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開示→民國七十一年慎齋堂元旦講話 佛法應時培信根
●雪廬老人講述/淨純筆記
世間三大文化,我們學的是佛學,中國人與外國人學佛不同,中國人並不特別,而是中國文化特別--超世與出世合修。與中國接壤的國家,自東北至東南,從前皆受中國文化薰陶,舖著人天路子如今風氣丕變,從前外國以中國為王朝,皆以中國文化為最高尚,而今世界潮流皆崇尚歐美形而下的物質科學,這是大毛病,因為形而下是不究竟的,命盡仍墮三途,沒有形而上的思想不可。佛比喻大醫王,應病與藥,我們得生為中國人身,有福氣,故今日有此毛病必得換藥。
今天題目「佛法應時培信根」注重信根二字。先講信,信者,信仰。「宗教」非中國名詞,宗教有其神秘性,中國文化有「教」,譬如孔子,孔子學多談世間事,是超世與出世合修。易經、禮記、大學、中庸統講「性」字,佛法秘訣亦在此,且講得最澈底。從前所謂信仰,正教是佛教,餘皆秘密教,即使是旁門外道,也都掛佛教的招牌,沒有獨立的精神。今日又不可同日而語,雖然近代多戰爭,因而交換知識,外國人也信仰佛,也接受中國文化,但仍以中國為地道;但中國人對佛法的信仰力卻已動搖,即使信佛亦信得雜亂無章。所以,今日要提倡「信」字,特別培養信根。
學佛必得有個結果,否則皆是空談。物有本末,末即終了的結果,要得結果,初步須「信」,得「真信」。什麼是真信?要以敲邊鼓的方式談,全在諸位會聽否?聽後再觀察其它。
中國是個文字國家,用字皆有其意義。供養寺院的東西,有的在下款寫「弟子某人敬獻」或「信士敬獻」,若謂皈依過、信佛者稱「弟子」,出財布施而未皈依過、不信佛者稱「信士」。則謬矣!應講究觀察內容,不能光看外表。
舉例以證所言不謬。佛法到宋朝已很普遍,儒家與佛家也有分門戶,卻不相謗。有一位陸象山信儒,但每天打坐用功,都學佛事,平日講儒家書,臨終預知時至。(載「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第四○一八頁,「一日謂僚屬曰,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後二日卒。」)記載在中國書上的史事假不了。陸象山沒皈依受戒,卻證了佛果,這是信在心不在形式。宋朝有當方丈臨終下三途的,宋朝如此,其他朝如此者也甚多。今日我就不曉得了,這是敲邊鼓。
若疑中國歷史不可靠,我如何答覆諸位?再舉一例,諸位即可明瞭。吾等在台灣,從前的沒見過,講今日的,諸位可求證。但此事既沒寫在歷史上,也沒登報,連台中蓮友也有不曉得的,真事不必胡宣傳。
台中有位老蓮友施水閣,去年往生,已八十餘高齡,年紀比我小。我到台灣時,勸大家念佛,他就老實念佛。施居士中國文學和佛學都及不上我,我受過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他只皈依沒受戒,我比起他可真了不得!可是他表面不如我,內容我不敢保險,何以?因為我尚在世,不敢說大話。施居士已往生,以下是他往生的經過。
三十年來,台中往生有瑞相的以他最特別。施居士平日深居簡出,各道場也不熟悉。臨終前,他對家人說不吃飯了,光喝水。請醫生看病,他說沒病,再幾天即離去,上西方。家人以為他老糊塗,卻見他意志堅決。往生當天,在蓮友助念聲中即往生。確有其事,諸位可去查證,邊鼓敲完了。
接著看正文。
(甲)佛法難聞,下分六段。
第一段「逢遇已難,聞解更難」。開經偈中有一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尤其現在是佛前佛後,偶爾遇上,即有福氣。現在還有經典,講解的人今昔不同,從前祖師皆飽學,講經規規矩矩;今日有四書尚未讀過,文字亦不通,卻敢言經句有謬誤之處。今人註解經典多歐美化,此已變質。憶昔時我才皈依,老師勸我暫且不要聽經,不明話中道理,我仍然去聽,十年後發現所聽與經上所言不同,才恍悟老師當年所言,因此可說「聞解更難」,研經要看祖師註解,也不能隨便聽經。
第二段「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
中國有一部書「孔子家語」,記載孔子思想與言論。書中有一句話說,西方有聖人,如何好,無為而治,等語。當時因為交通不發達,世界地理不懂。西方有聖人即指佛,何以孔子讚歎佛?蓋唯英雄識英雄,聖人識聖人,別人夠不上認識。有人指「孔子家語」是漢朝人假造,能假造此書即不錯,自漢以降,中國文化儒家也印證家語所言,今人文字不通造不出。
