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13, 2014

溫水煮青蛙(轉貼)







曾經探望過很多生病的蓮友,他們被病苦折磨得體力精力耗損殆盡。正當那時,大多真誠地發願說:「我如果病好了,要終生奉獻佛教。」語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可惜的是,病體康復的蓮友卻很有限。縱使能出院,也都體衰力微,真能奉獻身心二力的,可是少之又少啊!



    病榻前的願力,混含著淚水與無奈。病友嚮往著身心康健,精進修行,布施行善的日子。回觀走在佛道上的你我,康健的身軀,是病友夢寐以求的。而向道的願力,則強弱有別。他既懇切又強大,我呢?卻悠悠忽忽,可有可無。唉!人真是脆弱的動物啊!難道,非要走到生命的盡頭,才能覺悟,才能發願嗎?


    是啊!病友在生命的盡頭,百感交集「如果能重來,我一定要……」 
    試想,若當下就是自己生命的盡頭,那麼你我要如何莊嚴有限的命光呢?在短暫的時間裡,且問:「往生資糧備妥了嗎?」「世間的俗緣了斷了嗎?」



    印祖說:「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願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淨業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超凡入聖,了生脫死。」



    死有何可悲?可悲的,是信願未堅,淨業半生不熟。加上病苦纏身,而對死亡的到來,百般貪戀,不能放下,既不放下,報盡命終,當隨業力六道渺渺受報去也。
    


所以,印祖要我們趁康健時,「以念南無阿彌陀佛,為終日常修無間之功課。以如來萬德洪名,薰自己之業識心。久之久之,自可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矣!」心既與佛合,與道合,那怕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也能滿其所願,提供最殊勝的奉獻與莊嚴!








預 了 

鞭鼓生/明倫月刊4402013/12 

蓮池大師云:「無常迅速,雖老少無別。然年少人猶處未定之天,妄冀長壽;若老年人,則定然光景無多矣!須把身世事處分了當,從他無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無所繫累。此晚境大要緊處,不可忽!不可忽!」


面對無常,雖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對年輕人來說,總覺得來日方長,不容易體會「皮囊雖好不多春」的現實。反之,對有年紀的人,來日必是無多,祖師勸勉,要預先作準備,不論身內身外之事,都要及早處理妥當。我們看到很多顯赫殷富的世家,亡故後,子孫因爭產,鬧到不讓亡者安葬的境地。《論語》上說,老年人,戒之在貪得。很多老人惜福愛物慣了,總會囤積舊物捨不得丟棄,弄得家中像垃圾場一般,往生時子孫無法料理。想想垃圾都丟不了,那金銀財寶,股票房產又怎捨得下呢?


憨山大師云:「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生前徒費心千萬,死後空餘手一雙。」「死後空餘手一雙」,是說晉朝富商石崇的故事。當時,石崇富可敵國,興建金谷名園,姬妾數百人,日日笙樂,極盡奢華。因為不捨名妓綠珠,而得罪當朝,身陷政爭,在腥風血雨中,被捕後即刻押往東市處決。石崇的母親,兄長及妻兒共十五人,也同時被抄家滅門,得年五十二歲。臨刑時有人問他有什麼遺言?石崇說:「只希望死後收屍時,棺材旁能挖兩個洞,將我的手伸出棺材外,讓大家看一看雙手空空的我,什麼也沒帶走。我所有的錢財、莊園、姬妾、富貴榮華,一旦撒手歸西,卻什麼都不是我的!」

真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石崇的故事發人深省,古今中外,如是這般的故事,不勝枚舉。凡我修行人,要有智慧地預了前程路,能捨下纏縛一生的不捨,才能換取清淨自在的未來。否則諸多牽掛,如何瀟灑往生?









