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21, 2022

示病友講記 (慧淨法師)

 




法談開示

《示病友》講記(一)

示病友法語

慧淨法師

 

  一、眾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盲聾不見父,父母常見子;眾生雖不見,實在彌陀前。

  二、病者善知識也,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亦依此病故,知無自力,唯有放開雙手,任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三、不知我病之重,則不能感謝高明的醫生。

  不知煩惱病重,則不能感謝釋迦、彌陀、善知識的深恩。慶哉我身之病!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彌陀佛。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

  喜哉我心之病!

 

 

給某老居士的信:老人功課 愈簡愈妙

慧淨法師

 

  金老居士惠鑒,南無阿彌陀佛。

  來信敬悉。您貴體老邁,諸病纏身,乃以一期最後之苦,消除曠劫極重之罪,是莫大便宜,非無辜之累,望能安忍,毋生憂惱。

  佛觀機逗教,無定法可說。所謂大道至簡,以您目前而言,念佛功課,愈簡愈妙。

  不用燒香,不用禮佛,不用看經,不用誦經,不用拜懺,不用念讚偈,不用念迴向偈;不管昏散,不管葷腥,任何一切,一概不用,一概不管。

  只管念佛,一句佛號,作為命根,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息心念佛,安心念佛,念念相續,畢命為期。

  信佛念佛,機法一體;彌陀與我,一齊生活,同臥同起,同出同入;未到終焉,已坐蓮台。

  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凡事謙卑。凡事不計較,凡事為他設想。

  簡此不贅  敬頌

 

  淨安

  南無阿彌陀佛

 

慧淨合十

2017712

 

   (註:金老居士今年九十三歲,現居安養院。)


 

     

 

  諸位法師、蓮友,大家好。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跟大家分享幾篇上人的開示。這次的佛七活動安排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關於生命關懷和臨終助念。今天是佛七最後一天,就這個內容跟大家座談一下。

  我手上有一本小冊子——《善終手冊》,這是我們編輯部編的。我覺得內容非常好,也不多,薄薄的一本冊子。我覺得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家庭都要準備這本冊子。除非他有別的信仰,否則不管信不信佛,或者信佛深、信佛淺,這個都可以備在家裡。備家裡做什麼用呢?作急救手冊。因為我們中國人特別缺少這個,這是最簡略的一本,叫作「死亡教育」——我們怎樣面對死亡,怎樣來理解它,怎樣來應對它,怎樣利用這個機會達到生命的昇華和究竟的安樂。

  一般中國人都缺乏這個概念。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貪生怕死,貪生怕死是第一名——我不是說中國人不好,當然每個人都貪生怕死,但是中國這個民族特別強調現世利益,對於死亡的事都是迴避不談的,因為我們孔老夫子就講「未知生,焉知死?」死不用說,先把活搞明白。關鍵問題——死不弄明白,活也活得不明白。所以,中國人一般在平時都迴避這個問題,如果講這個問題,就說你不吉利、烏鴉嘴,對吧?特別是遇到老人,更不能講,你講就是犯他的太歲,這就麻煩了。

  中國人現世的生命力特別強,在世界各個國家,你看點點大小的地方,都能找到中國人。外國人幹不了的,中國人都能幹得了,特別耐勞、吃苦,所以在今生他的生命力特別強。但是他的生命質量怎麼樣,生命尊嚴怎麼樣,那就不好說。對死亡這個問題,有些賢人達士,他們可以以一種自然樂觀的態度對待,像莊子,老婆一死,他鼓盆而歌,很樂觀。至於他將來的境界怎麼樣,暫且不說,最起碼他死的時候比較達觀。多數人還是做不到這樣,平常就盡量遮蓋,到臨死的時候就稀里嘩啦,然後說「哎喲,完了完了完了」,家裡死一個人,整個家庭都像死掉了一樣,哭啊。

  佛法傳入中國之後,可以講對中國人的生命尊嚴增加了無量的光輝,對中國人的生命品質也有很大的提升。讓我們對生死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對生命的智慧、生死的智慧——不光是「生」的事,它是兩面,有生,有死——更加立體地、飽滿地、全過程地來觀察、透視。尤其是佛法這種解脫,這種生死的安頓,可以講給我們極大的提升。這是佛法對於這個民族重大的貢獻和利益。不然的話,中國人的生命就好像一張紙一樣,平面的,也就這一段時間,很短暫,缺乏一個更深的深度和一個立體的綜合。

  所以,我覺得這個小冊子,可以作為每個家庭的急救手冊。因為每家一定會死人的,這句話不大好聽,但是很實用,每家都要死人,這句話是實實在在的,哪家不死人啊?那麼死人怎麼辦?你總要去處理。一般人如果沒有這樣的教育,他臨時都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這本小冊子我看了,編得非常好,很簡潔明朗,很實用;既有理論,也有實踐。當然,理論也不是特別高深,主要還是讓我們拿來就可以用。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慧淨上人的這幾封信,在附錄當中,附錄二,《示病友法語》。

  上人的文字都很簡短,但是都很有力量。

  《示病友法語》,第一段:

眾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

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

盲聾不見父,父母常見子,

眾生雖不見,實在彌陀前。


  這等於是八句話的偈語。我們講到臨終助念,為什麼把《示病友法語》等好幾篇放到後面呢?因為這是人生的正常狀態,我們講生老病死,有老就有病,有病就有死。我們去臨終助念,到最後的時刻,那倒是規範操作,比較簡單,甚至你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但是在病的時候,他有種種的苦惱,他現在還是神識清醒,這個時候如果能給他預先的引導,讓他對病有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時候,開示者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往往對他要求比較高。因為臨終的開示相對還是比較簡單的,「娑婆世界怎麼苦啊,極樂世界怎麼樂啊,你應該不要貪著,不要有其他想不開、放不下,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吧」,然後念佛,這個比較清楚。

  生病的時候,往往我們都會說「哎呀,你會好起來的,我給你看病啊……」,講些都是沒用的話,或者效果不大。所以示病友,對生病的人有善巧的引導和安排。

  慧淨上人這篇文章是非常好的。第一段是什麼意思呢?第一段總的給我們一個安慰,病苦也是人生的一種大苦惱。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沒有誰能幫得上忙,你看「妻子、兒女、父母、兄弟,甚至是醫生也幫不上忙,我一個人病成這樣」,就感到很孤單。慧淨上人就說:「不要這麼孤單,內心有安慰。」只要眾生受的種種苦,都是佛在受苦,因為佛跟眾生的關係是同體大悲。佛當然不會受苦,但是眾生受苦,佛都感受得到,「這麼多人受苦,他都感受到了,那他多苦呀」,佛因為得到了無生法忍,證悟了無生,他就會起慈憫心,因為佛證悟了空性嘛。

