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果欽哲法王開示:修行的七個要點
一、修行要有恆
當人生順利,心滿意足時,我們會傾向修行﹔當我們餓了,沒有東西吃,就會失去修行的興趣。這是因為我們對法教缺乏完整的信心。俗話說:“肚皮飽了晒太陽,這是我們像修行者的的時候。一旦事情不順,我們變成凡人。佛法無法和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請加持我們,讓心中生起正確的態度!”另一句話說:“落入凡夫行徑的修行者,永不會解脫。為外表而念誦咒語,無益於修道。”
二、修行要精進
修行要全心投入,讓自己完全浸潤在修心之中。有時禪修空性,有時生起出離心,有時對眾生發慈悲心。透過仔細的探索和檢視,我們會更下定決心,愈來愈努力去修持修心的法門。
三、分析試驗求解脫
首先要分析我們哪一種情緒最強,然后專注而努力地去對治。當我們面對某些特定狀況時,仔細檢視這情緒是否增加。我們應該觀察情緒是否會生起,生起時要能辨認出來,透過對治的協助,把它去除,然后持之以恆,直到情緒不再生起。
四、不應自持
如果能幫助他人,提供食物和衣著,協助人出獄,或讓他們升官,那麼我們不應該期待獲得他人的肯定。如果我們長期認真修行,或知識廣博,嚴守戒律,也不應當期待他人的尊敬。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發現他人知識淵博,應當祈願他們能夠真正博學﹔如果他們嚴守戒律,應當祈願他們能夠像佛陀時代的弟子﹔如果看到他人修行,應當祈願他們的心與修行合而為一,沒有障礙,他們的道路能引領他們走向最后的目標。這應該是我們禪修的方式,關心他人勝過自己。
如果我們能做到,也不應為自己慶賀,認為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瓦君(種敦巴)曾給過這樣的忠告:“不要依賴他人,專心對本尊祈請。”不要依賴他人,認為他人會給我們食物、衣物等等。然而,要對三寶生起完全的信心。有一種說法:“相信上師是究竟的皈依﹔利益他人就是究竟菩提心,因此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就。”永遠持守這種態度,因為依賴他人,結果未必如我們所願。
五、不應暴戾
如果我們在公眾場合被忽略,不要認為自己是這麼好的修行者,人們怎麼不在乎我,不來供養或請求加持。此時,不能煩燥,不能嚴辭以待。此刻,我們還不能用法教來對治我執。我們忍辱的程度非常脆弱,如身上的水疱。我們易怒的程度,則像一隻頭痛的熊,這完全是因為無法用法教來對治。
如果我們在公眾場合被忽略,不要認為自己是這麼好的修行者,人們怎麼不在乎我,不來供養或請求加持。此時,不能煩燥,不能嚴辭以待。此刻,我們還不能用法教來對治我執。我們忍辱的程度非常脆弱,如身上的水疱。我們易怒的程度,則像一隻頭痛的熊,這完全是因為無法用法教來對治。
六、不輕喜怒
水晶球因自身的透明,而呈現各種顏色,放在什麼上面就變什麼色。同樣的,有一種修行者得到很多金錢就會想:“哇,這是多麼慷慨的功德主。”但如果得不到錢,就口出惡言,牢記在心。我們不能被如此微小的事情動搖。
七、莫期待回報
如果幫助他人,或有機會修行,我們不應當期待他人的感謝、稱贊或給予好名聲。如果我們能夠終身修持兩種菩提心,在座上和座下皆正常禪修﹔如果我們能將心與禪觀融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就不會是凡夫的經驗。再說,如果不被日常生活干擾,有助於禪修的進展。
但如果禪修時非常的專注,事后完全分心,就無法對禪觀產生信心。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座下培養許多正面習慣,但在禪修過程中不專注,修行同樣是無意義的,要努力做正確的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