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苦愛別離苦錄自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
錄自 索達吉堪布 前行廣釋--人類之苦--【愛別離苦】
所謂愛別離苦,是指所親愛之人,以某種因緣互相離別,不得共處,由此產生極大苦楚。如《大毗婆沙論》云:「諸可愛境,遠離身時,引生眾苦,故名愛別離苦。」這種現象在世間上比比皆是,兩個相愛的人有時由於因緣窮盡,不得不勞燕分飛,其中一者若對此無法接受,甚至會因絕望自殺,做出種種無知的行為來。
其實,如果認識到這種痛苦的本體,就不會有那麼沉重的打擊了。要知道,愛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愛,是對一切眾生不計回報的付出,這是一種大愛;而狹義的愛,只限於男女之情,這種愛完全是折磨,在沒認識它的本性之前,只會給你帶來痛苦。而唯有斷除了對它的執著,才不會有那些憂愁、怖畏、悲憤。如《大般涅槃經》云:「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現在很多人都活在患得患失中,這種心態,往往是源於對某個人的愛執。正因為對所愛之人太過癡迷,以致醉生夢死、執迷不悟,耗盡了一生的時光。實際上若能明白這種苦的本質,相信很多人會對自己的追求重新定位。所以,在學習《前行》時,大家也要了解世間百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眾生。
如今許多人特別迷茫,當執著一個對境時,加上社會風氣的推波助瀾,自己很難從中解脫出來。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對人、財、物的執著相當可怕,儘管這些很折磨人,但他們卻無力自拔、越陷越深。因此,要想擺脫這一切,只有依靠佛法的力量,若能認識心的本性,或對俗世的虛幻無常通達無餘,一切的痛苦則很容易轉為道用。
其實,對每個人來講,精神財富遠遠超過物質財富。物質財富固然能解決一時的貧困,但卻遣除不了內心的痛苦;而精神財富,尤其是佛教中看破今世、斷除我執、證悟空性、了知無常等教義,不管你是什麼身分,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漢族也好、藏族也好,乃至任何民族、任何國家的人,只要擁有了這些理念,就會成為世間上最快樂的人。
在座的很多道友,從外在形象、服裝上看,一個個都大同小異,但有些人因前世的信心和今生的努力,各種因緣聚合之後,將佛陀的大慈大悲與空性教義融會貫通,這樣一來,無論他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還是自己面對生老病死,都會遊刃有餘,無論身在何處,生活都會非常快樂。
當然,作為凡夫人,尚未登地或成就之前,身心上難免會有恍恍惚惚的痛苦,但對於這些痛苦,我們不會像從未學佛的人那樣特別執著──以前我家來了個老鄉,他為了家人的事情,一直哭哭啼啼講了很多。他走之後,旁邊的一位堪布說:「這些世間人太執著了,執著得那麼厲害呀!」的確,他們把名、財、情等完全執為實有,正因為執為實有,這些就會實實在在地傷害自己,實實在在地帶來不便。
現在,很多人都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左右兩邊猶豫不定、不知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引導他們通過學習佛法,從心坎深處希求人生的光明之路。當然,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道路,無疑就是大乘之道。如果你們已入此道,就應該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直至達到目的地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就算遇到各種障礙、困難,每一個人也不應該退縮!