  「恆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佛利益眾生沒有白天、晚上,因為佛已經超越了時空。所謂「恆時」,倒不是說時間很久,時間是我們凡夫這邊的。打個比喻,時間像個袋子,宇宙有九百三十億光年的空間,但是對佛來講,它就像個袋子,佛把袋子提在手上,我們不都在裡面嗎?還有什麼時間呢?都在佛的手上。這些都說得太多了。

  對我們來講,說「那個時候佛在不在啊?」其實對佛來講,並沒有時間上的障礙,過去可以成為現在,未來也可以成為現在,無量劫可以縮為一念,一念也可以展為無量劫,所以這都不成問題的。

  「恆時欲利益」,白天晚上也不用睡覺;「猶如一子故」,看我們眾生就像唯一的獨生子女。如果是獨生子,你想想看,那都是最寶物的。

  「盲聾不見父」,就好像盲人看不見他的父親,也聽不見他父親的聲音,這個小孩天生就是這樣的,但是「父母常見子」,父母眼睛是好的,他們能經常看到他。我們眾生就是那個盲聾的人——我們眼睛盲、耳朵聾,我們的眼睛看不到佛的光明相好之身,我們的耳朵也聽不到佛慈悲的說法,但是「眾生雖不見,實在彌陀前」,因為佛的眼睛時刻能看見我們,這樣就給我們莫大的安慰。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不要覺得說「我孤獨一人,我念那麼長時間的佛,佛怎麼不來照顧我啊?我好孤單啊」,不是這樣的。如果真的有淨土的信仰,他就會覺得很安樂,很安慰。

  第一段是從總體來說的,病也是一種苦嘛,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不管何種苦,我們都會得到安慰。

  第二段主要是從病者來說的,是給病友寫的:

 

病者,善知識也。

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

知無自力,唯有放開雙手,

任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病者,善知識也」,病不是不好,病是我們的善知識。怎樣的善知識呢?有兩條。

  「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如果沒有病,就會身體好,對生命沒有感悟,甚至造罪造業很勇猛;因為生病,所以求出離,「深生道心」。「哎呀,我這樣的苦惱,如何能夠解脫我的病苦?」人都是這樣的,當一切都安好的時候,就會沉迷在五欲之樂當中,不求出離;當我們受到病苦、遭遇逆境的時候,我們就會生起出離心,所以「我依此病故,深生道心」。像我們這樣的凡夫,如果沒有病,那都不會念佛;如果沒有苦,也不會念佛。像天人就不怎麼求道,因為他們比較快樂,天天玩,出去旅遊也沒有交通事故,神通一飛就走了,都很自在的。天人不是很好嗎?是挺好的,但不能好到底,結果五衰相現前,又要去六道輪迴,從地獄生天,從天生地獄,沒有出離六道。所以要生道心,道心一生發,就有可能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之苦。

  第二,也因為病的緣故,「知無自力,唯有放開雙手,任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一般的人身體健好,像元照律師、蓮池大師、益大師等很多古代大德,身體好的時候,覺得修禪入定也不難,開悟也不難,可是一場大病之後就發現沒有力量。這些祖師級別的人物因為生病,感受到無力。那我們更是這樣,不要說別的,比如發了高燒,念佛就提不起精神;感冒了,整個人就沒有精神。一點小病都覺得沒有力量了,還談什麼修行呢?所以,嘴上談修行的人,都是還沒有修行過,真的修行就不會談了。

  就像走路一樣,才走三五步,你覺得很有勁,已經走了七八十里路的人說:「不要走了,還是坐車吧。」人和人都差不多,也沒有誰比誰超越多少。既然都差不多,為什麼你這樣談?因為你才開始修行。

  因為這個病,知道沒有自力,唯有放開雙手,任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放開雙手」四個字非常好,我們很多人不管遇到什麼,就是雙手亂抓,不能放開雙手。就像一個人掉進河裡淹得要死了,你去救他,他就亂抓你,把來救的人也抓進水裡去。有兩個方法:一個就是一鎯頭把他打昏,他就放開雙手了;再一個就是在後面把他的脖子一扣,一拽。

  人就是這樣,阿彌陀佛來救你,你非要自己搞自力那一套東西,這樣搞那樣搞;放開雙手,不要有自力。平常身體好的人放不開,今天拜懺,明天幹什麼,顯示修行怎麼樣。他病得不行了,這時候你給他講念佛,他放開雙手了,病到這種狀態,他就沒有辦法,沒有能力了。所以這個時候,他就知道自己無力,唯有放開雙手,坦然地任憑阿彌陀佛救度。任憑佛救度,救度質量才高,效率才高。就像下水救你,你抓來抓去,讓救生人員不好施救;你攤開雙手,救生人員很快就把你救上來了。你如果這樣弄那樣弄,弄得人家也麻煩,反而影響質量。所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要救我們,我們怎麼辦?放開雙手,任憑救度。

  凡是搞雜行雜修,要搞功夫,又要成片成串的,這都沒有放開雙手;手還會抓人,會把救生人員的皮撓破,這都是不老實,「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完全沒必要;自己心裡也有恐懼。

  「放開雙手,任憑彌陀救度」,怎樣任憑?專稱彌陀佛名。從早到晚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也不在那裡七上八下,「哎呀,念佛行不行啊?」任憑彌陀救度,行也是靠他,不行也靠他。你還有什麼辦法?行不行都靠倒阿彌陀佛。如果不行,在十方諸佛面前,阿彌陀佛不就丟面子了嗎?「我就這麼完全靠他了,結果他不行」。所謂行不行,是我們考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徹底靠你了,我只念佛,行不行就看你了」。阿彌陀佛得到十方諸佛的讚歎,他哪有什麼行不行的?當然沒問題,就怕你不靠。

  我覺得這一段非常好。

  第三段:

  不知我病之重,則不能感謝高明的醫生;不知煩惱病重,則不能感謝釋迦、彌陀、善知識的深恩。慶哉,我身之病!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彌陀佛。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喜哉,我心之病。

