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19, 2022

為何平時就要常念佛

 




為何平時就要常念佛

道證法師

自性堅定、清淨,是「西方」義

自性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極樂」義

在這個宇宙中有很多的佛,他們本來和我們是一樣的眾生,但是他們覺悟了、修行成就了,開發出本有的佛性就叫做佛。比如說: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都是佛。阿彌陀佛也是一尊佛,他的名字就叫「阿彌陀」,這尊佛在過去修行的時候,曾經發過願:如果有人曾經聽過他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生起對他的信心,歡喜要去他的世界,甚至是臨命終才聽到,到臨命終時肯念十聲佛,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他去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叫做「西方極樂世界」?祖師告訴我們說:西方代表我們自性的堅定和清淨,因為是阿彌陀佛修行開發出清淨的佛性所顯現出來的世界,所以叫做西方。為什麼叫做「極樂」?那個世界可以說是宇宙中最美最莊嚴的世界,在那裡完全沒有罪惡和任何痛苦,只有無限的清淨喜樂,所以叫極樂。阿彌陀佛就像校長,建設出最好的教學設備,安排了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偉大的諸大菩薩,做我們的老師、同學,陪我們一起遊玩,在快樂中學習,讓我們聽聽烏唱歌、風吹樹葉的演奏音樂,看著花朵放光,甚至到水裡去游泳都可以開悟。

有福、有慧的人,才能信佛心、妙事

污染、無福的人,只能信災難、惡事

和自己的心相應的事情比較能夠相信,和自己程度差太多的事情比較不容易相信,這是理所當然的。像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的真實消息,必須要很有福報的人才可以相信,才可能接受阿彌陀佛的邀請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一般人的頭腦比較污染,也比較化了,都只能相信報紙所寫的一些罪惡、災難、恐怖的事,比較缺乏福報能力來相信這種好事,甚至會把這當作是神話。這就好像古人不相信有火箭能夠飛到月亮,非洲的土人不相信世界上有美國一樣,這也不能怪他們不信,因為「信」是需要智慧的,也是需要相當福報的。哥倫布要是當時沒有智慧,相信海的那邊一定有陸地的話,他也不會駕駛船去航行,發現美洲。

不曾對人慷慨慈悲,必然懷疑佛之慷慨慈悲

我如果說要送給您一包柳丁,您可能不會懷疑,敢接受。我如果說我美國有一間房子,花園、司機、汽車都沒有條件要送給您,您可能會嚇一跳,懷疑我不知道有什麼企圖,您可能不敢接受。因為您這一生如果不曾對人慷慨,當然會懷疑我的慷慨。我們眾生很少有佛那樣的慈悲,所以也時常會懷疑佛的慈悲,不敢接受佛的慈悲。極樂世界雖然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也只有善根福報足夠的人才敢相信、敢接受。臨床當醫師,我已經看到一些人因為他一念相信了,願意去極樂世界又肯念佛,在他臨命終時,真的看到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他到極樂世界,這種大好的福報和美妙的西方,真的給他得到了,這真是太便宜又太簡單了。這種事在實行上實在不困難,可是要真的相信比較難。

為何平時要常念佛?

有人會說:「既然如此,那我等到臨終時再念佛就好了,何必平常時時要念呢?」,您想想看,為什麼我們平常時時要念?比如一個小孩,從小不寫習題,爸爸媽媽、老師說的話也不愛聽,閑著就看電視、在外面閑逛,這樣怎麼能考上大學呢?所以我們平時要隨時練習念佛,念佛在念的當下,我們的心就平靜,我們的心就光明了,可以說馬上就進入極樂世界。

我們平常健康好好的時候,若不練好功夫,一般人在臨命終時會非常痛苦。譬如我每天在醫院裡看到人將死的時候,如果不是很痛,痛得不休止,又沒辦法說話,吃不下、睡不著,要不然就是喘不過氣,一口氣都喘不上來,要專心念佛就有困難,並不是完全不可能,是相當困難,必須要有相當願力的人才有可能做到。我們再說十大死亡因中第一位就是癌病,這種病一般都很痛苦,除非他平時肯認真念佛,佛力加被之下才有可能不痛苦。

