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觀
一、觀不淨除障
譬如坐一個鐘頭,先修數息十五分鐘,讓心寂靜住, 之後就可以修觀了。首先,男女欲的問題是修學聖道的障礙, 若不先排除這個障礙,聖道修不來!《瑜伽師地論》 詳細說明凡夫辛苦劬勞追求欲,因此引生災難、病痛。頗多的顧慮, 根本不能修學聖道。
生在欲界就有欲的煩惱!唯有降伏欲心才能獲致內心的平靜, 故佛開示我們要修不淨觀來破除欲。
修不淨觀要將不淨觀的文背下來,譬如《法句經》偈:「 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絕非常存者。」
或《大智度論》中說到三十七道品,其中提到四念住, 可以一方面背這些文句,一方面思惟文裡面的義, 久而久之成為自己的思想,就能遇境心不動。
佛在世時比丘們多數是這樣修習,所以能得聖道; 現代的人也應該這樣學習,先不要說「業障重」!
不淨觀雖然不能斷煩惱,但是能降伏欲。破除了欲的障道力量, 然後修無我觀,就能得聖道。以小乘佛法來說,即是得初果, 大乘就是無生法忍。
二、觀如夢悟空
或者可以思惟《金剛經》的法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修如夢觀可以分兩個次第:先觀夢,然後觀如夢。 用這樣的智慧觀察自己的身體,乃至觀察一切苦惱的境界, 皆如夢幻,虛妄不實。作夢時似乎真有這麼一件事,但夢醒之後, 夢裡的人事物根本不存在,是假的、是空的。 能常常在靜坐和日常生活中如是思惟觀察,一旦奢摩他有成就時, 就能在一切如幻、如化、如夢中境、如水中月的正憶念時, 與空相應,與散亂思惟是不同的。
我們修觀不要直接觀空,要先觀假,然後從假入空。 這不是智者大師的法語嗎?譬如夢中的事是有, 而醒了之後纔知道那是假的、是空的。
依這個次第作觀,由假入空。當你作如是觀時,心就住在空, 而不住在有上了。聖人觀察一切因緣生法是假有, 而假有即是自性空,這個過程就是由假入空。
三、觀無我證聖
另外還要修無我觀。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中觀論》, 了解到只觀一切法空而不修無我觀,還不能得聖道, 由此可見修無我觀的重要。
《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和〈菩薩地〉都說到三三昧。〈 菩薩地〉的三三昧是大乘佛法,〈聲聞地〉的三三昧通於大小乘。 三三昧中,第一是空三昧,第二是無願三昧,第三是無相三昧。 空三昧就是在禪定裡,觀察色受想行識中,我不可得、 我所也不可得。
什麼叫作「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話、溝通思想,常常用到「 我」這個字,但是並沒有特別注意「我」的定義。
在中國哲學裡,雖然孔夫子在「子絕四」中也提到「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但究竟這個「我」是怎麼回事也沒說清楚。
而在印度的其它宗教中,認為在這個生滅變化的生命體裡, 有一個東西是堅密、永久的存在,這就是「我」。 所以外道主張有色、受、想、行、識、我。執著識是常恆住、 不變易的,是我的本體。執著我的住處是色、我的感覺是受、 我的知識是想、我的行為是行。
在死亡時,只是色受想行壞了,但「我」的體性還是常在的-- 或者到天上、或者到人間、或者到地獄;在六道中輪迴的「我」, 是常恆住、不變易的,永久也不死的,這是外道的有我論。
然而,佛教中的修行人也可能有我的執著, 以為一切因緣生法是空的,而我的靈明之心是真常不壞的, 這便入於邪知邪見的外道中了(請讀《楞伽經》)。
佛教是無我論,佛說這個生命體就是色受想行識等因緣和合而有的, 另外沒有我,這就是無我義!《金剛經》說:「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全經從前至後都是說明無我的深義。我們學習《大智度論》、《 中觀論》、《瑜伽師地論》,也通通是無我論。
我們中國傳統佛教雖然歡喜讀《金剛經》,一方面卻仍然是有我論, 彷彿看不見其間的思想衝突。
若從事實看有我論、無我論的利弊:有我論的短處是自私,因為有「 我」就有「我所」,我權力所及的地方別人不可以侵犯。 你不侵損到我,我尚可容許你的存在;你若損害到我, 那就非得要消滅你不可。
假設執著有我,則不妨犧牲你以保護我; 如果要犧牲我來保護你的利益,不可以!不能改進有我論的弊端, 正是中國佛教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無我論者,觀察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沒有我、 也就沒有我所,任何行動都碰不到我。因為沒有我可得, 這才能發起大悲心犧牲自己,普度眾生。可見無我論才是圓滿的, 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無諍,沒有個人利益,只有團體的利益, 無我論能做到這個程度。所以,從事實來看, 修無我觀是大悲心的基礎,是真實能發起大悲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
如果你表面上說修菩薩行,而實際上還是執著有我, 你的私心終究不能放下。
聖人絕對是無我的。
如《大般若經》說:「色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 受想行識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 此中尚無色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 是修般若波羅蜜多。」這樣觀察純熟,逐漸達到「不住色生心, 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就是聖人的境界了。
如《法華經》說:「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受」 者,執著也。如果有我可得,就會有受,有受就有執著。
但初開始若不能修無我觀,可以先修如夢觀,觀察這個身體是假的, 然後再修無我觀,就容易契入。
《修習聖道的功德》
玅境長老開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