溫水煮青蛙




溫水煮青蛙 ●鞭鼓生 

明倫月刊4432014/4



在西元十九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過一個「水煮青蛙實驗」── 科學家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而得以成功逃生。接著,科研人員再把另組青蛙放入先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而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被煮死在熱水中了。



蓮池大師說:「凡人初出家,心必猛利,當趁此時,一氣做工夫,使有成立。若悠悠揚揚,蹉過此時,日後或住院,或受徒,或信施繁廣,多為所累,淪沒初志。修行人不可不知。」



又說:「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求淨土,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有老僧搖手不之信。予謂無論隔世,親見一僧結茅北峰之陰,十年頗著清修;善信敬慕,為別創菴,徙居之,遂致沉溺,前所微得俱喪。現世且然,況來生耶!問此為誰?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



大師所言,雖指出家之修行人。其實在家之佛弟子,染緣更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無時不在誘惑著修行人的心志,瓦解修行人的道心。就像溫水中的青蛙,沉溺在自覺舒適的水溫中,歲月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當警覺不對時,已是無力可回天而無常倏忽至矣!


這青蛙的實驗,警省著修行人,安逸的環境容易使人沉迷,「富貴修道難」正是如此。而「比丘常帶三分病」則是可讓人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願你我都還保有青蛙的奮力一跳,跳出永世的沉淪。










要與阿彌陀佛拼命



有句話說:『人生酬業。』意思就是說,我們的人生,是為了酬償我們過去的業報而來,簡單說,就是來還債的。
  既然是來還債,基本上,不會讓你太舒服。

  所以,活在這個世間,能夠一輩子沒有病苦的,真的是找不到幾個。

  還好,這輩子,我們能夠遇到念佛法門,否則,你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諸位要知道,我們世間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
  如果,是傷風感冒、四大不調的小病,當然,就交給世間的醫生來處理就可以了。
  如果,是業障病,那,沒辦法,你只能求佛了!

  煮雲老和尚在台東清覺寺舉辦佛七的時候,有一位和妙老法師也來參加,當時,這位老法師已經七十六歲了,因為年輕的時候,太過勞累,身體一直沒有好過,所以,長年有咳嗽的毛病。

  那麼,在佛七當中,因為,和妙老法師年紀大,又是出家人,所以,就被安排坐在最前排。

  煮老的佛七,都是主張要大聲念佛,所以,煮老每天講開示的時候,都罵那些不開口念佛的人,不過,只是普遍地罵,並不是針對某一個人罵。

  可是,這和妙老和尚以為,煮老每次都在罵他,可是,他也很無奈,因為,他有咳嗽的毛病,一開口念佛就會咳嗽,這樣又會影響到別人念佛,所以他就沒有開口念佛。

  因為煮老開示的時候,都會教大家要真心地懺悔業障,病苦才會消除,所以,和妙老法師也以為煮老在罵他沒有真心懺悔業障,所以,病苦才沒辦法消除。

  有一天上午念佛的時候,這個老和尚痛哭一場,一邊念佛一邊哭。
  
  到了晚上,他看大家都睡覺了,就拿了蒲團到佛前,他準備跟 阿彌陀佛談判,總算帳。

他跪在佛前說:「阿彌陀佛啊!我的病生了那麼久,主七和尚要我懺悔,我也懺悔過了;要我哭,我也哭過了,為什麼別人的病都能好,而我的病,卻始終沒好呢?阿彌陀佛!今天我要跟你拚了,如果我的病再不好,我就不回去,我要死在這裡!」

  說完之後,就開始磕響頭,頭拜下去,打在蒲團上,還跳得好高,拜了一百零八拜之後,沒想到,喉嚨竟然好了,第二天也可以大聲念佛了。

  事後,這老和尚講話也很幽默,他說:「我在 阿彌陀佛前磕響頭,是嚇唬 阿彌陀佛的!如果,我真的在水泥地上磕響頭,不要幾下頭就破了,早就死了。我在蒲團上磕,蒲團是軟的,只是聲音大,頭並不會痛。可是,沒想到第二天,我居然能夠把三十六年纏身的咳嗽,都留在清覺寺了。」』

  所以,諸位,從老和尚的感應,你就知道,你念佛想要得感應,不是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的病苦,而是要把自己豁出去了,不要再做自己身體的奴隸了。

  你要這樣想,平常你那樣的細心照顧它,可是,它一點都不領情,要生病也不通知一聲。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再聽它的使喚了,你要做你自己身體的主人,要讓這個充滿罪惡的假體,來聽你的吩咐,不要再屈服於它的折磨了。  

  你自己先做好這樣的心理建設,這是第一點。

第二,一定要至誠懺悔、求佛加被。

  諸位,既然是業障病,那麼,表示這是你自己過去造業得來的,所以,也必需要你自己很真心的去懺悔, 這個罪障,才能消除。

  要如何懺悔?