經書重要點在「文以載道」,而非在做文章上。道才能讓人明禮義、證道。光會做兩篇文章沒有用處。孔子云道難講,何以?「語大天下莫能載」,說滿了天下,也說不明白;「語小天下莫能破」,往小處說,小到一個芝麻粒子,合天下之人皆說它,也不能解開它的秘密。聖人皆知其難,吾輩凡夫知多少說多少。我是凡夫,一上台,可以開講多時,下了台即無話可說,靈性怪奇,不可思議!佛經中有云芥子,比芝麻還小,其中藏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多尊佛在其中說法。如此不可思議,故有人斥為無稽之談、不合科學。
第三段「依行人人可作,說澈聖人無能」。依前所云,道即難學?不然,匹夫匹婦只要按道做去,人人可行,人人可成。如老太婆不認識字,教她念佛即念,必成功。若要將道理說得明白,聖人都無法說明白。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過「行易知難」,即中國書上所言。試問各位有多少眼睫毛?兩道眉有何用處?眼前之事皆不知,故行即成功。
以上三段,注重實行,吾等既無能力澈底了解,則修一步了解一步,不修不解!第四段「經文多人翻譯,多次破壞,多次重整」。經是經過翻譯,金剛經即有多種譯本,如聽經,大家筆記,必有小異。
第五段「學在實修開悟,不在記聞廣博」。實行練習,增加經驗即成功,否則別人講的不中用。
博學多聞能否得益?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所記、所聞皆應實行、開悟,舉一反三,溫故知新,方可為人師表。無實行功夫不可。
第六段「成就在福慧,不在世智及分別考據」。
(乙)先由信入第一段「初信」。初學佛首在「信」字,信為道源功德母。信為求道源頭,無此字則無根本,有根本才生善事。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按此我方為初信。初信有二,一是誠心信,一是假心信。誠心信是無任何疑惑,沒有假意;假信則是看面子,信得猶豫,似信非信。信什麼?先信佛法僧三寶。現在是佛後,釋迦牟尼佛已涅槃,尚有法在,法由僧來宣講。初學佛皈依三寶,由僧代表三寶,佛像是有相,經典亦是有相,不可分別,視其為真佛、真法、真僧,即「有相三寶」。皈依前吾等皆邪知邪見,皈依後即依靠三寶,如歸家,不再亂跑。
「依聖言不謬」,佛經所言皆聖言,應尊重佛所說而行,初步即能改邪歸正。再說皈依三寶,由僧代表為我們皈依,若是全城只有一僧,且是犯戒僧,除他沒第二個代表,也須皈依。若有兩位,我們可以選擇。萬事都是活著看。今天我在講經,代表的是菩薩,講畢即非代表,舉此例,勸大家勿分別。此處重點在「依聖言不謬」,根據聖言行,即不錯。
第二段「解後信」。若不認識字,別人教學什麼,即學什麼,學錯亦無可奈何,今不識字已少。既皈依三寶,得看經典,比初信進步,是了解以後的信。解後信是了解個三、四分,我現在仍是解後信。解後信即能「略明權實」,權是方便語,經文實在話不懂,方便語即引導我們了解。唯有聖人懂得權實。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如此,則西方極樂世界「金銀琉璃」等皆是現象,是否即虛妄?與金剛經所言矛盾?明白佛理才能懂得。咱夠不上程度,只依聖言量。略明權實,就不必有相三寶,沒三寶地處,亦知三寶在何處,程度已進步。無相三寶即破無明,此處無明非根本無明,是指見思惑。小說上有描述濟顛僧,確有其人,他吃狗肉喝燒酒,出家人為何如此?他是無相三寶的程度。建寺廟,他叫大家到井裏取木料,木料皆從井出,一般人無此本事。鳩摩羅什譯經,有女子圍繞,流言四起,大師說他無相,指一把針,人皆不敢食,大師說他不著相,旋即吞下一把針,能做到如此,才可說大話。所以說解的人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這是佛法不可思議處。程度一般高、平等時,則可思議。
第三段「行後信」。解後實行,信力即增加至五分、六分,我還夠不上。行後信即實行幹。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漸有味道,有半點開悟,心即歡喜,放不下,就是「法悅實修」。何謂實修?一天不吃飯即不行,修行比吃飯要緊,何以?不吃飯,命盡,不致於喪了慧命,不修行,慧命即喪,活人而非活人。因此,寧可不吃飯,不可不修行。至此,又得敲邊鼓,不能說實話。