一般沒念佛的都會很痛、很難過。您想想看,平時被一隻蚊子咬到就覺得心煩,沒有辦法安靜念佛的人,假如有一天大痛起來,是不是可以靜下來念佛呢?也有可能是大出血,嚇都嚇得發抖,要安心念佛就有困難。再說高血壓,假如中風就昏迷不醒。一般人十個當中有九個可以說是在臨命終時都是昏迷不醒,自己作不了主。要不就是意外災害,臨時在車禍、飛機失事、火災當中喪命,這都是在非常恐怖中去世。您想想,這種恐怖的意外,怎麼可能平靜地念阿彌陀佛呢?除非您練習到無論什麼緊張的情形,第一念都能念出阿彌陀佛,才有可能在意外變故的時候念出佛來。所以平時念佛就是練習,隨時提醒自己要有光明慈悲的心。

比如說,我們最好知道:假如是火災就打「一一九」就會有消防車來救火,我們如果完全不知道火災到底要打什麼電話才會有人來救,心中又自己固執這樣想——「唉呀!管他什麼火災,那是很不吉利的。」或是自己認為——「不會啦!我才不會那麼倒楣,遭過火災呢!」因為不喜歡火災,所以故意不去注意,也不記得是什麼號碼會有人來救,萬一真的遇上那就真的很麻煩。甚至您的左鄰右舍有人遇上了,您也不知道要怎麼幫忙他。以前在台南,有人在火災的時候心裡一驚慌,也不知道該拿什麼東西出去,心慌意亂的,拿這樣也不對,拿那樣也不對,換來換去,最後抱了個尿桶跑出去,這是事實,我們千萬不要笑別人。我在醫院裡看到很多臨終人的情形,從來沒看過平常不念佛的人能夠很鎮靜又舒服,在滿臉的微笑中去世的。一般人去世都很痛苦,手忙腳亂的,和抱尿桶逃走實在沒什麼兩樣。

只有老實念佛修行的人,

臨終預知時至、歡喜自在、蒙佛來接引

我只有看過佛教中修行很好,平常很認真念阿彌陀佛的人,他自己預先知道時間到了,就很自在,彷彿要回到故鄉看風景,要回到故鄉看親戚朋友那麼高興,很自在地回去了。我們要明白,阿彌陀佛就有如「一一九」那樣的電話號碼,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假如事先知道,到時候心裡就可以打出「阿彌陀佛」這個電話號碼,一打出去自然就會有佛菩薩派人來解救。

勿因不愛下雨,故意不帶傘

勿因不愛死亡。故意不準備

我們都知道如果快下雨了,出門就要帶雨傘,以免被雨淋到,淋得感冒生病。我們如果因為不喜歡下雨就故意不準備雨傘,一旦下雨就只好淋雨了,難過也是自己難過啊!而且並不是說我們一買雨傘馬上就會下雨,如果說一買雨傘就會馬上下雨,那麼派上用場更好,總是比淋雨感冒好。平時如果將雨傘買起來就不怕下雨了。大家不要誤會以為我在賣傘,這個意思是說念佛也是一樣,並不是一買傘就下雨,下雨是要看因緣的;也不是說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馬上就會來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也要看因緣。有人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作是「死亡」的意思,這是很大的誤會。

其實往生極樂明明說的是往「生」,是從此過著沒有痛苦,清淨快樂的生活,過著佛、菩薩的生活,並不是死亡的意思。這是可以在現生、活著的時候就達到的,也可以來生才達到。如果能夠一念佛就感應到阿彌陀佛現前,從此就過著極樂的生活,這是最虔誠的上等功夫。一般人虔誠不夠,內心放不下的垃圾還很多,所以念佛念不專心,心裡好像還有很多事比佛還重要。