庚六、愛別離苦:
流轉世間的一切眾生,都對親友等自方愛戀有加,對怨敵等他方恨之入骨,墮入親戚、朋友、眷屬的情網中,結果為了他們受盡苦難。其實,親友之間的暫時相聚,同樣是無常離別的本性。但大多數人卻不明此理,對他們來說,親人離開人世,或者流離失所、淪落他鄉,或者被怨敵逼得走投無路,自己甚至比他本人還痛苦。
特別是,父母對子女十分愛執,一會兒擔心他挨凍受涼,一會兒顧及他餓了渴了,一會兒又憂慮他生病死亡。(我們為什麼要報答父母的重恩?就是因為他們為我們付出太多了,跟其他人完全不同。)即使是子女老了,父母仍會這樣擔憂。鳩摩羅什翻譯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佛陀就講了父母的十種恩德,每一種恩德均由兩偈闡述,其中有一偈云:「母年一百歲,長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意思是即使老母年逾100歲,也會時時掛念80歲的兒子:「他在外面身體好不好?會不會遇到困難?會不會再不回來了?……」除非她撒手西去、離開人間,否則,再老、再病都不會斷盡這份恩愛。如果是寶貝兒子或女兒生病了,父母寧願以自己的性命換取子女健康,他們心裡揮之不去的唯一牽掛就是孩子,為了孩子總是勞心費神,含辛茹苦。同樣,與親友之間如果情意纏綿、糾纏不休,勢必也要感受這樣的憂苦。
因此,人與人之間所謂的感情,不要說用中觀的離一多因、有無生因觀察,就算用簡單的推理去分析,也都是痛苦之因。然而,眾生因無始以來的執著所致,不知這種愛執是源於前世的惡緣,故很難不受它的束縛。
佛經中記載,昔有一婆羅門生了個兒子,7歲時便因病而死。婆羅門傷心欲絕,決定去找閻羅王,把兒子的命要回來。他到處打聽如何才能前往陰間,一群婆羅門告訴他:「人活著的時候,通常見不到閻羅王。不過如果你執意要去,向此西行四百里有一條大河,河中的城是仙人行經人間停宿的地方。每月八日閻羅王將經過那座城,只要你守持齋戒,必定能如願見到!」
後來,婆羅門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閻羅王。他懇求閻羅王讓他兒子重新活過來,閻羅王說:「你兒子正在東園玩耍,如果他願意,你就可以帶他回去。」他欣喜至極,立刻直朝東園奔去。結果他兒子見了他,根本不理他,甚至還呵斥道:「你這不明事理的愚癡老頭,我只是暫時寄住在你家,所以被稱為你的兒子。現在我在這裡已另有父母,你還是打消妄想,早點回去吧!」婆羅門滿懷悲痛,悵然離去。
他回家後實在想不通,就去問佛陀整件事的緣由。佛陀說:「你真的是愚迷無知啊!父子、夫妻只是暫時的因緣聚合,才聚到了一起,就如寄居一處的旅人們般,不久便會離散……」佛陀開示了愛別離苦的道理,婆羅門頓時心開意解,遂於佛陀座下出家,終證得阿羅漢果。
可見,佛經中有許多對人生的透徹認識,如果人人都能懂得,就不會有特別強烈的苦受了。否則,一旦與所執著之人別離,便會感到天崩地裂、極難忍受。即使這種苦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也會難以釋懷。世間上有好多故事和電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它的情節十分悲哀,而這種悲哀,實際上就是愛別離苦。
拿孟姜女的故事來說,當年秦始皇為修長城,到處抓人做勞工。孟姜女剛成親不久,丈夫也被強行抓走了,從此兩地相隔、音信全無。孟姜女日夜思念著丈夫,於是做好幾件寒衣,親自去千里尋夫。到了長城,她一站一站詢問,結果終於打聽到,丈夫已因飢餓、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城牆底下。(據歷史記載,修長城累死了好多人,死後大多被埋在那裡。所以我去長城時一直念觀音心咒,一邊看著那些石頭,一邊想:「下面會不會有很多屍體啊?」)孟姜女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後來,一段長城突然倒塌,露出來的正是她丈夫的屍骨……
藏地也有類似的故事。果洛地方有個女人,丈夫去打仗了,再也沒回來。她日日以淚洗面,久而久之,就瘋掉了。她瘋了以後,自然唱起很多悲歌,可能是發自內心的緣故吧,每一首悲歌的詞都很優美。這是流傳很廣的一個故事,在我小的時候,老人們經常講起,聽後讓人覺得這種執著很可憐。
