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11, 2019

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執著它所創造的輪迴 ——頂果欽哲法王



修行的本質並沒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實質是反复深入心的相續,並且改變它,否則,這個寶貴的人身會被浪費,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執著它所創造的輪迴,實際上,是在夢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覺。
每天從細微的小處著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輝煌,看穿虛榮的把戲,仔細觀察自己的心。
——頂果欽哲法王




身體只是一個盛裝各種污物的皮囊,
切勿嬌養牠,裝扮它。

“我艷冠群芳,”一個美麗女人想著,“我可以誘惑任何我想誘惑之人。”事實上,她動人的身軀不過是一堆血、肉、淋巴、骨骼和排泄物,一點也不漂亮美好!人身如同一隻盛裝了排泄物的精緻瓷瓶,一打開它,就令人作嘔。

我們耗費心思來照料身體,用最鮮美多汁的菜餚餵養牠,用最時髦的衣飾裝扮它,努力讓它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是多麼的浪費時間。除了墓地,身體沒有其他歸宿。在墓地裡,它將被焚化,被埋葬,或被用來餵養鳥禽。

受到最無用的動機的驅使,我們投入商場,與對手競爭,毫不猶豫的撒謊欺詐每一個人,使我們在追求無用目標的同時,增添了惡業。而且到最後,我們永不厭足。我們的財富不夠鉅大,我們的食物不夠美味,我們的歡愉似乎永遠不夠強烈。

當我們擁有足夠食物來維持生命,擁有足夠衣裝來遮身蔽體時,我們還需要什麼呢?我們的心靈上師有了這些就心滿意足。他們從不貪圖奢華的衣飾或價格高昂的精緻佳餚。他們嘲笑安逸和名聲。

因此,我們平日對身體的關注,幾無功德可言。然而,它卻可以成為修持佛法、價值無可估計的工具。可惜的是,我們只能短時間使用這個工具,直到我們死亡。因此,我們不應只是盡能地讓它享受歡樂與舒適。我們必須善用它,用它來趨近證悟的境界。

如果你無法停止迷戀身體,那麼你的執著與貪愛只會增加。我們應該把身體視為一個幻象,一個夢中的色身。我們應該只給予身體必要的照料,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然後把全副心力用於修行,如此一來,我們有朝一日會變得跟菩薩一樣。菩薩毫不執著於身體,隨時準備布施他們的四肢、眼睛、甚至生命來利益他人。


節錄於《修行百頌》
帕當巴•桑傑 的100句心髓 
頂果欽哲法王講述


頂果欽哲法王
當天空上掛著一道彩虹,映入眼簾的是許多美麗的色彩,但彩虹不能當衣服來穿,不能當飾物來戴。
所有的事物只不過是透過各種因緣的結合,呈現在我們面前。
心中升起的念頭也是如此。
念頭根本沒有所謂實體的真實,或本質的存在。

所以,念頭根本沒有理由擁有強過我們的力量,我們也沒有理由淪為念頭的奴隸。 ​​​​




既然你不會永遠留在這個世間,聽瑞的人們啊,那麼現在就開始準備你的旅程。
在我們之中,誰沒有想過去建造一幢堅固牢靠的房子,可以讓我們住在裡面數十年,並在我們離開世間之後,還能維持數個世紀?誰不曾夢想致富,在餘生免於所有的憂慮?是“永恆的惡魔”誆騙了我們,讓我們相信事物能夠持久。
信任何人事物永遠屬於我們,註定會令我們失望。這是多麼悲慘的景象啊,目睹人們在死亡時,心思完全被所愛之人與所留下的身後物佔據,遺言除了一連串的執著之外無他,完全無視於等待在他們前面的命運--如果他們完全忽略任何具有真實意義的事物,那麼他們所在面對的命運,很可能是充滿痛苦折磨的。相反的,聖哲與真正的行者不認為自己擁有任何事物,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是如此,更別說財物或住所。聽到這樣的事蹟或遇見這樣的聖哲或行者,是多麼令人有所啟發啊!他們視財物為暫時借來的虛幻之物。
我們要經歷很長一段旅程去通過六道輪回。如同一名小心翼翼準備旅程、展開環遊世界的水手,我們應該親近佛法,為自己面對一段甚至更長、通過死亡與再生的旅程做好準備。

