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8, 2021

南懷瑾先生談太極拳與道功 (轉貼)

 



南懷瑾先生談太極拳與道功

 

導讀: 本文為南先生民國五十五年於立法院第二會議室講演,前面講述南先生習武經過十分生動有趣 ; 後段談及他養生與練太極拳的心得亦十分有參考價值,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南懷瑾(1918318日-),浙江溫州人,中國國學學者,中國古代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

南懷瑾先出生於中華民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南宅殿後村,民國38年隨政府來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暢銷作者,對現代中國傳統文化普及的作用不容置疑。人們尊稱他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國學大師的出處:《海內與海外》 200610期 《杏壇春意暖 教化滿人間——記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作者:王學信),一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

在臺灣則多由佛道入門(大多數為佛教徒),佛教方面如《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南懷瑾可說是密教準提法在台灣香港的重要推動力。

道家方面,南懷瑾的書籍在算命及中醫學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階,如《老子他說》、《易經雜說》、《莊子諵譁》、《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等

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廟港太湖大學堂。(網站連結)

 

 

緣起

 

 

太極拳協會會長立法委員韓振聲先生,曾經以「太極拳與道功」這個問題來問我,所以就我個人年輕時學拳的經驗提出來與他切磋研究,我們一致以為學太極拳到最後階段,應該走入修道的途徑較為圓滿。由於那次相談得很投契,後來又應他的邀請於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會議室做了此次講演。當天報紙刊出的新聞,誤以我為國術家相稱,實在不是事實,只是覺得國內的武術精神,與日俱衰,令人憂心,正如今日中國文化之亟亟待興一樣,而返觀太極拳在歐美各國則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國外寄來的拳姿照片,卻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講演的機緣,貢獻個人一得之見,以就教高明,並以闡述我中華文化中武藝精神內涵之一般。

 

 

一、習武經過

 

 

童年

    我自幼個性就好動,並嗜讀武俠小說,剛在十二歲時即開始習練種種武藝。此前在六至十餘歲時期則因體弱多病而日與藥物為伍,且目患近視、常私自貪閱武俠小說而躲在樓上書房按圖瞎練,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飛簷走壁,自亦練學跳樑倒掛,有一天,不慎從樑上跌落到地,聲震一室,家父聽到巨大聲響上樓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習武,當時他老人家並沒有對我責怪,反而聘延武師到家教我武藝,這時起我才正式開始習武。

 

 

啟蒙

    當時在家鄉浙江樂清一帶盛行所謂的「硬拳」,與今日一般練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隨師習練時,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軀而學此剛猛之拳是否適當?又不能分辨拳藝的優劣,每回習拳之後卻有頭腦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從小志慕俠客義行,所以也就勉強自己而照練如儀。

 

 

訪師

其後負笈四方,人事接觸漸廣,以心喜武術道功,乃不計耗資,不論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長的人,或俱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頂禮叩拜為師。因此到二十歲前,所拜的師父,各門各派,積加起來亦多達八十餘人。所學範圍包括南宗、北派,長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習弄過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撲擊等,真可謂:「樣樣統摸,般般皆弄。」

 

 

比賽

    有一次,中央國術館張之江先生,於杭州國術主辦全省性國術比賽,我亦參與其盛,以姿勢優異而獲冠軍。抗戰前,各縣市普設國術,都有專人負責,武風維揚,盛極一時。然我私自反省所習武藝實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過略窺其門徑而已,乃決心繼續尋師訪道,親近高明。

 

 

二、訪道經過

 

 

劍仙

    當時聽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傳說系滿清王室公子出家者,這位老道鬚眉皓白,童顏鶴髮,神釆奕奕,據傳已成劍仙;得此消息,心中萬分興奮,即行前往拜謁數次,都未得見面。(想起當時訪師求道之誠懇,見面即跪,而今日朋輩相訪,談玄說道等,甚或有人還以此過訪談道為對主人的—種施惠,算是看得起對方,今非昔比,想來頗多感慨)。聽說這位道長當時逢人來求皆推稱不會劍術,若欲習畫他則教人畫梅。幾番周折後,我終於見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懇求學劍,只學此項,不求其他。因為我意誠心堅,終於獲得進一步約談。

