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修止觀
玅境長老午齋開示
入決定勝摘錄
從《阿含經》看出來,佛在世時的比丘,平時除了托缽乞食, 或是聽佛說法以外,
一日之中就是宴坐、經行,修習止觀,內心恆時如理作意、 願求聖道。
常常靜坐修止觀,能改善自己的思想、調伏內心的煩惱, 使令自己的貪心、忿怒、愚癡逐漸消滅。
如果不靜坐修止觀,縱使出家一千年,貪瞋癡不變動,還是老樣子, 就失去出家的意義了。
所以,我對於中國古德安排上早晚課的這種規定,不完全同意, 我主張多靜坐!
靜坐,不只是修奢摩他的止,還要修毗缽舍那的觀!
久遠以來強大的散亂煩惱習氣,我們初學者奢摩他沒有力量, 花了很多力氣還是不能調伏;
結果因為不能調伏而放棄,坐在那裡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 乃至不願意靜坐了,這是不對的!
如果修止不相應,可以用以下方法對治:
第一、念大悲咒三遍乃至二十一遍,或者把《金剛經》 在心中默念一遍,然後再修止。
第二、一開始盤腿坐,可以先修幾分鐘的止,時間不要長, 然後就修毗缽舍那觀。
一、無常觀:
思惟自己的生命體分兩部份,一是生理,一是心理, 從這兩部份修無常觀。
思惟自己的生命體分兩部份,一是生理,一是心理,
二、無我觀:
當然先要學習無我觀的內容;
當然先要學習無我觀的內容;
《瑜伽師地論》中,關於修無我觀的資料非常豐富, 你可以選擇其中一種修習。
三、不淨觀:
無常觀和無我觀,是直截悟入第一義諦的方法!
但是我們無始劫來的貪欲習氣很重,未成聖道之前誰也不必恥笑誰, 都還是有問題的,這就要修不淨觀來對治。
我們在《瑜伽師地論》中學過不淨觀,把那一段文背下來,靜坐時, 先修三分鐘的奢摩他,然後就背不淨觀的文。
反覆多背幾遍,然後思惟不淨觀文中的義。
思惟幾遍都可以,然後再修奢摩他;這樣奢摩他可能會好一點, 妄想會減少一點。
四、苦觀:
除了無常觀、無我觀、不淨觀,也可以修苦觀。
這等於訶斥自己的習氣!
自己的習氣為佛陀的正法(四念住)所訶斥後, 力量稍微被折伏了多少。
在一坐之中,若能修三分鐘,或者頂多五分鐘的觀, 它就有多少力量;
之後再修奢摩他時,就能安住一段時間,或者五分鐘, 或者能安住一刻鐘。
之後把修觀的文重覆背誦思惟、思惟背誦,然後再修奢摩他。
這樣,妄想就被折伏了,就容易寂靜住。
妄想折伏而能寂靜住,奢摩他就容易有進步。
常常修不淨觀、苦觀、無常觀、無我觀,你的智慧會增長。
怎麼知道呢?就在日常生活中看出。
不管遇見什麼事、什麼人,在什麼情形下,說了什麼樣的話, 你的毗缽舍那觀(正念)能現前。
我們的貪瞋癡就是因為久遠以來熟了, 遇見什麼境界自然地就這樣活動;
而正念不容易現前,就是因為不熟。
但你現在能常常修觀,早晨到大殿靜坐修毗缽舍那觀,中午也修, 晚間繼續修。
久而久之純熟了,不靜坐時它也容易現前。
若有人來讚歎:「你這個人有道心很用功修行!」立刻你的無常觀、 無我觀現前,能以如理作意觀察,不會生歡喜心。
這樣的反應,就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
如果人家毀辱、輕視:「你修行是裝模作樣,那裡有道心呢?」
你還是用四念住來對治,有正憶念、有清淨心現前,瞋心就不動。
種種的毀辱、讚歎,反倒是修四念住的增上緣,這樣不是很好嗎?
如果你不修(或不常修)四念住的毗缽舍那,而奢摩他也沒修好, 別人讚歎你、毀辱你,還是原來的老習氣在作用著,隨時歡喜、 隨時忿怒,甚至過了好一段時間還念念不忘。
那麼雖然出了家,在佛學院住多少年了,完全沒有改變自己的思想。
失掉了正念,隨著別人的舌頭轉,別人教你哭你就哭, 教你笑你就笑。
你能知道這是錯誤的嗎?能有慚愧心嗎?
若是時時修止觀,奢摩他、毗缽舍那有進步了,偶然失掉正念, 很快會知道不對,發慚愧心:
「我怎麼可以隨著他人的舌頭轉呢?」
輕視我,我不介意;讚歎我,我心亦不動。
那麼,這就是有一點進步了。
我們出家人要有理智!出家是個理智的行動,不是感情上的行為。
你離開了父母、兄弟姊妹等親愛的人,是違反世間情感的事。
但是為什麼要離開?因為要求聖道!這就是理智壓倒了感情的行動。
可是出了家以後,不加強理智、不加強般若智慧,一點也不能進步, 這不是太不合道理了嗎?
那又何必出家呢?所以,自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貪欲心很強?
或是常常發脾氣,有一點事就忿怒?
有缺點時,一定用智慧來消除。
這是關於靜坐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