  如果只是感冒打噴嚏治好了,那對醫生就無所謂感恩了。如果病重得跑了多少國家,求訪多少名醫都治不好,最後遇到一個醫生治好了,當然就很感恩醫生。我們也是一樣的。以我們凡夫這樣的身分自力修行的人,善導大師說:「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沒有感恩的心。為什麼呢?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煩惱病重,他認為還可以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能夠對治自己的煩惱,還認為自己有兩下子,那怎麼會感恩呢?我們如果有機深信,知道自己煩惱病重,徹底放棄自力的執著,徹底仰靠阿彌陀佛,這就叫「一心不亂」,這就叫「一心歸命」,這就叫「一心專念」。因為你徹底放棄了自力,知道自己沒有力量,煩惱病重,唯有全身心投靠阿彌陀佛。

  所以這個時候,從內心深處能深深地感念釋迦、彌陀和善知識的恩德。我們講感恩,嘴上這麼講講,然後又搞自力的那一套,哪有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完全生活在驕慢的世界裡,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如果真正有感恩心,感張三李四的恩,不如感佛的恩,這是最深刻的。

  如何才能感佛深恩?就是要有機深信,知道自己煩惱病重,「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你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深深地感念佛恩,能感念佛恩,你的生命才有價值,才能活起來,起死回生。能感念佛恩,你對周邊的世界,對一切逆順的境緣,也會有新的認識;對過去的冤家債主,你都會平復。所以「慶哉,我身之病」,從我們身體的病,想到自己沒有力量,唯有仰蒙彌陀的救度,這不也是一種慶喜嗎?

  接下來,「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越生悲愍心,越知彌陀佛」,四個「越」。越是感到自身苦惱,所謂「同病相憐」,也就越加憐憫同樣在苦惱當中的人。我們自己也是有種種的苦惱,眾生也一樣,所以推己及人,因為自己的種種苦惱,想到大家都是一樣的,就互相生憐憫心,而不是互相排斥。「越生悲愍心」,自己就會越悲憫他人,這樣就跟佛的心相應。「越知彌陀佛」,這也可以倒過來說,越知彌陀佛,你才能對他人生悲憫心。想到彌陀對我們這樣慈悲,那我們就會對他人有一份心;如果我們對他人有悲憫心,就想到佛的悲憫更要超過我們億萬倍。

  「知悲者,能悟佛之慈悲」,意思是說,你內心如果有對他人的悲憫,用這一份心去體悟,就能瞭解佛是如何對我們慈悲。

  「喜哉,我心之病」,本來生病是大家厭嫌的事情,可是慧淨上人這裡說「慶哉,我身之病;喜哉,我心之病」。「慶」和「喜」來自哪裡呢?是因為從這一點能推己及人,能感悟彌陀的慈悲,同時能仰靠彌陀的願力,我們就可以有出離之緣。所以,病苦成為我們求道、悟道、得道的因緣,感到慶喜。

  前面講身病,這裡講「心之病」。身病是外在、有形的,心病比身病更加難纏,心裡有種種病。

  這裡我想說一種心病,就是情感病,因為在座很多都是女眾,女眾的情感比較重。情感如果你能用得好,把它昇華、淨化、提煉,它可以轉化為一種慈悲、愛心。

  如果就它本身來講,用得不好,就會自傷傷他,很多世間悲劇都是因為情感上的衝突才傷害得特別重。心病有很多種,比如嫉妒,也是一種心病,瞋恨也是一種心病,但這些病往往都要遇到因緣,嫉妒就要遇到嫉妒的緣分,遇到人家不如我,它就沒有了;遇到人家超過我,心裡就不平了,「有什麼了不起的」,嫉妒心就起來了。

  瞋恨也是的,發脾氣總是有時間的。

  這個情感病如影隨形,甩都甩不開,它是軟纏,非常厲害。如果這一方面不了斷的話,生命力往往就起不來。也無法向別人說,跟誰說呢?人家也沒辦法開導你。希望大家要警覺這些事情。

  曾經有一位出家師父,因為我們關係比較熟,他告訴我:他出家之前,有一段情感經歷,弄得他非常麻煩,非常難過,心就像千瘡百孔一樣。最後發現這樣不是辦法,這樣纏下去怎麼能行啊?所以毅然決然放下。這個一定要毅然決然放下,不要在那裡纏綿。

  當然,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可能不容易。特別是女生,又被她們的祖師——瓊瑤寫的那些纏綿小說影響,認為這個多了不起啊!生活多美妙啊!這感情多麼高尚、崇高啊!就是給洗腦了。有什麼好的?都讓你那麼痛苦,不是那回事。

  人要大氣,對孩子也好,對妻子、對丈夫也好。當然,人是有情眾生,不能絕情絕義。如果沒有成家,要放在適當的位置;成了家,也要有適當的位置,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你要在中和的位置上,就比較大氣,比較規範,顯得很端莊。如果比較偏狹,像被小說毒害的,怎麼可以呀?就不是那回事。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正確認識。

  有些要發心出家的、將要出家的,或者已經剃度的,如果這一方面沒打掃乾淨的話,肯定會有牽扯,藕斷絲連。一定要把它斷乾淨,身體也好,心境也好,不要在這方面有所纏綿。至於具體怎麼辦,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自己陷進去了,就不知道怎麼辦。當然,這個要磨煉,這裡就提醒一下。

  下面我們看《給某老居士的信——老人功課愈簡愈妙》。

  其實不僅是老人,每個人的功課都是這樣,越簡越妙。但不到老的時候,心都不老實。「老實老實,老了才能實」,這句話也有道理。年輕的時候,還覺得自己牛著呢,總是這樣弄、那樣弄。但對老人講,其實就是要老實。

  「金老居士惠鑒,南無阿彌陀佛」,一位姓金的老居士。

  「來信敬悉」,上人用詞都非常恭敬。

  「您貴體老邁,諸病纏身,乃以一期最後之苦,消除曠劫極重之罪,是莫大便宜,非無辜之累,望能安忍,毋生憂惱」,第一段說,您老貴體老邁了,現在很多病在身上,這是一期最後之苦。為什麼是一期最後之苦呢?因為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轉,而現在已經念佛了,這一個時間段,你看93歲了,到最後了,要苦也就這一段,消除曠劫罪業,就要到淨土去了。所以,這是莫大的便宜。這麼一想,還賺了呢。

  「非無辜之累」,或許是他有這樣的埋怨,或許是上人預先安慰他不要起這樣的牢騷埋怨。很多人一旦生病,就會起牢騷,認為是無辜之累,「哎呀!我這一輩子沒有做多大壞事,怎麼讓我插這麼多管子呀?怎麼這麼痛苦呀!我又念了佛,佛怎麼不來搭救我呀?」這樣心裡就生起很多煩惱,認為是無辜之累——不是這樣的,有了正確認識之後,就能安忍。