念佛是看您的用心,而不是看資歷

道證法師 講述

有人認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會夠用,或是認為念佛資歷長的人功夫一定比較好,這是不一定的。因為念佛是看我們“當下這一念的用心,並不是看年資和履歷表。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了解,比如說用手打一塊木板,有人是輕輕地打、散散漫漫地打,這樣每天打一百下,連續打一年,都不可能把木板打斷。但是如果有人很集中又很有力去打,只要伸手打一下,馬上就可以把木頭打斷掉。念佛就像這樣,是看您用心是不是集中、是不是虔誠,並不是看您資歷加起來總共多久。

如果您念了一百年,但常常是嘴裡念佛心裡想別的事,想著鍋子裡煮的紅豆湯不知道會不會燒焦,想著孩子要補習不知道給他吃什麼?常常阿彌陀佛都不如您那鍋紅豆湯來得重要,也不如您孩子的瑣事重要,像這樣用心,可能念一百年都念不到一句「相應的佛」。有人一邊念佛一邊想著,那個人今天罵我愛出風頭,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像這樣掛念著人、我、是非來念佛,念一千年也不相應。

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蕅益大師講了一句話很有道理,他說:好比是一支秤的兩頭,一頭如果放得比較重,另一頭就比較輕會翹起來。我們如果把這個世間的雜事秤得很重,當然阿彌陀佛那邊就會相對變輕翹起來。如果把阿彌陀佛秤得很重,世間的雜事自然就輕了,這叫「如秤兩頭,低昂時等」。所以並不一定念佛的年資愈老愈好,因為人有時候會老油條,念久了反而不專心,甚至還感覺到自己是老修行了,反而生起驕傲輕慢的心,不但沒有功夫去降伏本來的煩惱,又加重了驕傲的煩惱和面子的掛礙。

一念虔誠,就可轉變命運

如果我可以活到八十歲,說起來好像還可以練功夫練很久,似乎比較安全,其實不見得。因為夜長夢多,世事多變,也不一定比較好。如果有人宣判我們只能再活一年,表示我們只剩下一年的壽命好準備,這樣也很好,因為短跑比長跑好跑。人只要集中心力的話,只要一個念頭,就可以集中起來,不必擔心時間不夠用,功夫不夠好。因為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意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念堅持到臨終都不動搖,即使念十念或一念的“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所以我們不必擔心。如果能把時間真正用在念佛,一念乃至十念的虔誠,就足夠轉變我們的命運。

提起信心和願力,把心真正放在「佛」

念佛是靠我們的信心和願力,心清清淨淨地念,是要把心真正放在佛上面。如果明天我和世間的因緣就盡了,更是不能浪費時間去悲哀煩惱,我今天必須好好歡喜過一天,盡最大的心力念佛,把「阿彌陀佛」的電話打通就可以去極樂世界。我們如果可以自在歡喜得去西方,就可以安慰每一個在生死關頭恐怖的眾生,讓他們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去,不必怕死。

念「擔憂」,念「懷疑」——錯用心

佛神通廣大,何須瞎操心!

有的人念佛數目念很多,但是並沒有得到信心和歡喜,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把眼光注意在佛,都是放在自己的妄想上面,如果一旦發現自己有妄想就又開始煩惱,我念佛功夫這麼差不知道會不會往生?其實這樣的心都在「念擔憂」、「念懷疑」,根本沒有把重點放在佛上面,這樣就是錯用了心!要記得「信」與「願」才是決定往生的因素,心裡若是還有懷疑擔憂,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比如說:我們如果相信一個人,把事情委托他辦,是不是一交出來,我們就不用操心了呢?如果我們委托一個人辦事,交待了他又很不放心,就表示我們並沒有信任他。「信佛」也是一樣,有信心就不煩惱,有信心就不懷疑。我們如果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真正肯去西方,佛一定知道,會來迎接我們的,這哪有什麼好擔心的呢?你難道懷疑佛會耳聾沒有聽見你在念他?或者擔心到時候佛會不會打瞌睡,忘記來接您?或是懷疑佛會不會呆呆的不知道您有發願要去西方?阿彌陀佛神通廣大,哪有那麼差,那麼不值得信任!哪需要您經常在那裡煩惱、懷疑呢!

南無阿彌陀佛!

