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月 07, 2022

前檢查總長王建今談太極拳

 




前檢查總長王建今談太極拳


一、太極原理為我國古代之哲學,亦為我國正統文化理論之核心,太極理論之代表著作為易經。孔子曰:「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易經之理論體系,在孔子以前早已完成,孔子為繼承此一道統,更有所闡揚而已。我們可以說,中國一切人文科學,無不以太極原理為中心。孔子所創的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孟子所講的仁義與王道,以及宋儒所倡導的理學等等,無不淵源於太極原理,此一原理,可以說是亙古不變的一種最高深的哲學,同時也就是一種最切實用的科學原理,它不但是闡明了宇宙觀,同時也闡明了人生觀。這真是永遠不滅的真理,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的至寶。


二、太極拳是把太極原理運用到拳術方面,拿來鍛鍊人的身體,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太極拳與一般拳術或運動的區別,即在於太極拳有其極高深的理論,所以練太極拳的效果也就特別大。練太極拳而不研究其理論,不過僅知其表面而已,效果是不會很大的。因此在歷史上研究太極拳而有偉大成就的,往往是文人,如太極拳祖師張三丰是一位儒生,著有太極拳論。明太極拳大師王宗岳亦著有太極拳論,其文章及學理均極高深。除太極拳外,尚著有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歌及打手歌等篇,亦均為至理名言,顛撲不破之論。我想在其他拳術中決沒有像這樣完美高深的理論,這是可以斷言的。


三、研究太極拳須道技雙修。太極是「道」,拳是一種「技」。道為體而技為用,,道為本而技為末,修道而不修技,則落於空虛,是趨幻滅;修技而不修道,則失其根本。故必道技雙修,而後始能得其大成。進一步言,這是人生的目的,技不過是達到此一目的之方法而已。所以研究太極拳,必須窮究太極原理,展開人生光明之大道,而又輔以強身長壽之技術,使道與技相得而益彰。如此始可達成人生最高之理想。


四、太極之道,一言以蔽之,即陰陽相濟之理。拳論云:「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天地為一大宇宙,人身為一小宇宙。天地因陰陽相濟而發育萬物;人身因陰陽相濟而延年益壽。陰陽為構成生命所不可缺之兩種相反相成的元素。就生命的動力來說,動則為陽,靜則為陰。動靜調協和合,則陰陽相濟。太極拳即本於人身陰陽相濟之理,而予以加強培育。因為人若是能陰陽相濟,則入於健康長壽之途。反之,如不能相濟,則入於疾病死亡之途。這就是我們研究太極拳最高的原理。此一原理,是取法於天道。蓋天道為一大太極,人道為一小太極。太極拳就是要使人身固有的陰陽元素,用動靜配合的方法使其相濟。

五、執兩用中之原則。太極拳任何動作,都是執乎兩端,而用其中點,使不失重心,歸於平衡。亦即完全合乎中庸之道。掤、履、擠、按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則身心雙暢。所謂執兩用中,即把握動靜、虛實、剛柔、屈伸、上下、左右、前後等兩個極端,而適時運用其中點,使兩端歸於調和,乃能不偏不倚,中正安舒。