  「望能安忍」,「安」就是安心,「忍」就是忍耐。

  「毋生憂惱」,不要憂愁、苦惱。

  「佛觀機逗教,無定法可說。所謂『大道至簡』,以您目前而言,念佛功課愈簡愈妙」,佛說法沒有定法,「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有的人就喜歡囉哩囉唆,繞一大堆,根機不一樣。有的人願意多聞,有的人就喜歡簡約。

  真正的大道是至簡的,所謂「萬法歸一、大道至簡」,這是一副對聯。根本大道、無上大道,是最簡單、最簡約的,不會那麼複雜。只要複雜,就一定沒入大道。我們這樣念佛,就是大道至簡,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從早念到晚,從今天念到明天,從今年念到明年,從現在念到死。「就念這句佛號啊?」「對,就念這句佛號!」這叫「大道至簡」。

  一會兒念佛,一會兒念咒,一會兒念經,還在那裡顯擺。你有什麼顯擺的?根本就沒入大道,根本就沒得到「簡」,沒有萬法歸一,一看就是在分叉,聽的人也沒有信心。「你看他會念佛,還會打坐,還會拜懺,還會幹什麼」,還羨慕他,說明你也沒有智慧,對方也沒有智慧,盲人遇到盲人,彼此羨慕,「哎呀!你盲,我比你更盲啊」,大家都盲著,沒有擇法眼。

  大道至簡,我們念這句佛號,抱定它,不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能專念此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能把這句佛號念到底,你就悟了大道了。

  「以您目前而言」,為什麼以他目前而言呢?

  因為到了這個年齡。如果不到年齡,可能說不到這兒來。

  「念佛功課愈簡愈妙」,這下面是上人說的話。上人說話乾脆利落,毫不含糊。我們做弟子的要怎麼樣?也要乾脆利落,毫不含糊,上人怎麼說就怎麼做。

  下面這些話一般人不敢說,不敢說是因為他沒有這樣的慈悲,也沒有這樣的智慧,然後就以人情討好人家,左看右看,「別說錯了,人家批評我」,為了自己的名譽,為了自己不說錯話,不是為對方的利益著想。所以,這樣的人不是直心入道,而是諂曲,這也可,那也可。上人說話多乾脆:

  「不用燒香,不用禮佛,不用看經,不用誦經,不用拜懺,不用念讚偈,不用念迴向偈;不管昏散,不管葷腥,任何一切,一概不用,一概不管,只管念佛」,一般來講,搞了個佛堂要燒香,要買上好的香。但直接告訴你,不用上香,都93歲了,來得及嗎?這就是急救的法門,像《觀經》下品,都要死了,地獄的火都要燒到腳板底了。這話就是急救的,顯示徹底的慈悲。你想想看,到了這個時候,就是急中生智,你看這些都可以拿掉的——燒香、禮佛、看經、誦經,平常覺得這些都是了不起的修行,上人說這些用不著,拿掉算了,乾脆。這些都是枝杈,只留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根本。平常身體好,叫你拿掉,你不捨得呢,覺得自己牛著呢,這也看那也看。現在要死了,所以老實了。老才能實,這句話真的好。

  今天我悟了兩個詞,一個是「忙」,一個是「老實」。

  你看水稻也好,小麥也好,老了就要成熟了,它的子粒飽滿,裡面就充實了,這叫老實。沒有老的時候,還站得筆直,頭還沒垂下,裡面還是空的,沒有實;它慢慢長,充點漿了,還沒有實,到時候漿飽滿了,那就實了,老了。所以,老實老實。

  「不用燒香,也不用禮佛」,這話真敢講啊!

  不用拜佛了,「不要拜佛啊?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啊」;「也不用誦經」,真敢講啊!不用誦了;也不用拜懺;讚佛偈還念嗎?不用念了,多乾脆!讚佛偈也不用念了;那念迴向偈嗎?不用念。

  我們平常一般都不敢這麼說,「念迴向偈,你想念,到晚上念一句吧」,像打太極,最後收功收一下。就念這句佛號,這就能看出乾脆利落出來,就是念一句佛號,其他的根本不用。這些都認為是念佛必備的,叫標配,念佛要標準配置,要一個佛堂,要燒香,要供水、供花、供果,要拜佛,要誦經,要打坐,最起碼讚佛偈要念,迴向偈要有——上人說這些都拿掉了,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怎麼念?

  「不管昏散」,老人往往精神不會那麼集中,有時候昏沉的多,睡覺也不安。白天他也是昏昏沉沉的,晚上他還精神著呢,這就是心不能凝定。所以上人說不管這個。肯定是昏沉散亂的多,昏沉也「南無阿彌陀佛」,散亂也「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

  「不管葷腥」,吃肉就吃肉,吃素就吃素,不管。因為你到這個年齡還挑三挑四,誰給你做呀?你在養老院裡面,如果因為這個緣故搞成很大的障礙,你自己不安,周圍人也不安,念佛還不安心——算了。

  「心能妨菩提,食不能妨菩提」,心能妨礙你,吃什麼東西並不能妨礙。「不管葷腥」是最好的吃素,為什麼呢?這叫心素。心裡面吃素,你給什麼,根本就不關心,反正吃下去當藥吃,能吃飽就行。還要吃素,還要非轉基因,什麼自然的、全生態的,你還挑著呢?到了這個年齡就不要管這些了,塞嘴裡什麼就吃什麼,這樣多單純,是不是?如果你真的這樣放下了,你真的沒有罪業,你挑來挑去才有罪業,並不是說你吃素就一定有功德。「不管葷腥」,這些話都很有深度的,並不是那麼簡單,「看,都不鼓勵人家吃素了」。不是的。

  「任何一切,一概不用,一概不管」,只用什麼呢?只管、只用這句佛號。

  「一句佛號作為命根」,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命根子。

  「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因為到這個年齡,別人不會讓你幹什麼事兒,你有的是時間,幹什麼呢?從早到晚、從晚到早,這句佛號轉來轉去,忙著呢,這一個「忙」和「盲」非同一忙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息心念佛,安心念佛」,也可以加一個「死心念佛」。「息心」就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心要歇下來,不要東拉西扯,葷啊素啊,「我要誦經啊」,心就不息了。心,就讓它休息,讓它完全平復下來,就這句佛號讓它息;安心就讓它安在佛號當中,知道念佛一定往生,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都93歲了,然後還說「人家會誦經呢」,這個念頭一起,心息了嗎?關你啥事兒?人家誦經關你啥事?你93歲你知道嗎?老實老實,93歲還不老實,那能行嗎?