前幾年,有一部很出名的電影叫《雲水謠》。我雖然沒有看過,但別人給我講了裡面的情節:上世紀40年代,兩個台灣年輕人一見鍾情,並成了親。後因政治動亂,男的輾轉來到大陸,奔赴朝鮮戰場當兵,並把名字也改了。此時他結識了一位戰地護士,由於種種原因,最終與她結了婚。而身在台灣的那個女人,始終堅貞不渝,並以兒媳的身分主動擔負起照顧他母親的重任,開始了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後來兩岸關係有所好轉,她有機會來大陸辦畫展,在養女的幫助下,終於打聽到了丈夫的消息──他多年前在西藏雪崩中殉難了。此時,她已苦苦等了近60年。這部影片是根據《台灣往事》改編的,由兩岸三地多位知名演員聯合演出,2006年國內票房排名第八。據說很多人看了後,都感動得流下眼淚。
還有,以前法王去印度時,在香港停留過一段時間,當時很多香港居士都讚歎一部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劇中講述了一位精神病醫生留學歸國後,偶然發現院中的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蹤18年的母親……該劇主題是「世上只有媽媽好」,刻畫了母親的崇高、母愛的偉大。這部電影十分感人,觀眾們看後哭成一片,是一部公認的「哭片」。在我們眼裡,這片子最打動人的地方,其實是母子聚合與離別的場面,這即是佛經中講的愛別離苦。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陸游與唐婉……講的都是人和人之間的互相執著。由於他們沒有證悟空性,不了解一切聚散都是因緣,所以一旦面臨生離死別,就萬分痛苦、肝腸寸斷。這種痛苦被搬上熒屏之後,人們也覺得非常真實。然而在通達佛法的人看來,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緣而已,沒有什麼好耽著的。
《法苑珠林》中就講過一個人,丈夫被毒蛇咬死了,她並不悲痛,什麼感覺都沒有。旁人覺得奇怪,問:「你為何不傷心啼哭?」她說:「夫妻猶如林中的飛鳥,有緣即合,無緣即離,沒什麼可痛苦的!」後來,這就演變成俗話所說的:「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可見,夫妻聚合只不過是暫時的緣分,因為各自業力不同,一旦大難來臨,只有獨來獨去、各奔東西。《毗奈耶經》亦云:「一切恩愛久共處,時至命盡會別離,路宿樹下且隨飛,妻子眷屬皆如是。」
同樣,上師和弟子、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也是如此。以前我讀師範時,班裡有九個涼山州的同學,他們只讀兩年,而我們讀四年。所以,兩年後他們離開時,全班三四十個同學抱著這九人不放,捨不得讓他們走。大清早去送行時,一兩個人抱一個,哭得稀里嘩啦。後來老師批評說:「車馬上就開了,車票都已買好了,你們不放不行!」於是,大家只好抱著、哭著把他們送進了車站,一路引來了許多人的圍觀。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當時沒學過「愛別離苦」。(眾笑)
其實,只要以智慧認真觀察,就會發現親友也不一定是真正「親」。比如,父母自以為對孩子情深意切、甚為慈愛,可這種慈愛完全是顛倒的,最終只能害了他們。為什麼這樣說呢?你們想想:兒子小的時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為他做好所有的事,到了成家立業之時,又為他迎娶作為終身伴侶的妻子,這實際是把他捆縛在了輪迴的繩索上。常有許多老居士說:「上師您加持加持,我家孩子快30歲了,馬上過期了,一定要……」那天還有個人給我打電話:「上師啊,怎麼辦呢?我家『傳承』斷了!」因為她開始是在講學《入行論》的情況,我就以為是《入行論》的傳承斷了,結果弄了半天才明白,她說的是家族香火的傳承斷了。
而且,父母還教給孩子如何制伏敵人、扶助親友、發家致富等造惡的方法。就現在的父母而言,常教孩子從小怎麼殺生,怎麼吃蛇、吃蝦、吃青蛙……有時在餐廳看到這一幕幕,真的覺得很悲哀。父母雖然很想對孩子好,但他們的「專業」除了殺盜淫妄,也教不出對今生來世有利的行為,這無疑會導致子女無法從惡趣深淵中獲得解脫,恐怕再沒有比這更為嚴重的坑害了。
