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01, 2021

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法 (部分轉載)

 


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法


    在《增廣》卷一〈與諦閑法師書〉中,印光祖師曾向諦閑法師推薦寶王隨息念佛法,原文為:

   「至寶王隨息法門,試用此法,遂覺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湧瀾翻。想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之時。又查《文類》、《聖賢錄》,皆錄此一段。因悟慈雲十念,謂藉氣束心,當本乎此。而《蓮宗寶鑒》亦載此法。足見古人懸知末世機宜,非此莫入,而預設其法。

    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發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鈍者,恐畢生不能得一念不亂也。故述其己私,請益高明。當與不當,明以告我。

    光又謂只此一法,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癡可破矣。又即勢至都攝六根法門。

    愚謂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記數,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決定難成三昧。法師乘願利人,自雖不用,當為後學試之,以教來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縱光之昏鈍魯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亂矣。」

    信首有「光自出家以來,即信淨土一法。但以業障所遮,二十年來,悠悠虛度。」印光祖師一八八一年出家,因此該信大約寫於一九0一年,比提出十念記數念佛法的民國六年約早了六年。

    寶王隨息念佛法的原文,在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所撰的《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

   「夫含齒戴髮,死生交際,未有無出入息焉。又一息不還,即屬後世者。亦誠如所問,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一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今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子宜勉之。」

    關於隨息念佛的具體方法,印光祖師在《三編》卷四〈答幻修學人問〉開示:

   「問:隨息一法,尊鈔頗極提倡,但未說明如何念法。《寶王論》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稱佛名號,隨之於息,仍未詳如何念法。惟《飭終津梁》云,隨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學人疑吸息不念,豈非間斷?每每試練一呼一句,頗覺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隨吸時,念阿彌,隨呼時,念陀佛,既不間斷,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時,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間斷?一呼念一句,吸則不念。呼吸俱念,必傷氣。若只念二字,則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則無礙。」

    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法的共同點:兩者都是攝心念佛妙法。自唐飛錫法師提出寶王隨息念佛法後,歷代傳承不絕。如《淨土聖賢錄》上冊唐飛錫條、《樂邦文類》〈寶王論〉揀示往生義都有記載。

    另外,《蓮宗寶鑒》攝心念佛三昧調息法門云:

   「凡修禪定,即入靜室,正身端坐數出入息。從一數至十,從十數至百,百數至千萬。此身兀然,此心寂然,與虛空等不煩禁止。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時覺此息,從毛孔中八萬四千雲蒸霧起,無始已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爾時見徹不用尋人指路也。

    今此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禪定,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講的也是隨息念佛,但是印祖認為前面談數息時把﹁從一數至十」訛作「從一數至十。從十數至百。百數至千萬。」

    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法的區別是:隨息念佛法是借氣束心,借呼吸幫助攝心念佛,而十念記數念佛法是借數佛幫助攝心念佛,與呼吸無關。印光祖師對此也有開示,《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五〉云:

   「十念記數,不是數息。以其從一至十,同於數息。又以《蓮宗寶鑑》訛作至百千萬,恐受其病,引為證明。目為數息持名,斷斷不可。」

   《續編》卷下〈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民二十一年):

   「問,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答: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關於隨息念佛,大師還開示:「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云隨息,不可云數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三編》卷二〈復周壽超居士書〉)。 

    印祖的念佛辦法,以志誠為主,再輔以隨念隨聽的十念記數。(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