  其實三十九歲也應該這樣,十九歲也要這樣,九歲也要這樣。但是年齡不同,你跟他講未必對機。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總之就是一句佛號。

  「信佛念佛,機法一體,彌陀與我一起生活,同臥同起,同出同入,未到終焉,已坐蓮台」,信佛念佛就機法一體了。什麼叫「機、法」呢?機就是眾生,法就是彌陀。我們只要信佛念佛,阿彌陀佛跟我們就是一體的,因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發願本來就跟我們一體。「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你只要念佛,就在佛光當中,是一體的。像我的手要抓住這個麥克風,不就是麥克風跟我的手成為一體了嗎?為什麼?因為我攝取不捨呀。你念佛,佛的光明對你攝取不捨,你當然跟佛一體。你念佛,佛來到你的心中,所謂「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一念佛,佛來到你心裡,那跟你不是一體嗎?佛入我心,我入佛的光明,這樣就是一體,不能分開。所以,我們念佛就跟佛成為一體;跟佛成為一體了,你還怕下地獄啊?你下了地獄,地獄都變成極樂,對不對?你下地獄,那不就是阿彌陀佛下去了嗎?阿彌陀佛往地獄一掉,「砰」!地獄裡都成光明藏了。所以你不要怕,佛跟你一體,你還怕什麼呢?

 (待續)

 

 

 

 

 

法談開示

《示病友》講記(二)

怎樣表現佛跟你是一體的呢?

 

  「彌陀與我一起生活,同臥、同起」,我躺下的時候,他跟我一體,「哦,阿彌陀佛也躺下睡覺啦」,其實佛是不睡覺的,陪著你。你要起來的時候,「哦,阿彌陀佛起來啦」。「同出同入」,你出門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著你一道出去;你進來的時候,阿彌陀佛跟你一道進來,那你還不一路平安?所以,你要坐飛機,阿彌陀佛跟你一起,你還怕這個、怕那個呀?有的人坐飛機,買好幾份保險,還不如念這句名號,買那麼多保險也不保險。阿彌陀佛跟你同入同出,同乘飛機,同乘船。

  但是,如果你罵人的時候就不好意思了,阿彌陀佛跟你一道罵人嗎?掌嘴!「搞錯了,不能罵人」。你想到佛都跟你同體了,你怎麼好意思罵人呢?「哦,阿彌陀佛」,口如蓮花吐香味,講一些好聽的話。

  「未到終焉,已坐蓮台」,還沒有死,已經坐上了阿彌陀佛的正覺蓮花台。這就是平生業成,往生一定,已在佛的手掌心中。阿彌陀佛手托一個蓮花台,你還沒有死,神識已經登上去了,身體在這個世間不過像一個影子而已。

  「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凡事謙卑。凡事不計較,凡事為他設想」,這有七個「凡事」。到老了,人都會懷念年輕,有一段段的經歷;然後,他想找人家說話,人家不理他。所以這個時候,老人的心理往往會比較特別,如果做到這幾條,你就好了。

  「凡事愛心」,已經老了,一切都過了,所以看人都是笑瞇瞇的。你都老了嘛!你看人都是很慈祥的,看哪個都像你兒子、孫子一樣,都很好,那不就好了嗎?你跟別人也沒有什麼爭的了,有什麼好爭的?都九十幾歲了。你爭棺材吧,現在政策也不允許;爭火化場吧,一把火都一樣,沒什麼爭的。所以,老人如果整天以愛心對人,他是非常慈祥的,就像落日的黃昏,給人一種溫馨、柔和的感覺。所以,老人的笑容非常莊嚴,他跟小孩子的笑容不一樣。小孩子的笑容叫作燦爛,朝霞一般;老人的笑容叫作安詳,如晚霞一般。像我這種人到現在,就是烈日炎炎,沒有小孩子朝陽般的清純,又沒有老人晚霞般的慈祥,說話像太陽,曬得厲害,這是年齡的關係——沒關係,你們等一等,等我落山的時候一定會很慈祥。那必須的,肯定的,到時候我一定這樣的。

  老人要像老人的樣子,「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到年老的時候,你不知足,那就苦了,說「兒不孝順啦,鄰里怎麼樣啦,人家怎麼樣啦」。年老了就要知足,你不知足也要知足,說啥都「夠啦,好啦,滿啦」。我遇到不少蓮友,年老了很知足,「哎呀,我活80歲,太多啦,不要那麼多」,「現在一切都很好啦」,「我都已經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啦,因為我念佛往生一定了」,很知足,知足常樂。老人如果不知足,你又沒辦法;年輕不知足,還可以去拚一拚。老了不知足,除了自己掉眼淚,啥也弄不著。你有什麼辦法呢?身體不行了,體力、精力也不行了。年輕的時候想跟別人拼、吵,你現在不行了,吵嘴都沒勁了。那怎麼辦?知足吧,「都好著哪」。

  「凡事感恩」,「你們對我都很好,你們都很孝順」,年老人也要知道感恩。不感恩,你就整天在那裡怨聲嘆氣,「哎呀,他小的時候多好啊,現在都不給我打電話了」,「哎呀,怎麼好幾天都沒有回來看我了?」你兒子出差,在美國,能回來嗎?其實沒過多長時間,他覺得日子熬得不能過,整天在那裡看日子。再沒事就「哎呀,我哪疼哪癢,你帶我上醫院吧」,其實他就是要一個關懷,他並不疼,也沒什麼多大了不起。就是要有人陪著他,到醫院去推個輪椅啊,給他掛個號啊。這也可以理解,因為他能量不足,需要愛心,需要人家照顧,需要人家摸摸他,像小孩一樣哄著他。為什麼說老人是老小孩,需要哄呢?他能量不夠,需要愛心來補充。我們念佛人不要讓凡人來哄我們,我講老實話:本凡夫我告訴你,一般人哄我,我還不要你呢。哄我,最起碼要觀世音菩薩級別的,一般人靠邊站!

