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要放縱它,就準備輪回吧!
所以只有修空觀,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生命歸零。因為你在枝末上,你根本沒辦法跟它對治的。就是說那你先把生命、把心帶回家,你回光返照,看看你從什麼地方來,看看你生命的原點。一個人只有回光返照,去對治執著,其它通通沒有辦法。所以只有第六意識,成功的把第七意識帶回家,第七意識的自我執著才可以破壞掉。
所以,當我們所有的佛號,你要保證你每一句佛號都是通往淨土,那你就要注意你的執著了,因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用第六意識去壓它,第七意識是不吃你這一套的。我們看看四禪八定,外道的四禪八定,用高深的禪定壓這個執著,根本沒有用,只有我空觀、法空觀,它只有怕這個,其它都不怕。所以只要你要成功的把三界業力的枷鎖從你的生命裡面把它拔開來,你別無選擇,必須要面對恆審思量這一塊了。
好,我們來看看永明大師對第七意識是怎麼個描述法,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小段,請合掌:
創入道者,此意須明。是起凡聖之因,宜窮種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迷之則為人法執之愚,悟之則為平等性之智。
好,我們解釋一下。創入道就是一開始修行人,這個不是老參,是你一開始修行,嚴格來說你開始學佛,你就要知道第七意識可怕了。那麼為什麼它可怕呢?它是決定凡聖的因。
也就是說,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呢?它的判定標準在哪裡呢?不是說你做了很多慈善事業,就是一個聖人,不是的,是你的執著是不是被破壞了,它是凡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根源。所以你要好好瞭解它的體性,這種恆審思量所創造的一種自我的執取,它是一切消除煩惱的根本,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所以你隨順它呢,你就變成一個愚痴的眾生;你調伏它,你就悟入了二空平等的法性,就成就聖人。這個是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你只要放縱它,你就準備輪回了,沒有其它話可以說了。
淨界法師:不修空觀,你過去的業力跟思想饒不過你
就像憨山大師《念佛篇》的開示,他說,很多人修行念佛法門,他不修空觀,結果呢,佛號只聽念,煩惱只聽長,平常對兒女的感情、夫妻的感情也不斷地增長,這個時候他心中是兩股力量,一個是對三界情感的愛取,一個是對阿彌陀佛的一種信仰跟願力,兩個同時存在,臨終的時候你們猜猜看哪一個力量比較大呢,(前一個)它是熟境界,它是多生多劫熏習的;你這個是小孩子,今生才栽培的。小孩子跟大人打架只有一個結果,小孩子失敗。他在念佛之前沒有做好空觀的洗滌,沒有真正用空觀來洗滌過去的妄想。
從臨終正念的角度,很多女眾對子女是有感情的牽掛的,這個地方諸位要提醒自己。夫妻的感情容易斷,子女的感情相當難斷,他會生為你的子女,事出必有因,多生多劫的這種感情的糾纏。諸位你們知道該怎麼辦嗎?
你要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孩子。諸法因緣生,我們從空性而來,我們也往空性而去,人生只是一個過程。我希望你平常就要養成這樣的觀照,你不能說你平常念念之間都栽培一種強大的愛取,而你也栽培一種淨土的信仰跟願力,這兩種力量到臨終的時候,這兩種力量是漢賊不兩立,肯定會產生對峙。
我們在培養正念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消除那種往生的障礙,你平常就要注意,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你開始動念的時候、產生感情的時候,提醒自己——不可以!念念之間告訴自己——諸法因緣生,人生只是一個過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今生盡我該盡的責任。當然我們佛法也不能要你否定因緣,你該有的責任、該面對的責任,你還得去面對。
但是你應該用一種空性的智慧來面對緣起,就是用出世的精神來面對入世的因緣,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個觀念很重要。我們不相信平常把世間的有漏的因緣抓得緊緊的,臨終會突然間鬆開,不可能!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有一點要提醒你,你一定要以不生滅心、以一種清淨的不生滅心來建立你的信仰跟願力,這樣的信仰跟願力才能夠堅固。
也就是說,佛法一定要安住空性,才能夠從空出假,來面對未來的因緣。因為你不跟過去切割,你不跟過去切割這表示什麼意思,諸位知道嗎?你不修空觀——我不想修空觀,我只想憶佛念佛。你講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諸位知道嗎?代表你要用你今生幾十年的功力來挑戰你過去生無始劫來熏習成的妄想,你要用短短的今生幾十年來跟過去抗拒,就代表這個意思。
不修空觀,你的過去的業力跟思想就饒不過你,這個地方要注意。所以佛法說,一個人不修摩訶般若波羅蜜,這個人不知善巧,沒有方法,硬幹,結果變成黃花崗七十三烈士。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當我們在修習禪淨雙修是有道理的。
永明延壽大師說,你在念佛的時候,你一定要有空觀做基礎,掃除對三界的愛取,才能夠從這個一念的不生滅心裡面建立信願。
image
淨界法師:不要把精神體力耗損在今生,否則死亡時的你一定恐怖!