要知道,真正去害一個人,不一定是用武器當面刺殺,日積月累的錯誤引導,對生生世世才是致命的毒害。當然,父母也不是故意去害子女,只是他們太愚癡了,由於受環境、教育等各方面影響,所作所為無一不是惡業。因此,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所學也只有造惡而已,除此之外,不會有優良、高尚的慈悲理念。即使子女偶爾因善根萌發,想學佛、出家或做善事,父母也會心生不滿、橫加阻攔,千方百計去破壞。由此可見,很多父母確實可憐,他們思維是顛倒的,行為也是顛倒的,最終不但利益不了子女,反而可能會害了他。
現在很多人說父母是最好的,這一點我們也不否認,正如剛才佛經所言,父母為兒女付出了很多心血,應當報答他們的恩德。但另一方面,對父母也不能太執著。曾有個人說:「如果我母親死了,我一天也活不下去,要麼一頭撞死,要麼……反正肯定會去死。一想到母親不在了,我的心就崩潰了!」話雖如此,但你母親若真的死了,你會不會撞死也不一定。可單單是你這種想法,就是不懂輪迴的本性所致。
當然,父母也是一樣,不應該對子女太執著,以為他百分之百對你有利。要知道,真正孝順的孩子為數不多,那許多子女是怎樣對待父母的呢?最初吸取父母身體的精華,中間搶奪他們口中的飲食,最後奪取他們手中的財產。父母再怎麼疼愛兒女,他們也會反過來與父母作對。父母將畢生不顧千辛萬苦、罪大惡極、臭名遠揚而積累下來的財富,毫不吝惜地全部給予子女,他們卻覺得這理所當然,無有一點一滴感激之情。在這個世間上,就算只給個普通人一把茶葉、請吃一頓飯,他也會喜不自禁地連連道謝,可是對子女來說,哪怕給了他一大筆錢、一套房子,他也滿不在乎,覺得這沒什麼,還認為父母的財物由自己來享用天經地義。
而且,兄弟姐妹之間,也常為了財產而你爭我奪,互不相讓。平時他們從不關心父母,一旦父母重病垂危,就一個個都跑來了,生怕財產落入了別人腰包。縱然父母把財產給了子女,他們也沒有答謝之意。即使父母已傾囊相送,他們卻仍是一要再要,甚至父母念珠裡有一顆記數用的精緻珍珠,他們也會死皮賴臉地要走。
這種情況不僅藏地有,漢地實際上也很多。聽說有個人自己條件不錯,卻把父母安置在一所簡陋的房子裡。這還不算,別人送給他父母一台電視,他回來看到了,忙說:「你們眼睛不太好,看不了電視。還是給我吧,我們年輕人喜歡看。」然後,父母只能眼睜睜看著電視被他搬走了……
其實子女這樣對待父母,父母最終也會有怨氣的。最近我去了幾家養老院,那裡的條件有好有壞,但有一點相同的是,很多老人都有自閉症。我敲門的時候,他們先是不出來,就算出來了也是怨天尤人,說這個、說那個,一肚子都是牢騷。他們始終覺得,所有人都很虛假、不值得信任,即使我們慈愛地給他些東西,他也覺得是騙人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最信賴的子女,如今都拋棄了他,那還有誰值得去相信呢?
明白這一點後,父母也沒必要執著子女。就拿女兒來講,倘若她賢惠善良、聰明能幹,遲早會成為別人家的媳婦,對自己方面起不到什麼作用;倘若她性情惡劣,成天在婆家吵架,最後待不下去了,只好抱著孩子回娘家,給家人蒙羞。
其他的親戚也不例外。當你財力十足、幸福美滿時,所有人會把你奉若神明,明明不需要,他們也竭盡全力地幫助你,將飲食財產主動送上門來;而一旦你身敗名裂、身無分文,即便沒做一點錯事,他們也像仇人一樣對待你,縱然你誠心利益他們,所得到的也是恩將仇報。
由此可見,子女、親友等無有絲毫實義。故佛在《菩薩本行經》中說:「富貴榮祿,眾苦之本;居家恩愛,猶如牢獄之中。」榮華富貴都是無常的,如果去執著,就會成為眾苦的根本;家人恩愛也是如幻的,如果去貪執,只會將自己束縛在輪迴的牢獄中。
尤其是當今時代非常現實,有些人退休前門庭若市,退休後門可羅雀;退休前一呼百諾,退休後呼天不應;退休前眾星捧月,退休後鞍馬稀少。現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許多人從官場上退下來後,常有「人走茶涼」的慨嘆。所以,若能明白這些道理,自己對很多人和事就不會那麼執著了。
《大莊嚴論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個人叫稱伽拔吒,他家世代都是巨富,但到他這一代開始沒落,財力衰耗,最後變得一貧如洗。這時所有親友都不理他,反而輕蔑他,不把他當人看。他實在無法面對,只好痛苦地背井離鄉,去往別的國家謀求生路。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他終於獲得了大量財富,準備返回家鄉。
親友們聽見他回來的消息,立刻改變態度,紛紛拿著食物、香花等到路上迎接。他得知後,故意衣衫襤褸,混雜在前頭僕人的隊伍裡。他昔日貧困潦倒時還是青年,如今成了富翁已是老人,所以誰也不認識他。