六、三種原理。余前著「練太極拳的體驗」一文時,曾舉出練太極拳時,須根據三種原理:(一)、對稱原理。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一陰一陽相對稱。太極拳的動作,都是採一陰一陽相對稱的原理。最顯著的,就是雙手同時運行,或是同方向,或是異方向,皆用自然對稱的方式左手為陽,右手為陰。因對稱運行,而相互感應,一似有靈感線繫於其間,自然牽動,每一動作之起落,必與丹田之氣相連貫,使氣發於丹田,行於手指,而仍歸於丹田。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息息發於丹田,息息歸於丹田。皆賴對稱之力以奏其功。(二)、平衡原理。凡物體之存在,均在於力的平衡。人的存在,在於生理與心理的平衡。如有一處失其平衡,即發生疾病現象。所以太極拳的每一動作,均在求其平衡,一處有一處平衡,處處平衡之聯合而成一總平衡。動作之運行,必須完整圓滿,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後,有外必有內,收即是放,斷而復連,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乃能歸於平衡。平衡則身體安舒,支撐八面。(三)、循環原理。人之生活與生命是受著一種循環不息的原理所支配。例如呼吸、脈搏、飲食、睡眠等皆有一定之循環的規律。大而至於地球的運行,是一種循環作用,小而至於細微的能持久活動的機械,也都是一種循環作用。循環是一種物理,同時也是一種生理。人的生命,是依循環不息的作用而生存而持久。宇宙是一大循環,人生是一小循環。太極拳的動作,完全合乎人的生理需要,周而復始的循環方式,來發揮人身體固有的本能。以上三種原理,乃本乎自然之理,而用於人身者。對稱是一陰一陽的本體。平衡是使陰陽得到適度的調和。循環是使陰陽適度調和以後獲得永恆的發展。三者皆備,可以說是陰陽相濟,生生不息了。


七、太極拳與意。意為太極拳之統帥。太極拳之一切動作與作用,均須聽命於意,而受其指揮,若三軍之聽命於統帥者然。故意之於太極拳極為重要。孟子曰:「志,氣之甩帥也。氣,體之充也」。余以為志即是意,與「心」之意義相同。太極拳之「以心行氣」。「用意不用力」。「心為令,氣為旗」。「勁斷意不斷」。「先在心,後在身」。「勢勢存心揆用意」。「若言體用何為貴,意氣君來骨肉臣」。凡此皆為說明意在練拳方面是至高無上的。我們在練拳時,如果不明意的功用,那就等於在作戰時三軍無統帥一樣。拳的一切功效,都是由意發揮出來的。拳的練法有不正確處,都要歸咎於意。所以我們在練拳時,必先求意之所在,果得其意,動作不難也。


八、.人身之重心在於腰,而腰之重心在於丹田。故丹田為一身之重心,亦即為太極拳之主要關鍵。拳論云:「主宰於腰」,「氣沉丹田」。十三勢行功心解云:「腰為纛」。十三勢歌云:「命意源頭在腰際」凡此皆是說明腰與丹田的重要性。而腰之所以成為一身之主宰,即在腰之正中為丹田。道家功夫,在於煉丹。太極拳功夫,在於氣沉丹田,這是與道家相通的。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即小腹處,位於頭頂與腳尖之正中有貫通全身之功用。太極拳功效之強弱,以丹田為準,人之健康程度,亦以此為準。太極拳的每一動作,發於丹田,而歸於丹田。行、住、坐、臥,皆當注意丹田之功用。惟須順其自然,勿忘勿助,自能增強內勁,持久不倦。


九、太極拳與靜坐。太極拳是動中求靜。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靜調合,則陰陽相濟。靜坐是靜中求動,其陰陽相濟之理全同。太極拳有大架、中架、小架與無架四種。無架之太極拳,即是靜坐。故太極拳與靜坐,理同源,行同法。而效果一致。真正練功夫者,應練拳與靜坐併行,自可相得而益彰。


十、結語。總之,太極拳是以太極哲學為其理論之根據。太極為真理,亦為我國自古以來特有之國粹。不僅可以延年益壽,且可強種強國,進而造福於世界人類。本文所談,不過略舉其重點而已。至詳細論列,尚有待於進一步之研究。敬希高明有以指正是幸。




◎註:本文刊載於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紀念特刊中。


※作者簡介:前檢查總長王建今先生現年一百零二歲,是現任時中學社高齡榮譽社長,他活百歲的密招三原則,立天之道曰陰陽、立地之道曰剛柔、立人之道曰仁義。他三十五歲在四川結識宗師鄭曼青,向宗師學太極拳,來台後朝夕練拳,迄今六十餘年,從未中輟過,才換取今天的健康。時中學社會訊第八期,有中國時報記者張致和先生專訪的詳細實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