清淨,增上力,
堅固心,昇進,
名菩薩初修,
無數三大劫。
攝大乘論
------------------------------
菩薩的修行,在什麼時候,才是三無數劫的開始呢?
頌中說要具足四個條件:
一、「清淨」力:
具備福智的殊勝善根,才能克服所要對治的障礙。
二、「增上力」:
具備殊勝微妙的大願,才能常常值遇大善知識,展轉前進。
三、「堅固心」:
要具堅強的意志,才不為魔力所動亂,不致退轉墮落。
四、「昇進」:
要具備步步上進的精進力,才能於所修的善行念念增勝,達到圓滿。
具備了這四力,才「名」為「菩薩」,開始「初修無數三大劫」 的修行大道。
庚三、明空觀二
辛一、別譬五蘊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前面闡述無常觀、苦觀,現在說明空觀。此段共十句; 後五句總約五蘊作觀,而前五句常見於經論,多單獨配對五蘊作觀。 就本經的文字而言,「是身如聚沫」等應該包括五蘊, 非單獨對色蘊說。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水和水互相衝擊,就有了沫; 沫聚集在一起,成了很大一片,若把它取到手裡一撮摩, 沫就消失變成水了。而地水火風所組成的眼耳鼻舌身等色蘊, 看似一大塊身體,但亦不可撮摩,因為是中無真實、無堅固之性。
以上是單獨對色蘊說,餘受想行識等四蘊,也是因緣生法, 因緣生法即無決定性,所以「如聚沫,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泡」:譬如下雨時,雨點滴在地面上,就會起泡;泡雖然很多, 但隨生隨滅,很快就消失了,所以說「不得久立」。身體也是個「 泡」,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而得到這個身體, 就像水泡似的不能常存,轉眼間一百年過去,生命也就消逝了。
若單獨約受來作觀:內心以六根為依止,外境衝擊時, 心裡就會有覺受──苦、樂,或不苦不樂。此受如「泡」, 境界一變、心一變,受也就隨之而變,實在也是靠不住的。 而我們多歡喜樂受,不歡喜苦;但歡喜是執著,不歡喜也是執著。 現在用無常的方法作觀,觀受如泡、即生即滅,不是長久的。
是身如焰,從渴愛生;
「焰」,即「陽焰」。《大智度論》有「野馬」之喻, 就是春夏之交,在曠野或公路的地面上有水蒸氣, 經陽光照射或風吹動,遠遠望去就像有水似的。又名「鹿愛」。 鹿在野外生活,有時渴了想找水喝,看見前面「陽燄」一閃一閃的, 以為有水,跑過去一看,結果沒有水。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 若不學習佛法,所見就只是一百磅、兩百磅重的一大塊身體而已, 但這實在就像陽燄,遠看似有、近觀實無,是虛幻不真實的。
「從渴愛生」:以佛法的智慧,觀察此身是由父母的愛、 加上自己的愛所成就的。從緣而有,即是性空, 自性空中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畢竟空, 身亦不可得。
若單約「想」作觀:想以「取相」為義,我們的分別心一遇境界, 就思惟那件事的相貌,然後安立種種語言文句,此即「想」之作用。 思惟或說話,唯是名言;而假名安立的一切法,皆是畢竟空寂, 如陽燄般不可得。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芭蕉」是一種植物,軀幹由葉子一層層包裹而成, 若用刀斧從中砍斷,裡面並無一真實堅固之物。 身體也是眾緣和合而有,由皮肉筋骨、心肝脾肺等色法, 加上受想行識等心法所組成。看起來好像活生生地,但深刻觀察, 皆是剎那剎那無常生滅,並非真實堅固、常住不壞的。
再單約行蘊作觀:「行」,有身行、語行、意行。 為了達成某一目的而採取三業的行動,名為「行」。而此「行」 就像芭蕉樹,若一一予以分析,是中空無所有。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如幻」下釋,有二:初句喻說,次句法說。「是身」句標, 謂五蘊身。喻說中,幻有三義:一、幻師;二、幻術;三、幻物。 幻師藉稻草、手巾等物,以幻術變為象、馬、兔子等。