親友們向他打聽道:「衣錦還鄉的稱伽拔吒在哪裡?」
他說:「還在後面。」
親友們又向後面的人打聽:「哪一位是稱伽拔吒?」
回答:「剛才前面那位就是。」
親友們忙回頭找到他,責問:「你為什麼這樣做?」
他冷淡地回答:「你們想見的稱伽拔吒,坐在後面的駱駝上。當年我窮途沒落時,諸位不理睬我,而現在卻忙著來迎接。事實上,你們不是迎接我,只不過是為了我的財產,這些財產就放在後邊的駱駝背上!」
可見,親朋好友的恭維、尊敬,不一定是真心的,往往都懷有各種目的。原來某地一個活佛去了美國,五六十年沒有回國,後來有一次他要回來,親友們興奮得不得了,裡裡外外張羅了很長時間。但那個活佛回到家鄉後,可能因為是修行人吧,對所有人一分錢都沒給,只是平平淡淡見了個面。結果他離開的時候,一個人都不去送。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親怨有時很難分辨。以前阿凡提當州長時,來往於他家的人絡繹不絕。一天,鄰居冒昧地問:「你家每天有這麼多客人,你到底有多少朋友啊?」阿凡提回答:「等我不當州長、削職為民時,那時候再告訴你。」其實他也很清楚,一旦自己下了台,就不會有這麼多「朋友」了。所以,執著親友沒有絲毫意義。
關於斷除對親友的貪執,米拉日巴尊者就有很好的教言。當年尊者在光明洞閉關時,有一次去孟津化緣,被一對老夫婦請到家裡應供。老夫婦見尊者長得不錯,修行也好,就問他:「你從哪裡來?有沒有親人?」尊者答言:「我捨棄了家鄉,也沒有親人,我就是這樣一個乞丐。」老夫婦聽後,說:「我們也沒有子女,你就做我們的義子吧!我們有塊好地,你可以去耕耘;然後再找個好姑娘,生個可愛的兒子,這樣一來,你不久就會有很多親友了。」
米拉日巴尊者說:「這一切我都不需要,我捨棄他們還來不及呢。」於是以歌唱道:「子初悅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難形容,中間過分催索債,雖施一切無悅時。別人之女迎入內,大恩父母逐出外,父親呼喚不答覆,母親呼喚不應聲,後成冷淡之鄰居。勾結狡者造惡業,自生怨敵刺痛心,應斷輪迴之耙繩,世間子孫我不求。」
意思是,兒子剛降生時猶如天子,可愛得不得了,但長大後就成了討債鬼,即使給他一切,也沒辦法取悅他。待他把別人的女兒娶回家,就會把大恩父母逐出門外。父母怎麼呼喚,他也不搭理,就像關係冷淡的鄰居一樣。甚至他還與惡人勾結,做盡壞事,刺痛父母的心。故應斷除輪迴的繩索,世間的兒子我不要。
老夫婦又說:「兒子的確可能會變成仇人,那麼就要一個女兒吧,女兒還是很可愛的。」尊者又以歌唱道:「女初笑顏如仙童,掠奪財寶具大力,中間討債無盡頭,父前公開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帶,施給不知報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後成紅面羅剎女。若善他人之榮耀,若惡自己禍害源,禍害魔女刺痛心,斷除無覺之憂愁,禍根之女我不求。」
老夫婦不甘心,繼續勸道:「沒有子女也倒不要緊,但若連一個親戚都沒有,你會處處受人欺侮的。」尊者搖搖頭,唱道:「親友初遇見歡顏,密切來往漫山谷;中間酒肉如還債,送他一次還一度;後成貪嗔爭吵因,惡友訟因刺痛心。捨棄樂時之食友,世間親友我不求。」
漢地、藏地都有這種情況:開始的時候,親友之間你請我、我請你,顯現特別熱情;到了中間,就開始講條件了,你請一次,我才還一次,不像最初那樣了;最後關係越來越僵,甚至還會互相爭吵。這就是世間的親友,對此也沒必要希求。
總而言之,兒子、女兒、親友等,都不應該去執著,這就是所謂的看破今世。儘管這一點很難做到,但作為修行人,只要懂得了愛別離苦,定能慢慢看淡這一切。否則,你天天想孩子、想父母、想朋友……心裡裝的都是這些,那根本不會有修行的時間,也不會有大慈大悲的位置。
當然,對在家人而言,將子女親友完全看破並拋棄,也是不現實的。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太執著。畢竟聚散離合是輪迴的規律,明白這個道理後,修行自然比較成功。否則,你都修行很長時間了,親人離去還特別痛苦,甚至不想活下去,那就不是修行人了。所以,大家要好好觀修愛別離苦!
錄自 索達吉堪布 前行廣釋--人類之苦--【愛別離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