◎你思惟死亡的時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餘的都帶不走,其餘的對你都沒有幫助。就是說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福報都被死亡所破壞,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這個時候,也就是我們的生命規劃,我們一般人的生命規劃只規劃到今生,就是我們從小時候讀書就立定志向,要怎麼怎麼的:我好好的讀書幾年,好好的工作幾年,好好的規劃我的退休生涯。但是我們人很少規劃到來生,你來生幹什麼不去想。
◎問題是我們既然有來生,我們為什麼不為來生作規劃,為什麼不為來生積集資糧?一個人不應該把所有的精神體力耗損在今生,否則死亡的時候你一定恐怖,因為你把所有精神體力都在經營今生的快樂,而死亡到來的時候,你會發覺「你今生的任何果報都完全破壞」,內心沒有依靠,沒有善業依靠。所以我們一個人要花一半的時間經營今生,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要花一半的時間為來生積集資糧,因為你要面臨死亡,你遲早要面臨來生。
◎所以這個時候透過死亡的觀察,我們知道「我們今生這個生命當中只是暫時的因緣」,我們馬上要面臨一個新的生命,而新的生命到底是快樂痛苦,跟我們今生的修行有關係。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會開始想到要積集善業,因為在死亡到來的時候,當今生所有果報結束了以後,我們內心的善業不會被死亡破壞,從今生帶到來生去受用。所以這個地方,我們透過無常的思惟來對治對今生福報的愛著,因為我們還要為來生積集資糧,這是第一個。
不斷提醒自己:你本來什麼都沒有!
淨界法師
那麼我們講到這個,我們凡夫的造業呀,從淺到深有兩種差別:一個是善惡的差別,一個是染淨的差別。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教育,他也會因為惻隱之心、慈悲心,去做一個慈善的事業,比方說佈施,比方說持戒,比方說忍辱,他會造一個善業,但這個善業有沒有辦法超越生死,一般人是很難的,因為第六意識它是管善惡這一塊,它管不了染淨這一塊。所以,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你不調伏第七意識的時候,你總是在第六意識裡面下功夫,你大概就是一個好人,今生呢做一點慈善的善業,來生創造一個安樂的果報,如此而已。
那麼我們要把這種善業,提升到清淨的無漏業,那你就要面對一個問題了,就是自我意識的問題了,那這是一個嚴肅的生死問題了,就是你是不是能夠對你的執著,產生一定的調伏。我們的執著啊,一般來說,這個自我意識,這種主宰性,表現在三塊:
第一個,人。有些人他專門執著人,對這個六親的感情特別重,你看他兒子對他不孝順,但是他兒子跟他要錢,他一定會錢給他,沒辦法呀!這個非理性的。所以無明就是說,你看佛菩薩也執著呀,你要說他執著也對呀,他執著度化眾生!但是他是理性的,因為他這個是合理的。合理的執著我們叫願力,不合理的執著這就是盲點,就是說你不合道理,但是他不會得到教訓,他下一次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第二個他執著事,他執著他的事業。
第三個,執著他的錢財。你看我們一般來說,任何一個稍微有一點小小判斷力的人,都知道說你賺再多的錢,你都帶不走,對不對?但是一個人執著錢的時候,他會犧牲生命去賺錢,這個是非常不合理的。就是說你沒有生命,你有錢有什麼用呢?但是他還會去賺錢,這個就是盲點,這個是沒辦法溝通了。所以,只有修空觀,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生命歸零。
你要訓練經常把生命歸零,從生命的原點來面對人生,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反正你只有兩個選擇: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然後無奈地面對「無」,就是從「有」的角度來面對「空」?還是從「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有」的角度,你遲早會失去一切,你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你人生是很無奈的。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我本來就沒有,但是我還是不排斥外在的因緣。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世間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你是自在的。
反正人生是兩塊:一個空、一個有,看你要站在哪一邊。所以《楞嚴經》中,佛陀對我們的一個開示,就是說,我們應該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這樣子訓練,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管有什麼樣的因緣刺激你,你不容易心隨境轉,這是第二點。除了「提起佛號」,第二記得「安住空性」,不斷地提醒你自己: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好的沒有,壞的也沒有。
淨界法師:怎樣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