「從顛倒起」,以法喻合,亦有三義:一、眾生無智, 因緣生法虛妄無實,不能正觀空寂,執為實有起顛倒想,是名幻師。 二、起顛倒行,造善惡業,即是幻術。三、由如是術, 現起種種五蘊之身,故云:「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大智度論》中常說:由於業力造成了現在的眼耳鼻舌身意, 由無明故令識虛妄分別、不見諸法實相。龍樹菩薩讚歎般若波羅蜜, 若能學習般若波羅蜜,常常修習止觀,至得無分別智時, 就不顛倒了。所以,不能只修奢摩他令心無所分別,就說「 即心是佛」,這和龍樹菩薩的思想不合。一定要深入般若波羅蜜, 常常觀一切法因緣有、自性空寂,漸漸地般若智慧出現, 見到諸法實相後纔是聖人。
前面的「身」,總約色受想行識的果報,從無明業力而來, 但果報中主要還是「識」。「識」,也就是現前的一念虛妄分別心。 以分別心行於各式各樣的境界,就生起各式各樣的分別,這皆是「 從顛倒起」!譬如水:人類看見是水,餓鬼所見成膿血; 所見為何不同?無明緣行、行緣識故!此無明、行, 令識作如是不同的虛妄分別。
單就凡夫境界而言,我們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雖然差不多, 但不完全一樣。曾經有一位異能人士對我說, 他們曾經集合召開一個大會,會中許多人都有相同的心情── 想到佛教寺院裡出家,但不容易成功。這樣的人, 雖然他們前生可能曾經學習過禪, 功夫也可能達到等持或未到地定的境界,但後來退到內住、等住、 近住、安住的程度,在這裡來來去去,最後死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若得未到地定而未退,死後應生欲界頂天; 若退到欲界定九心住中專注一趣、最極寂靜或寂靜的程度, 也應生欲界天中。但這些人今生既在人間,就知他前生的修行, 在臨死之前退了。這是我的推測!
另外,得欲界定的人有這樣的境界──白天入定,能看見星辰; 若是黑夜或隔著牆,在定中也能看見外面的事(用心眼而非肉眼), 黑夜或牆不能障礙他。從這些事看出,此人再來人間時, 縱然不一定再修禪定,但與生俱來的種種異能, 就能看見一般人所不能見之事。
《成實論》上提到,得禪定而後退定的人是很多很多的! 即使是阿羅漢,若不繼續精進坐禪,有時都會退定, 遑論未得聖道之人了。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已得色界定者, 若再進一步修四念處,就很容易得初果,或超越初果、二果, 直接得三果或四果。若是此人,則不僅沒得聖道,連定也退到內住、 等住、安住、近住的程度,故死後不能生色界天、也不能生欲界天, 而來到人間。但是,他前生所修的奢摩他,已經熏習成了種子, 故今生有多少異能。
總之,不管得欲界定、未到地定,乃至得色、無色界定, 若不學習佛法,心與境界接觸時,無般若智慧與之相應, 皆是無明顛倒的。止觀有一點相應的人,下座後眼見色、耳聞聲, 面對種種人事境界時,自然而然會檢查自己心裡的反應。 或許有人說:「我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高慢心、疑惑心! 我沒什麼分別,只是心裡見色聞聲這樣明了而已。既然如此, 還要修觀嗎?」要知道,這樣的境界也還是「從顛倒起」!
因為仍舊不知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畢竟空寂的, 還是執著以為真實!所以,一定要修奢摩他、也學習毗缽舍那── 無常、無我觀、畢竟空觀或唯識觀,常常鍛鍊般若智慧,這「 顛倒起」的識慢慢改變,就不再是「從顛倒起」了。
常常反省自己,是修行人的特徵之一,應該特別注意!
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
玅境長老講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