實行修仍離不開三寶,稱「自性三寶」。自性是本性,本性就是三寶。昔時皈依,一切均按規矩,皈依師依牒文為大眾受三皈依,皈依常住三寶、自性三寶,現在則皆簡化。實行後,懂得自性三寶,即信五、六分。自性三寶不易了解,修行時懂自性彌陀(自性佛)即懂自性法、自性僧。萬法皆真如本性生出,因緣生萬法,皆心造,即「知法由心」。諸位用功修行十年,或可了解自性三寶,十年並不長,本人學佛七十年仍夠不上,但會講。明了自性三寶,就「了在內不在外」,曉得心造萬法,在內不在外,故佛法名之曰「內典」。但此亦非真實話,是方便語。楞嚴經有云,心不在內也不在外。吾等夠不上說實話,必得有實修功夫才能信。
第四段「有得信」。中國佛教分十宗,行解二門,各有偏重,解教義六宗,多學智者大師首創之「天台教義」。智者大師為飽學之師,有人讚其為釋迦牟尼佛化身。天台教義論到學佛過程,分四:信、解、行、證。至證道方圓滿。本表有「信解行」而無「證」,只談行後「有得」。得即心有所得,修行得到一點境界,與「證」不同,能至此已了不起。今日上學四年,有何心得,著作皆欺騙,有愧於心。何謂「有得」?即「小悟正知」,開悟了。修淨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淨土宗不講證,講往生,往生後,破一分惑即悟一分,這有連帶關係,若尚未破惑謂已悟,如同沒吃飯說已飽,講不通。見了阿彌陀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正知正見,悟是正悟,非邪悟。唐朝有位註解金剛經者,去見大珠禪師(大珠禪師參馬祖得悟,金剛經也很熟。),問大珠禪師名氣大,為何不度眾?「以何度眾?」大珠禪師反問。「經!」「什麼經?」「金剛經!」大珠禪師再問金剛經是誰說?此人不悅,大珠禪師說,只見金剛經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可見佛沒說金剛經。問者乃啞口無言。可見程度不到說不得,說了於吾等亦無所益。
第一講所言之正知,是得自外,聽聞開示所得之正知。今第二講所言之「小悟正知」是自內發生出來。兩者有所不同。
「有得」兩字亦是方便話,非實語。何以?真正有程度時,心經云「無智亦無得」,沒有「得」字,有所得即成邪見。本人既無心得,亦無悟得。
開悟正知後又比「自性三寶」程度高,金剛經云「三心不可得」,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在何處?現在則剎那心滅,尚未看見已成過去。三心不可得,自性又何有?若牢記「三心不可得」,又生法執,是大毛病,不能證涅槃。何謂「三心不可得」?三心遍滿虛空,非三心,是一心。「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張開,盡虛空遍法界皆遍滿;收之,連現象也無,非藏於芥子,蓋芥子尚有現象。此難講。維摩經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默然不應,殊曰,善哉善哉。無有文字言語,是真不二法門。文殊與維摩的境界吾等皆不懂,聽其對話亦不懂。其實他倆心中自知,何必多說?我們連初果都夠不上,如何能談?到什麼程度說什麼話,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程度未到,話說過頭、不可。我們是初機,只可依聖言量,依法不依人,經上說什麼即照辦。譬如經言末法眾生當修淨土,我即發願修淨土,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即使釋迦牟尼佛改變主意,要本人改修其他比淨土更好的法門,吾亦不從,蓋願力不可改。也勸諸位「依法不依人」。禪宗有三斤麻、乾屎橛,這是什麼經?他們皆已證三心不可得,程度若不及他,則依聖言量照做即成功,否則研究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明了,若無此功夫,則是「多說話,找麻煩」。
阿彌陀經難講,或問:到極樂世界念佛才能成就,在娑婆世界是否白念?阿彌陀經云「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是信進念定慧,第一根即信,紮住信根,還得有力量,否則風一吹即倒。有力量才精進,而後生念,念茲在茲,方生定力、開智慧。開智慧後才發菩提心「七菩提分」,發菩提心後才證道「八聖道分」。皆有次第,我們信根尚未紮住,紮住是「八風吹不動」,若一吹就搖動,怎能成功?奉勸諸位紮住信根,信聖言量,釋迦牟尼佛言說最可靠。我們的信如風中雞毛,到八地菩薩信才站住九成,不搖動,八地菩薩境界得修兩大阿僧祇劫。若不懂信,怎能隨便批評佛?再勸諸位紮住信根,才不空來一趟,本人也算不虛度光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