錄自 頂果欽哲法王 修心百頌





【頂果欽哲法王︰謹記修行七要點】
⊙修行要有恆。
  
當人生順利,心滿意足時,我們會傾向修行;當我們餓了,沒有東西吃,就會失去修行的興趣。這是因為我們對法教缺乏完整的信心。俗話說︰「肚皮飽了曬太陽,這是我們像修行者的的時候。一旦事情不順,我們變成凡人。佛法無法和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請加持我們,讓心中生起正確的態度!」另一句話說︰「落入凡夫行徑的修行者,永不會解脫。為外表而念誦咒語,無益於修道。」
  
⊙修行要精進。
修行要全心投入,讓自己完全浸潤在修心之中︰有時禪修空性,有時生起出離心,有時對眾生發慈悲心。透過仔細的探索和檢視,我們會更下定決心,愈來愈努力去修持修心的法門。
  
⊙分析試驗求解脫。
  
首先要分析我們哪一種情緒最強,然後專注而努力地去對治。當我們面對某些特定狀況時,仔細檢視這情緒是否增加。我們應該觀察情緒是否會生起,生起時要能辨認出來,透過對治的協助,把它去除,然後持之以恆,直到情緒不再生起。
  
⊙不應自持。
  
如果能幫助他人,提供食物和衣著,協助人出獄,或讓他們升官,那麼我們不應該期待獲得他人的肯定。如果我們長期認真修行,或知識廣博,嚴守戒律,也不應當期待他人的尊敬。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發現他人知識淵博,應當祈願他們能夠真正博學;如果他們嚴守戒律,應當祈願他們能夠像佛陀時代的弟子;如果看到他人修行,應當祈願他們的心與修行合而為一,沒有障礙,他們的道路能引領他們走向最後的目標。這應該是我們禪修的方式,關心他人勝過自己。如果我們能做到,也不應為自己慶賀,認為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瓦君(Radreng,也就是種敦巴)曾給過這樣的忠告︰「不要依賴他人,專心對本尊祈請。」不要依賴他人,認為他人會給我們食物、衣物等等。然而,要對三寶生起完全的信心。有一種說法︰「相信上師是究竟的皈依,利益他人就是究竟菩提心,因此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就。」永遠持守這種態度,因為依賴他人,結果未必如我們所願。
⊙不應暴戾。
  
如果我們在公眾場合被忽略,不要認為自己是這麼好的修行者,人們怎麼不在乎我,不來供養或請求加持。此時,不能煩躁,不能嚴辭以待。此刻,我們還不能用法教來對治我執。我們忍辱的程度非常脆弱,如身上的水皰。我們易怒的程度,則像一隻頭痛的熊。這完全是因為無法用法教來對治。
  
⊙不輕喜怒。
  
水晶球因自身的透明,而呈現各種顏色,放在什麼上面就變什麼色。同樣的,有一種修行者得到很多金錢就會想︰「哇,這是多麼慷慨的功德主。」但如果得不到錢,就口出惡言,牢記在心。我們不能被如此微小的事情動搖。
  
⊙莫期待回報。
  
如果幫助他人,或有機會修行,我們不應當期待他人的感謝、稱讚或給予好名聲。如果我們能夠終身修持兩種菩提心,在座上和座下皆正常禪修;如果我們能將心與禪觀融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就不會是凡夫的經驗。再說,如果不被日常生活干擾,有助於禪修的進展。但如果禪修時非常的專注,事後完全分心,就無法對禪觀產生信心。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座下培養許多正面習慣,但在禪修過程中不專注,修行同樣是無意義的。要努力做正確的修行。
恭錄自 《覺醒的勇氣》





快樂與痛苦的經驗,皆是正面與負面行為的結果。要儘量屏棄惡行,培養善德。
就連住在草裡面最微小的昆蟲也希望獲得快樂,但它不知道如何積聚快樂的因——正面的行為,也不知道如何如何避免痛苦的因——邪惡的行為。
當動物互相廝殺啃噬,是出於本能地做出負面行為。
它們希望快樂,但它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造作痛苦的因,也因此不斷受苦。這是它們無明與迷妄的程度。
但如果能真正讓它們看到真相,它們會絲毫不顧自己的性命,完成每一項能帶來快樂的善德。
佛陀法教的精髓,即是要清楚瞭解什麼是應該做的行為,什麼是應屏棄的行為。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此刻,我們都困在迷妄的狀態中,因此我們應該認清自己多生多世一直到今天所犯下的一切惡行。
而且從現在開始,要避免從事惡行,不論其大小,如同我們應該避免讓刺跑進眼睛。
時時檢查自己的行為:犯下任何負面行為,要立即懺悔,從事任何善行,要回向他人。要盡己所能不做錯事,盡力積聚善業。
錄自 頂果欽哲法王 覺醒的勇氣 阿底峽之修心七要Enlightened Courage
法相為 六道輪迴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