  要把你全部的生命,交給 阿彌陀佛,用這種心來懺悔、來叩求阿彌陀佛,才能夠徹底消除你的業障。

  當你的業障消了,病苦自然遠離。

  弘一大師說:「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為癡狂;阿彌陀佛阿伽陀藥,捨此不服是為大錯。」

  阿彌陀佛是大醫王,你不求 阿彌陀佛,來為你治病,那不是太愚痴了嗎?而這句 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靈丹妙藥,如果,你不肯好好念佛,不肯吃這帖可以治病的靈丹妙藥,那,真的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諸位,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肯吃藥的孩子,只要你肯好好服用這帖 阿彌陀佛藥,那麼,所能得到的感應,難思難議,一定要對佛有信心!

  只要你能拿出你造業時的力量來懺悔,那麼,相信念佛,沒有治不好的病。
 
                ~上省下梵師父



  
    本集乃作者於明倫月刊一八六期起,刊載於卷首的補白短文,迄今已逾百篇。承蓮友讀者厚愛,取其文短淺白,倡議印行,乃以首篇「選佛場」為名。
    多年來,讀者常問:「何以取名鞭鼓生?」語云:「鼓無退聲。」兩軍交戰,擊鼓作氣,戰士便勇猛上陣。而修行則是凡聖交戰,染淨掙扎的心路歷程。筆者以敲鞭鼓的小學生自分,引佛陀、祖師、大德的開示為法鼓,藉著一聲聲一句句的訓誨,與讀者諸君共同策勵前進,故名鞭鼓生。
    明倫月刊,乃文字道場。既無廣告又無筆戰,數十年來均以長養眾生慧命,提振讀者道心為宗旨。筆者不揣愚陋,與於作者行列,每當提筆,無不戰戰兢兢,深恐玷污明倫清譽,故而每月於完稿付梓前,均承吳省常老師審核斧正,並加以修飾潤色。又本集封面,承何宜倫居士設計「水映菩提月」,清雅脫俗,令人興「但覺身如水洗,不知心似冰清」之感。在此深表感謝。匯集成冊,洵非一人之力,謹在此一申感謝之忱。
    趑趄於佛道上,總是退多進少。筆者此生有幸,得以仰承 雪公恩師慈



悲引導,步入佛門,飄泊迷妄之心,才稍得棲止。浩浩師恩,無以回報。謹將本集獻給生命中的明燈雪公恩師。
                                     鞭鼓生謹識
   
    本集乃作者於明倫月刊一八六期起,刊載於卷首的補白短文,迄今已逾百篇。承蓮友讀者厚愛,取其文短淺白,倡議印行,乃以首篇「選佛場」為名。
   
多年來,讀者常問:「何以取名鞭鼓生?」語云:「鼓無退聲。」兩軍交戰,擊鼓作氣,戰士便勇猛上陣。而修行則是凡聖交戰,染淨掙扎的心路歷程。筆者以敲鞭鼓的小學生自分,引佛陀、祖師、大德的開示為法鼓,藉著一聲聲一句句的訓誨,與讀者諸君共同策勵前進,故名鞭鼓生。
   
明倫月刊,乃文字道場。既無廣告又無筆戰,數十年來均以長養眾生慧命,提振讀者道心為宗旨。筆者不揣愚陋,與於作者行列,每當提筆,無不戰戰兢兢,深恐玷污明倫清譽,故而每月於完稿付梓前,均承吳省常老師審核斧正,並加以修飾潤色。又本集封面,承何宜倫居士設計「水映菩提月」,清雅脫俗,令人興「但覺身如水洗,不知心似冰清」之感。在此深表感謝。匯集成冊,洵非一人之力,謹在此一申感謝之忱。
   
趑趄於佛道上,總是退多進少。筆者此生有幸,得以仰承 雪公恩師慈悲引導,步入佛門,飄泊迷妄之心,才稍得棲止。浩浩師恩,無以回報。謹將本集獻給生命中的明燈雪公恩師。
                                    
鞭鼓生謹識










瓜青醋黑與椒紅,等是眉味不同,正怯辛酸難下嚥,何堪苦再塞喉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