截流大師:念佛必須具備真實信心

一、要信得心、佛和眾生都沒有差別,我是沒有修成的佛,彌陀是已修成的佛,覺性()是沒有兩樣的。我現在雖昏迷顛倒,但覺性並沒有失去,我雖多生多劫輪轉大道,但覺性並不曾動搖,所以說:「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不要輕視沒有開悟的人,只要他能一念迴光返照,便能見到本有的覺性。

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在理性上、名義上說起來也是佛,彌陀則是究竟佛。佛性雖是一樣,但在品位上應有天地之差了。如果不專念彌陀,求生極樂,必然會隨著善惡業流轉六道,受苦無窮。所謂「法身(覺性)流轉六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

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遠以來,生活在苦厄之中,但還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還是我心內的佛。既然我和佛是同一心性,自然能得到感應道交,我的苦切心願必能起感召作用,佛的慈悲願力必能積極相應,就像磁石吸鐵,是沒有可懷疑的。

具備了以上真信的人,他所作的雖是一毫的善、一塵的福,都可以迴向西方去莊嚴淨土,更何況持戒放生、佈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難道不足以充實淨土的資糧嗎?只恐信得不真,於是就淪落成為有漏了(持戒、佈施等都將成為有為法,只能作為修人天福報的資糧了)。所以,修行沒有別的要求,只要在二六時中,助長這三種真信,切實念去,就不必另找門路了。

若是真信不能確立,娑婆事業,時刻掛在心頭,念佛工夫一曝十寒,心不誠篤專一,遇到五欲時,即如膠似漆地被它粘著;遭逢逆境時,又怨天尤人,銜恨結怨。由於淨因微弱,偏重於娑婆事業,對五欲放捨不下,到了臨命終時,重處偏墮就難脫苦輪了。

因此,應該各自痛念娑婆險惡,必須早求出離。要知六道匍匐受苦,九品逍遙自在,利害相差,真有天上地下的區別。切須猛省!所以必得生極大的欣厭心,捨穢取淨。不要羨慕虛名,貪著財色;不要輕易受人口頭昧惑,動搖信心;不要希求快速效益;不要妄想心外有佛現前,引起種種魔事。應當經常以念佛為正行,努力修習眾善為助行;尤其應該對貪嗔習氣要刻意揩磨,使重處得輕,生處漸熟,再加以淨念相繼,願行並進,自然就千穩百當了。

持名貴在一心不亂,沒有間斷夾雜,不必以快念多念為殊勝,只要不緩不急,密密持念過去,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就和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也不昏沉。這樣持名,可以說是事上得一心精進了。

現在淨業學人,終日念佛懺悔發願。可是西方還相距很遠,住生沒有保證,這是為什麼呢?那是由於沒有真實信心,不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不信我是彌陀心中的眾生,彌陀是我心內的佛,自然會感應道交的,於是對往生信心不足,在娑婆愛樁沒有拔去,情纜還繫縛堅牢,如果能將世俗恩愛視同嚼蠟,不加愛戀,不管忙閑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象依傍在須彌山一樣,那末,就不會被一切世間緣務所動搖了。有時或者感到精神疲懈,惑業習氣現前,即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沒處逃竄;又像是洪爐猛火,使無始以來的情識,銷熔得淨盡無餘。像這樣的人,現在雖還處在五濁之中,可是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裡了,那又何必再等待彌陀垂手接引,觀音前來勸駕,才相信是往生了呢?

念佛是逃避現實嗎?

如果我們不稍經思索的話,難免會誤解念佛是一種自私自利和逃避現實的行為。不是嗎?一天到晚手持念珠,佛聲不斷,為的是想求生西方,這不是逃避現實?自己到西方去,拋下千千萬萬的眾生不顧,這不是自私自利嗎?