    他見面一開頭就問:「曾習何劍?」我答:「學過青萍、奇門等等。」於是道長即命我當場試練所習。我練了一陣以後,他批評說:「這真的只是兒戲,不可再練,徒費光陰,還是以讀書為好」,又接著說:「你所聽說一些小說書上說的白光一道,口吐飛劍,這類的話,在世界上並無其事。劍仙雖有,但並非如同小說上所描述的那樣;今天你暫且試練一下,每天晚上把門窗緊閉,房間內不點燈,使內室漆黑,僅點香一枝,嘗試用劍劈開香頭,手腕著力,而臂膀不動,等練到一劍迅下,香成兩半時,才進入第一階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擲向空中,用劍劈在空中成兩半,功夫能練到這裡,再來見我,再為你解說劍路。

    當時聽了以後,心想這實在太難了,雖然心知天下無難事,這樣練劍,也不是不可為,但因當時立志學文兼學武,俾能經世濟時,而諸事分心,惟恐心不專一則反而一事無成。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罷。放棄作劍仙,然而對於學拳仍舊勤勞,每日凌晨三時,必起床練拳,兩三小時後,再沐浴更衣。當年杭州西湖一帶,武師甚多,我亦朝夕浸潤其間,躍馬佩劍,臂縛鐵環,腿綁鐵磚,也相近於那時的「太保學生」了。一笑!以後訪遇僧道甚多,皆各有專長,然所說與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總之,我在那段學拳時期,練習武功,可以說從來沒有間斷過一天。

 

 

入川

    抗戰前二、三月,我即隻身入川,其後一些朋友也隨政府輾轉來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時都說,我有先見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學劍的心願。記得那時一路訪道,到漢口時,曾遇到兩位異人,一道一俗,道者紅光滿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捻弄鐵彈,笑容靄然,我竟不覺尾隨其後,自黃鶴樓前繞到後山,他兩人一直走亦不稍回頭。翻山越嶺,直到下坡時,才回頭問我:「奇怪!年輕人你跟我們到這裡幹什麼?」我本想把訪師求道的心意告訴他,忽然感覺到天下騙子甚多,倘若在湖北隻身遇騙,那就麻煩了,於是說是遊山。他們又問我將往何處去,我說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細看了我一回,然後說:「好的!你應該入川,我們後會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們了。」他並留了以後見面的地址給我,就此分別。至今回憶起來,該二人神態舉止都很奇異,令人回味無窮。後入川,遍訪青城、峨嵋仙佛觀寺,一路亦未有些時中斷過。

 

 

遇異

    四川名勝鵠鳴山,為東漢期間道教祖師張道陵隱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號王青風的道士,是四川境內傳說的劍仙,我曾經上山尋訪他,多次以後,終於見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異士。他說:並無飛劍這種事,但劍仙卻是有的。然而他的說法又與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說稍有不同。他說劍為一種「氣功」,所謂以神御氣,以氣御劍,百步之外可以禦敵。又說劍有五類,大別之為有形、無形。他知道我羨慕「金光一道」的劍術時,告訴我需鑄備一寸三分長金質小劍,再以道家方法習練。一如道家練丹之法,可將黃金煉化成液體,並可服飲,若中了毒,道家並有解此毒的藥。當時私自想到,現在到了科學昌明,槍炮及炸彈等威力無比的利器皆已發明了的時代,還去苦練這種劍術幹什麼?如果是為了強身,則個人已經知道的許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費時間在這方面。就因這樣想法,意志始終未能專精堅持而放棄了。