◎怎麼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呢?這樣的觀察思惟就很重要。就是說我們要知道有前生,當然不能從外在的物質去判斷,你冷靜的觀察你內心的變化,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說我們內心的相貌有各式各樣,有善的相貌、有惡的相貌。有些人喜歡佈施、有些人喜歡持戒,這種善惡功能的相貌不是自然產生的,是你經常去持戒,你今天持這條戒、明天也持這條戒,時間久了以後,你很任運的就持這條戒,你內心對持這條戒的功能就特別強大。
◎所以我們的內心是由業力的熏習而產生,不管是善的功能或惡的功能。比如說你這個人瞋心很重,你經常發脾氣,發久了以後你那個瞋心就很大。所以我們內心的功能,是由數數造作的業力熏習而成。我們現在的心是由去年的心熏習而成,去年的心又是去年的心熏習而成,如此往前推的時候會有一個問題: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剛從母胎出來的時候的那個心,那個心也是有差別。比如有些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的相貌是寂靜、有些人的心好動,有些人喜歡哭、有些人喜歡笑,相由心生。
◎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子的心就有各式各樣的差別,試問:這個心是由業力的熏習,表示他出生之前就有這種差別的功能,一定是有一個前一期生命的數數造作,才創造這個剛出生小孩子心的相貌。所以古德說: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父母未生之前你一定有一個生命,否則你不可能剛出生的時候就有這種功能,有這麼多差別的功能。如果我們只有今生,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所有的心應該從零開始。但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各式各樣,當然今生的造作會加強它的力量。所以我們從一個初生兒內心當中的差別相貌,我們肯定一定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才創造這個初生兒心的差別,所以我們相信一定有前生。
◎既然有前生,也自然就知前生還有前生,就有無量的生命。換句話說,生死流轉無其始,我們在三界流轉不是今生才開始,有無量的生命,而每一個生命的產生,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入胎受生。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有情生命的成就,一定要有一個母親的生育跟照顧,所以說「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我們每一個生命的產生都有一個母親,所以在無量劫的流轉當中,每一個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我們產生這樣的知見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也請求三寶跟上師的加持,來建立這樣一種清淨的正見。
你這個願力沒有生起,你修這些功課全部都不算
淨界法師慈悲開示
佛陀曾經在經典把菩提心比喻作大地。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水果,所有的房子,都要有大地,才能夠生起。所以佛陀說你一個人不發菩提心,你的心就像虛空一樣,你沒有根。你看虛空它不能讓一個東西增長廣大。你看你一根樹根,丟到虛空裡面,枯萎了,但是你這個樹根丟到大地裡面,它就可以長出水果。
就是說,為什麼我學佛這樣久,我做這麼多功課,我都沒有進步,我的功德都不能累積?因為你沒有大地了。你拿回來很多的樹,蘋果樹水果樹,但是你家裡面沒有土地,都是水泥地。所以你做這樣久的功課,你還是這樣子呀,你不能產生一種增長廣大的力量。也就是說,你不能把昨天的善根跟今天的善根把它累積起來。
你看一棵樹,你每天澆水,它會把昨天的能量跟今天的能量累積起來。所以,你沒有發菩提心,你的功德就散掉了,就被妄想打散了。這就是你為什麼進步這樣慢的原因了。你心態裡面沒有根,沒有大地,你就知道菩提心有多重要了。
如果以佛法嚴格的標準,你的菩提心,你這個願力沒有生起,你修這些功課全部都不算,跟成佛都沒有關係,完全不算,都是人天福報,而且是帶有煩惱障、業障、報障,帶業的福報,跟解脫都沒有關係。你一定是先把這個大地整平了,這個樹進來才能算。如果我們把成佛當做一棵樹的話呢,菩提樹的話,你一定先有泥土,才產生枝葉,才有水果可以吃。你連泥土都沒有,這棵樹不知道要種哪裡。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來跟大家講菩提心的修法,它怎麼觀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建立你的根本。那麼你接觸這種根本以後,你以後往生到淨土,你快速成佛。
我們看最後的這個偈頌,發心功德不可量。你一個發起菩提心的人,就算你心中只是一個願菩提心,你都沒有採取行動就不可思議了,因為佛陀說,假設整個九法界的眾生,除了佛陀以外,用他的智慧來宣說這個發菩提心的功德,都沒辦法講清楚,何況是你發了菩提心,你又付諸行動,做種種的六度的妙行。你從願菩提心要產生行菩提心,就更不可思議了,你光是把心中的泥土整平,就不簡單了,何況去種樹呢,就這個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