這是誤會呀!你知道為什麼要到西方去嗎?是不是到了西方就成佛了?如果你不知道,就先別亂下結論才是。

從《阿彌陀經》裡,大家都知道:由於西方世界寧靜、安詳,又有許多和藹可親的師長、朋友,正是修行的好環境。孔子不也說過嗎?「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成白話是這樣的:住的地方要有仁厚的風俗才算是好的,選擇住處如果不選在風俗仁厚的地方,怎能說是明智的呢?)因此我們選擇西方世界作為居住、修行的地方,這正是明智的抉擇。

來到西方世界,並不是立地就能成佛。西方只是一處修行的好道場,念佛人來到這兒,就像進了一所好學校,方便讀書研究而已─在這裡有好老師指導(阿彌陀佛與諸位菩薩們),也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鼓勵,德業與學業就能與時俱進。

在西方世界潛心修行,並非「樂不思蜀」─貪圖這兒的美好、安樂。人們的心仍然挂念著無數在苦海中沈淪的眾生,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盼望學有所成之後,再回到人間度眾生,希望大家都能同享西方安樂、和諧的幸福。不但如此,而且還要進一步各憑自己的「願力」,連地獄也要把它建設成為「西方」。這就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悲天憫人的寫照。

因此念佛不是自私自利的行為,求生西方正是自己進德修慧,以便將來普度眾生的準備;而念佛更不是逃避現實的行為,乃是要以西方世界做為我們建設人間樂土的藍圖。(參見:《林老師講佛經》第20頁)

時常惦記著死亡是否太消極了

慧廣法師

問:師父,有的人會覺得,時常惦記著死亡太不吉利或者太消極,我們該如何去平衡這個概念呢?

慧廣法師答:說句好多人不愛聽的話,很多人之所以到死都過得不快樂,就是因為他們總以為死亡很遙遠,自己可以「忙完了」再陪陪妻兒、找點樂子。可惜命運之手不像電視遙控器,你永遠無法遙控人生,也不會知道哪一天就是生命的盡頭。

明白並且接受生命的無常和萬物的無常,才是開啟快樂寶庫的鑰匙。

事實證明我們所有人,都會因為不同的原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走向死亡。唯一相同的是,有生就有死,有始就有終。好多人追求的前途,其實是虛幻無常的,不是真正的前途。當我們明白,每個人最終的「前途」其實是那個骨灰盒時,你也許就不再去追求一些其他的「前途」了。這時候你應該追求的是,如何在接近骨灰盒之前,讓你的人生髮揮最大的價值。這個最大的價值就是奉獻。我們永遠要追問:我對這個世界奉獻了什麼?面對死亡時的這種追問,是能夠讓我們超脫物慾束縛而活得相對有意義的方法之一。

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面對死亡,有些人會選擇修淨土法門。因此,淨土法門容易給人一種消極的感覺,是念佛等死。但根據我近年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 「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所以,淨土法門絕對是一門積極的大乘修行法門。

很多人會感到淨土法門是消極的修行方式。就如我一直誤以為它只是老人家,或是知識水平一般的人,在臨終時為求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才會修的一個法門。直至近年閱讀了很多與西方極樂淨土有關的佛經及著作,並有緣親近淨土法門的高僧大德,再經過幾年來的誠心念佛及思考,才讓我對淨土法門有一些很不同的體會,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以下,我分別以四個子題,與各位分享我的體會,並就教於各位大德。

(一)阿彌陀佛的弘願

根據佛經的記載,阿彌陀佛在因地成為法藏比丘時,經過五劫時間的思維,建構了殊勝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藍圖及各種不同接引十方眾生往生淨土的方法,並在當時的「世自在王佛」前許下他的四十八大願。目的是為救度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即佛以外的九道眾生: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眾),往生到他的淨土,永遠離苦得樂,最終成佛。從這角度而觀,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是普被三根,即使上上根器的大菩薩也都在他攝受的範圍內。當然,他的救度對輪迴六道的凡夫眾生而言,非常重要、非常珍貴!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六道凡夫極需這樣的法門,才能順利地跳脫輪迴,解決六道輪迴之苦。因此,很多古代的祖師大德為了方便眾生才一再強調這法門主要是為了普度我們這些惡業凡夫的方法。

法藏比丘經過兆載劫極漫長的時間修各種功德,圓滿地完成他的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包括五個主要綱領:

1.建立一個非常殊勝的極樂世界,在那裡沒有三惡道,眾生都是廣發菩提心的聖人。

2.建立了不同方法,接引十方世界各類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3.幫助極樂世界的眾生快速成佛。

4.加持及幫助在他方世界但與佛有緣的菩薩,或從淨土倒駕慈航回到凡塵普度眾生的菩薩,完成他們的菩薩行。

5.法藏比丘成為殊勝莊嚴的阿彌陀佛。

四十八大願中,有些願是為普度一切眾生,有些願是特別照顧某類眾生。但從我們五濁惡世的凡夫角度,我認為最應重視的是第一願「國中無三惡道願」,及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十念往生願」或「至心信樂願」)。

我們凡夫就是厭棄這個娑婆世界,希望能擺脫六道輪迴之苦,到一個沒有三惡道苦(畜牲、餓鬼、地獄)的世界繼續修行,最終成佛。所以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第一願能保證極樂世界無三惡道。

即使有一個非常完美的極樂世界,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接引願」也不容易成事。第十八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所以第十八願亦極為殊勝。當然,如果只有接引願,但沒有「無三惡道願」,極樂世界亦非我們想到之處。因為,脫離三惡道是修行佛法最根本的要求,而「無三惡道願」亦隱含著跳離六道輪迴的意思。

尤須注意的是,佛來迎接,亦須眾生有願求接引之心,否則無法接通感應,印光大師曾說:「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雲,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這裡提到的願求往生,與下文我要談的「信、願、念佛」有直接關係。

(二)何時往生?

一般淨土的修行人,只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這三件事,臨終時便會得到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眾的接引,往生極樂淨土。表面看來沒有甚麼不對,但卻容易令人覺得這樣做是念佛等死的消極人生態度。

《阿彌陀經》指出:「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即是說過往已發願的人,已往生;現在發願的人,現在往生;將來發願的人,將來往生。因此,絕不是到臨終時才得往生。第十八願亦只說十念往生,沒有說要等到臨終才能往生。

我的理解是只要深心相信,至誠心發願及老實念佛,精神上我們已經往生淨土,是不折不扣的「淨土人」。到臨終時,身體壞死,阿彌陀佛與諸菩薩及聖眾拿著屬於我們的蓮花,來接引我們的神識,讓我們可以帶業踏上蓮花,往生極樂世界,不用經過「中陰身」這個階段,這是我們的第二次往生。將來從極樂世界倒駕慈航回到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生,亦可再有第三次往生淨土。

善導大師曾強調至心稱念名號,現生及捨報後,都決定有大功德利益。他在《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提出念佛的五種增上緣:一者滅罪增上緣;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三者見佛增上緣;四者攝生增上緣;五者證生增上緣。善導大師對這五種增上緣提出各種經證。

根據《阿彌陀經》,阿彌陀即是無量壽及無量光,意指壽命很長,能量很強。《觀無量壽佛經》亦說:「光明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只要我們「淨土人」能保持誠心念佛,我們必會得到阿彌陀佛無量壽及無量光的加持及保護。

念佛就是與無量壽及無量光產生感應。無量壽幫助我們的心靜下來,持久念佛可達到禪定的境界(止)。無量光能加強我們的能量,深入觀察(覺察)外在與內心的變化。持久誠心念佛,我們會逐步達到止觀的念佛三昧。

所以,念佛不是等死的消極人生態度,念佛能夠為我們現生消除業障,生命也得到改善,變得更健康及安樂自在。念佛為了臨終往生淨土極為重要,但我認為同等重要的是,念佛是為了活出積極人生和奉獻人生!下節我便會談到如何做個真正的「淨土人」。

(三)做個真正的「淨土人」

極樂世界是最殊勝的大乘修行道場。所以「淨土人」就是大乘修行人,我們有責任做好「淨土人」的本份,不是只顧念佛,亦要努力完成在世間的責任,及因應自己在現世的條件貢獻社會,發菩提心,積極入世改善自己的因緣,也幫助他人改善他們的命運,自度、度他。