  念佛了,觀世音菩薩來給你摸摸頭,大勢至菩薩來給你摸摸口,阿彌陀佛來照照你,十方諸佛來給你揉一揉、搓一搓、按摩按摩,一般人要哄我們還不行。我們是老凡夫、大凡夫、超級凡夫,一般人哄我們,那兩把刷子還不行,所以我們就念阿彌陀佛。

  「凡事感恩」,世間養老院裡的老人,他有很多不滿意的:護工不行,吃的也不行,總之牢騷埋怨一大堆。如果沒有念佛,難免會這樣。我們念佛人,河北渤海雙緣安養院怎麼那麼好呢?老人怎麼願意去那裡呢?他們在裡面就貫徹了這些原則: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凡事感恩,凡事歡喜,凡事微笑,凡事安詳……,他們都好,都念佛了啊。

  他們這樣,養老院的氣氛完全不一樣。一般的養老院都是老氣橫秋、暮氣沉沉、死氣逼人、怨氣重重。走進去,脾氣一個比一個大,一個不喜歡看一個,「七十歲看你八十歲了呢,八十歲看你還九十歲了呢」,看了都不好看。念佛的養老院有佛法,有佛號念,在裡面體現這些原則,有愛心。

  這樣,對他子女也好,「你們去幹活兒吧,上班,沒事,我好著呢」。過年,父母在養老院,子女要接回家,「哎,我不回去了,你們過吧」。你說這子女多安心啊!他隔得再遠,哪怕三百公里,他也開車來看你。你動不動叫人家來看你,就煩你了,「我給錢吧」,這時候父子關係還處不好。你能這樣做,你們父子關係還處得好。人有自尊,人有自立,人家才尊重你。你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老了,有生命的尊嚴,活得就是不一樣。念佛,這句名號給我們刷卡,我們富著呢,生活完全不一樣。

  現在念佛的女眾比較多,念佛的女眾在家裡,居然還被不念佛的丈夫欺負了,你這佛怎麼念的?你還被他震住了,你這佛怎麼念的?肯定要把他玩得團團轉。念佛的人,還不能把你先生玩轉啊?靠什麼玩他?不是靠嫉妒心,不是靠潑婦,不是靠河東獅吼,而是靠愛心、知足、感恩,把他玩轉,就像玩遊戲一樣。

  你念佛了,還受他的窩囊氣,那你佛沒念好。念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想跟我玩,把你玩到淨土。就你那兩下子,想跟我玩啊,我是獲得大勢至菩薩傳承,獲得觀世音菩薩的本事了,就你小凡夫,那不是螳臂擋車、蚍蜉撼樹,自不量力嗎?」一個念佛人還被不念佛的人弄得起不來,你說多丟面子啊,把阿彌陀佛的面子給丟盡了。

  就憑這些:凡事愛心,凡事知足,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哎呀,大丈夫回來了。」「我幹嘛喊他大丈夫,憑什麼?我就要和他鬧平等」。你還跟他鬧平等?你跟他鬧平等,你就掉下去了。你現在在天上,跟他平等,不就掉下去了嗎?你在佛那裡,你還跟他平等?他就是個小凡夫。你要布施他一點,「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你現在在家裡充一把佛,布施你先生一把愛心。為什麼?你心裡滿意、滿足了,才不跟他計較,給他一點小甜蜜,沒關係的。凡事恭敬,凡事謙卑,凡事不計較,凡事為他設想。你這樣去做,他不就乖乖聽你的?他聽你的,就是聽佛的,我們後面還有指揮的呢。他不聽你的,那你給佛也丟面子了。你是念佛人,他不聽你的,等於你也沒聽佛的了。所以,念了佛後,你要有智慧,首先把這個智慧用在夫妻關係當中。

  下面還有一封信是我寫的——《給病重老居士的一封信》,我們也學習一下。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看望病人時引導的資料,供大家參考。你瞭解他這時候的狀態,說話對準他的根機。

  「南無阿彌陀佛。某老居士惠鑒,老居士近況盡悉」,因為他寫了一封信給我。

  「對老居士的身體病苦很是憂懷掛念,知念佛精進,更是隨喜讚歎」,這是兩句客氣話。

  「病苦為人生常態」,病苦,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是一個正常的狀態,並不是就你自己特別病苦,大家都一樣。

  「佛說人生是苦,老居士這番體會想必更深」,一般講「人生是苦」都是嘴上說說,等我們真的得了病,可能感受就更加深切。

  「真正病苦加身,唯有病者知之,餘人不知」,所謂「好人不知病者苦,飽人不知餓者饑」。

  「當然更無法代替。離苦得樂,是眾生本能需求;拔苦與樂,是彌陀本願目的。由苦而更加念佛,由苦而更求往生,即能脫眼前小苦,獲未來永恆大樂——成佛大樂」,通過苦,我們願意離苦得樂,剛好阿彌陀佛為這個目的而來。所以,這樣就可以來念佛,獲得成佛的利益。

  「當我苦時,想到天下還有無量如我一般苦、比我更苦的人。我雖病苦,有佛念,雖苦而慶幸」,雖然苦,但是我們有光明、有前途、有佛念,這些都是萬幸之事。苦算什麼?佛才是老大,對不對?如果我們念了佛,有苦時,卻在那裡說「佛算什麼?病才是老大」,那你的病就把佛壓倒了。我們病苦時有佛念,心裡就有主,不會覺得有多大了不起。當然,這也是說一說,可能你會說「苦不在你身上,你說得這麼容易」。總之,大的原則是心中要安。

  「若無佛念,則永苦而無出頭」,如果沒有佛念的話,你這個苦就沒有出期了。何況一生只是一個身體的苦,和地獄、三惡道的長劫輪迴之苦,不足為比。如果念佛能免長劫輪迴之苦,身體小小的苦算什麼呢?