《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佛經》都強調「三輩九品往生」,就是鼓勵「淨土人」,除了不停誠心念佛來保持「淨土人」的身份外,亦要因應個別「淨土人」的不同因緣條件,修淨業三福。

《觀無量壽佛經》提到: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一般凡夫經常透過「身、口、心(意)」造各種善業或惡業。身惡業是殺生、偷盜和淫邪;口惡業是說假話,搬弄是非,傷害他人,巴結奉承;心惡業是貪、瞋、癡。十善業則剛好相反,發慈悲心,幫助別人,安慰別人,減少憎恨心,減少貪心,增長智慧與慈悲。

守戒就是要尊重及遵守法律和規條,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佛教徒更不要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佛教的核心價值是深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更重要的是要發菩提心,自度、度他。

《觀無量壽佛經》跟著說:「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俗稱第一福為「世福」,第二福為「戒福」,而第三福為「行福」。

淨土宗九祖清朝的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我們往生是靠「信、願及念佛」。一般多作惡業的凡夫,如果他們過往與佛有緣,在臨終時如亦有緣遇到善知識在他身旁,教導他誠心念佛,他也可以往生。再根據惡業的深淺,分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或下品下生三種。我們凡夫到臨終往生淨土,會因應不同品位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果報。

根據《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一到達淨土,乘坐的蓮花便立即花開見阿彌陀佛,由佛指引,立即開悟,得無生法忍。下品下生的要在蓮花內,歷十二劫,蓮花才開,但仍見不到佛,等到花開,見到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屆時即發菩提心。

至於往生後,屬那一品位,而每一品位是否真的有差異,差異多少,就超越我們凡夫所能理解。那是佛的境界,只有佛的智慧才會明白。

所以我們要分辨清楚,凡夫要靠念佛,借助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增上緣而往生。念佛是往生的「正行」,亦是最正確穩健的方法。然而,如同上面經文所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以在念佛的同時,作為真正的「淨土人」,須要用心修持淨業三福。因此,《觀無量壽佛經》的九品分類,可視為佛陀鼓勵我們凡夫在世間,要積極做人,遵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戒條。我們「淨土人」除了念佛外,更要守戒及多修世福與行福,回饋社會,發菩提心,自度、度他。

(四)淨土法門是有為法,亦是無為法

對我們凡夫來說,淨土法門是有為法,執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洪名為實,老實念佛,與佛交心,臨終往生淨土。畢竟極樂世界是無為法界,在極樂世界,自然修無為法。即是說在往生前修有為法,而往生後修無為法。其實,這是為了方便適應眾生的慣性思維,而說「往生前與往生後」。其實,臨終往生的當下是沒有時間差距的,古德告訴我們,往生猶如「屈臂」間,唐代飛錫大師《念佛三昧寶王論》說:「今之念佛生於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使用古人以蠟印來印製文字,作為比喻,當文字印出來的時候,蠟印也隨速溶毀裂壞。此句在各種經論裡表示生死相續的譬喻,即以「印壞」比喻死,「文成」比喻生,表明死生同時的意思。可見,最後一口氣「呼」出,「斷氣時,便是往生時」。

而且,任何有關淨土的經典,都沒有要求我們凡夫一定要每天念多少聲佛,只要求我們在「信與願」的基礎上誠心念佛。每日一萬聲,三萬聲,以至十萬聲,只是一種手段來加強自己的「信與願」,讓佛號與自己的第八識打成一片。這樣,無論我們在臨終時,能否繼續念佛,例如在昏迷或因意外突然死亡的情況下,我們的神識都能自然地與阿彌陀佛產生感應,往生淨土。可見,誠心修「信、願、念佛」是最重要的一個方便法。但我亦相信,真正的信心建基於對佛的坦誠,沒有任何的隱瞞。所以念佛人一定要誠心懺悔過往所犯的一切大小錯事,承諾不要再犯。

作為「淨土人」,一定要做好「淨土人」的本份;即是發菩提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度、度他。只要我們老實不停地念佛,來保持「淨土人」的身份,臨終時,神識便自然離開壞死的肉體,被佛接引,第二次往生極樂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