  「如此念佛,生感恩心,因小苦免大苦」,因為有苦就可以念佛,念佛免了輪迴的大苦,這不是賺了嗎?就會生感恩心。

  「又當思:我是罪惡凡夫,受此小苦,實是當然」,我們罪惡凡夫不受苦——連佛示現成佛的時候,還有種種不如意的事情,我們遭這點小苦,那不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嗎?我們罪惡凡夫造了多少罪?受一點苦,嘴上跟別人說因果報應,一旦報應到自己身上,就說不要受報,就忘記了——不是這回事,我們受一點小苦是應該的。這樣心裡就能接受,就不會埋怨。

  「今日受一分病苦,即消一分業障」,你造的業嘛,你受了苦就消了業。

  「臨終之時,增一分自在安樂,雖苦亦值」,作消業想,作酬債想,作報恩想,作念佛想,雖然我們受病苦也值得。

  「如藥雖苦而癒病,身受苦而益心」,就像我們服藥一樣,藥雖然苦,但是能治好我們的病;身體雖然苦,能讓我們的心得利益。得什麼利益呢?增加我們的道心,增加我們對阿彌陀佛的仰賴,增加我們的機深信,讓我們可以放開雙手,任憑彌陀,增加我們對極樂的嚮往。這對我們道心的護持,對我們念佛的相續都非常有幫助。所以,由身受苦而心得利益。

  這個比較起來,值不值啊?如果你身體不受苦,哪有心思學佛念佛?身體好了,心受損失。我寧願身體生點病,修行人無事要帶三分病,什麼原因呢?帶多了,你又受不了,四五分,七八分,那不行,帶三分病就讓你得利益。身體雖然生病,但心得到利益,你不會那麼驕慢,也不會那麼狂野;你會比較謙卑,比較柔和。

  「欲減緩病苦,除了良醫良藥,自己可試從兩方面入手」,這個病苦來了,實在難以抵擋,總需要良藥來減緩,這是正常的,應該的,只要能找到,盡量找。但是能不能找著,也看你的福報,你多念佛,也許能增加這方面的福報。如果你福報不夠,遇到一個江湖郎中,頸椎不好,腰椎不好,「卡嚓」給弄斷了;或者越弄越不行,脖子本來偏兩度,給他整完之後偏八度,這都是沒有福報。有福報,遇到高明的中醫,輕輕一弄就好了。

  哪兩方面呢?「一心投靠阿彌陀佛,只求往生」,這句我就沒有多講,因為有這樣的心,你精神上的病苦就緩解。只求往生,而且佛會加持你。不要在那裡躁妄,只求病好,不求往生,效果肯定不行,心翻來覆去。

  我遇到一位老居士,她念佛,教理都很通達,但是因為得了癌症,也是一時糊塗,就想求病好,但老是不好,心裡急躁著呢。我就跟她打了一個電話,「妳現在怎麼這麼糊塗呢?妳就只管求死,不要求活了」,她就相信了,房間一關,只管求死,結果病好了,沒死。真的!這樣才靈!念頭一轉,馬上就不一樣。在那裡七上八下,求病好,總是纏綿不能好。我說「妳不要求病好,只管求死,妳現在這個年齡死了也值了」,我也沒跟她講軟話,因為講軟話不管用。

第二就是逆來順受。

  「甘心順受病苦,不加任何抗拒,如弱草之遇強風,順風倒伏」,什麼叫逆來順受呢?就像很柔軟的草,遇到強風,它怎麼樣?它肯定逆來順受,強風一來,它往地上一倒,這一倒就把強風的力量卸掉了。就像打太極拳,這就是太極,就給它卸了。它躺在地上舒服得很,十二級颱風也無所謂。你看千年古樹都給折斷了,樹平常看不起小草,大風一過,小草看不起大樹,「大樹哥,你在哪兒了?哎呀,腰斷了」。平常大樹都傲視小草,現在風一過,雨一過,小草又挺起來了,柔軟著呢。

  所以,我們念佛人要發揮小草精神,要逆來順受。強烈的病苦就是強風,怎麼辦?要往下一倒。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和經驗,我的身體也不太好,小車不倒慢慢推,好像還能往下活著。我的工作量其實也蠻大的,我的身體最不好、最弱的時候是在200620072008這幾年,甚至都不能說話,有半年沒說話,也沒有氣力。「那怎麼辦啊?」我就往那裡一倒、一賴,就像烏龜一樣不反應,什麼都不反應,享受生病的快樂。生病有什麼快樂?生病的樂是暈暈的樂,很安靜的那種。這個說不清楚。

  生病,你們要去感受它,不要著急看病,那就把你的思想浪費了。你要去感受它,你的狀態怎麼樣,很靈敏的。然後你要柔順,順著它。不是說不看醫生,也看,就讓醫生把個脈,「把吧」。就是你平常應對人事,任何時候都要讓能量消耗最小化,這是本能的。比如你去找醫生,你著急都是要耗能量的——把能量收起來,不急,因為你的能量非常弱,哪還耗得起?所有能量都收起來,然後醫生看他的,你自己把能量保住。

這個給大家參考。

  「不可生一念疑怨之心」,一般人這時候不是懷疑就是抱怨,你只要生懷疑和抱怨的心,效果絕對不行。懷疑什麼呢?「我念佛何以不靈呢?我念佛也不是不精進啊,念這麼多」,其實念的佛都漂掉了,一邊念佛邊想「阿彌陀佛,你把我病治好,快點治好吧,我念一萬,使勁,兩萬、三萬」,都在做表面功夫。

  就像澆樹一樣。樹雖然乾了,拿水澆到樹葉上管什麼用啊?要澆到根。什麼叫根?只管死不管活,只想求往生,不想求病好。念佛在根上才能得利益,你老是浮在表面上,「讓我病好吧,讓我病好吧」,這樣你念三萬聲,我告訴你,效果真的不大,但是對往生來講沒什麼問題。你要求病好,你都在表面上,所以要在根上求往生。聽說了求往生才行,「阿彌陀佛,求往生,讓我病好吧!阿彌陀佛,求往生,讓我快點好吧」——這樣不行,你求往生作一個幌子,還是希望病快點好,這是不靈的。是只想死,「算了,阿彌陀佛,我身體這樣不行,我也活夠了,如果壽命到了,讓我快點去吧」,要這樣發出真誠心,真的想求往生,不是求病好,「能好就好;不好,管它呢,無所謂」,這才靈。所以,你要賭出去。怎麼叫賭出去呢?扔出去。

  什麼叫「怨」呢?「我無大罪,何以受此巨苦?」「我這一輩子沒有造什麼大罪,也沒做什麼傷害良心的錯事,怎麼讓我這麼苦?」怨恨難平,好像佛法不靈。

  「如果生這些念頭,無窮冤家必纏上門」,你生怨的念頭,你過去無窮無盡的冤家債主肯定就找上你。如果你平時安心念佛,佛光攝受,他們就沒縫找你;現在你懷疑,又抱怨,等於是把腦袋從佛光裡伸出去,冤家就在門口,「卡——」掐住你,躲還來不及,你現在還伸出去啊?越是這個時候,越加無疑無慮來念阿彌陀佛。你如果不求往生,只想求病好,等於是把腦袋伸出去給別人打,冤家在門口拿刀「卡——」。這個時候你有疑心,疑心重,難以蒙佛光護佑,所以一方面被冤家找,另一方面佛光又護佑不到你,因為你懷疑、抱怨。

  「如能順受,則念念受苦,念念消業。既念念消業,必念念增上功德,臨終必得自在安樂」,告訴大家,我死的時候肯定這麼死,你們也這樣。

  如果你順受,順受什麼呢?叫逆來順受,一切的逆境,一切的病苦,人家對你的冤枉、誹謗等等這一切,你順著受,就念念受苦,念念消業,受苦不白受。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面有竅門。

  結果你受到苦,又把它吐出去,吐出去人家又還給你,還給你你又吐出去,返來復去,這個苦你要受七八遍,你說何苦呢?

  苦來了,就受了它,受了就得利益。念念受苦,念念消業,你要會受;你不會受苦,你念念受苦,還念念增加業障,犯不著。要逆來順受,順受就能消業。

  什麼叫「逆受」呢?不甘心,不情願,「我一定要還回去,一定要怎樣」,這樣告訴你,你一個苦就要變成一百個苦。如果你會受這個苦,順受的話,一個苦當下就消掉。今天受今天消,明天受明天消,念念受苦,念念消業。

  為什麼那麼多人得病那麼多年,到現在沒好?就是心裡沒有正確應對它,沒有把這個病順受,給它化掉;看醫生是一種方法,心裡要能接受。

  我寫過《看病四法》,這個病到你家來,它一定帶有它的任務,它在教你一堂課。你這堂課沒學會,它是不會走的。老師教學生還沒教會呢,回去怎麼交差?所以,這個病在你身上三年、五年、八年,那是可能的,因為你還沒學會嘛;一旦你學會之後,「學生教會了,我走吧」,病就走了。不相信,你們自己試試。

  念念受苦,念念消業;念念消業,念念增加功德;念念增加功德,到臨終當然自在安樂。

  「人皆知修福業為積功德,不知逆來順受,順受病苦而不疑不怨,也是消業增福,而且不需任何外在因緣,可謂坐地收功」,你要去修福業,需要有福田給你種,需要外因緣,還要有錢。你身體生病了,你只要逆來順受,順受病苦,不疑不怨,躺在那裡念佛,不需要任何因緣,坐地收功,多好,收功德,收福報。所以,生病也能賺福報,也能消業。

  「心既甘心順受,身體也安靜忍耐」,因為心這麼降伏,身體自然就增加了抵抗力,增加了忍受力。

  「或能稍緩病苦於一二」,病苦可能很重,但至少也能減緩一些。

  「病大苦時,雖不能立即全消,乃至覺得忍無可忍,也不得不忍」,「哎呀,這個病太重了」,那你有什麼辦法?你也不能不忍,它在你身上,你換給別人,別人願意替你也替不了。

  「但至少不會因為不忍、不耐而更增加苦」,如果你這樣的病苦,在心中增加一份疑怨,不忍不耐,你心裡就會更加痛苦。這是逆,不是順受,這會增加你苦惱的強度。就像大樹迎著風,它就折斷;小草柔軟,它就把風的力量卸掉了。

  我們也一樣,當我們生病的時候,一定要裝膿包,我們現在講的「裝慫」。一般人都不願意裝慫,「我要跟你拼」,還說要跟病魔鬥爭,我覺得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好死。鬥爭啥呀?不要鬥爭,就裝慫包,往那裡一慫,但心裡在念佛。這個慫,就讓人家看不起,就要認輸,就要服輸。很多人,女強人也好,男強人也好,顯得自己很堅強,你堅強還能堅強過閻羅王啊?沒那回事。生病以後,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對待,這時候不要堅強。不堅強才是堅強,堅強就要斷掉,像小草跟大樹一樣,大樹堅強嗎?「卡」。小草不堅強,反而能活下來。

  「又,思尋短見,想早了脫」,有的人病了,「哎呀,我死了吧」,想早了脫。

  「推其根本,還是對目前身體所受病苦有不甘、不耐之心,致使不願、不能忍受」,如果我們心甘情願,願受,耐受,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既然你不甘不耐,又不願,不能忍受,非要去尋死,那會形成障礙。我也遇到好幾位來問我「師父,你看我現在病苦得不行了,我自殺,行不行?」我心想:這事你真會栽贓,找我問。我才不那麼傻呢。我說行啊?你死了,你家人找我,法院要找我呢。我一般都是閉口緘言。再說,這樣的事,你能問人家嗎?我就回答說:「這樣的事,問人家就不靈,剩下你知道的。」我就不說了。

  這樣的事你能問人家啊?你想尋死還問人家,還沒有死就弄得滿城風雨,對不對?你想死,不要問人家,你打定主意說「不想活了,我念佛到西方」,那是你自己的想法。你問我,我怎麼跟你說啊?這事都是你跟阿彌陀佛面對面交接,我不在中間做電燈泡照一把。你問阿彌陀佛去。所以,如果你真的這樣想,不甘不耐的話,肯定會起業障,反而就成了冤死鬼,最好就是順受。不管怎樣,就順受,不管做什麼,心裡很歡喜去做,不要疑慮,矛盾重重,那都不會有好結果。

  「望老居士更加信心念佛,稍加忍耐」,因為時間不長了嘛。

  「無量大苦即將過去,成佛大樂很快來臨。我們也為老居士念佛迴向,一起助同念佛消業,病苦速愈;往生成佛,廣度苦眾生」,「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等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就可以和法藏菩薩因中發願一樣。

  生病也有學問,怎樣忍受病苦也有學問,怎樣耐這個病,怎樣逆來順受也有學問。醫生當然有醫生的作用和功效,我覺得要兩方面配合,我們自己也要配合。有很多人一生病的時候,自己主張大得不得了——自作主張也不行,醫生遇到這樣的病人,他也煩。就像你掉到水裡淹得要死,人家來救你,自己一大堆主張,人家怎麼來救你呢?叫你不這樣,你偏偏要這樣,「哎,我那樣行不行?」醫生說「你自己有本事,自己救自己吧,我們走了」。所以,要跟醫生很配合,他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就是剛才講的順受,裝膿包,裝慫,示柔弱,「我不行,病你是老大,你老大,你老大」。它來了,就是要顯示它的威嚴,你還跟它對抗,你找錯人了。你跟誰對抗,也不要跟病對抗,你跟病對抗,你能抗得住嗎?

  希望大家不得病,那是不可能的。得了病之後,要順受病,要觀察病,要體驗和享受病,那是有可能的。

  謝謝大家,南無阿彌陀佛。

 

來源 : 淨土宗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