後來請王青風老師表演,那時我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請求。一次他站在山頭上,用手一指,數丈外對峰上的一棵老松即應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驚訝地問他何以無光。他說:「我早已經告訴過你並無此事,欲練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這時他的大弟子亦在旁邊,這個人也是道士裝束,我亦請他表演,但見他用鼻孔吼氣,便看到他站立之處,週遭山土轉即成塵飛揚。此二次表演都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由此而相信中國武術,的確可練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第二位所遇到的異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學」聞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學問、見識廣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見,其所著作的「厚黑學」,如其所說:「撥開黑的,讓人見到真正的。」旨在諷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時候,就說在附近趙家侖鄉下,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是得到武當內家武功的真傳,輕功已經到了「踏雪無痕」的境界,如果隨他學習,只須三年的時間便可有成就。因為這位老人的師父籍貫浙江,所以亦欲授一逝籍弟子以報師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願為引介。

    於是我們坐「滑桿」下鄉去拜訪,相談之下,連稱「有緣」。老人見我對於飛簷走壁之事,心存懷疑,不大相信,他灑然一笑之後,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來,這時剛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濘,老人腳上穿的一雙白底新靴,一趟回來後,鞋底一點也沒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時,未見拿架作勢,灑然來去自如。他又問欲見走壁的身手否?隨即見他張臂貼壁,亦未有任何架勢,人已離地拔高,笑說:「你現在相信吧!亦願學否?」並稱說學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訣,歸納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訣,一字一姿勢,循序漸進,無需廣場,僅樓閣之上,即敷應用,若願住三年,即可示教。我當時考慮再三,復因恐怕自己志趣不專,弄得百事無成,故只得婉辭。後一路代覓可傳的人,卻沒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掛念遺憾。

 

 

棄拳學禪

    後來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師,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極拳衍變的十三架式,不剛不柔,然而每一個動作,著著可以致人死命。頓時感覺到倘使學這套拳的人沒有道德修養,動輒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從此棄拳不學,專志學禪,在峨嵋閉關三年,一直與拳絕緣。

    太極拳種式頗多,陳家的雙邊以及楊家太極,都曾習練,到現在還能勉強記憶的是楊家拳之姿式,若演練全套,則因荒已久,頗有勉強之感。我對拳術,一擱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練習又不與人較量,可說一生從來未曾施用過,且越到後來越怕動手,愈厭習武。春秋法家韓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輕,武人從來不服輸。好勇鬥狠,粗暴驍勇,有時令人難忍,因此以後與習武朋友也就漸漸地疏遠了。

武功的根源,首當追溯到我國五千年前深遠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為武,即已闡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亂,以求「和平」。後世學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學文亦是如此,這也是使我棄武學禪之主要動機。以上是我學武的經過,同時亦足證明我並非所謂的國術家。

 

 

三、漫談練氣與武功

 

 

    各報章雜誌近年以來太極拳等武功,刊載了不少研討的文章,而其說法也頗不一樣,例如有的說少林拳係達摩祖師所傳,太極拳為張三丰祖師所創。如果就武功的一般學理上去加以研究,在此方面的是非,並無多大價值,不必多加爭論。事實上中國的武功,溯其淵源,早自先民之初,人類原始生活中,即已粗具模式。所謂人與天爭,人與獸爭,人與人及人與環境相互爭鬥的生活演變中,即是產生武功之源。

 

 

淵源流變

    春秋戰國時,中國武功已經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進展跟時代、經濟、文化等等時空背景有極密切的關連。春秋時代,各國相互征伐,戰爭用車用馬,崇尚車戰、馬戰,而步戰卻很少。漢以後車戰已然絕跡,而只盛行馬戰,再往後,武功才真正發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長槍作戰。原始作戰,取材簡易,故兵器中,棍稱「百兵之王」。以後在前端套一利器,演變成長槍、大刀等等。因之又轉以槍為「百兵之王」,而稱劍為「百兵之賊」。因為用劍對敵全賴巧勁,亦近於取巧。從人類文化在這方面的演變,就可看到武功進展的軌跡了。

迨至兩漢以後,兵器已由棍棒發展到長槍、大刀,此亦時代之趨勢使然。而作戰時採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後之事,較早的南北朝時代,梁武帝時,達摩祖師自印度來到中國,息隱專修於少林寺,直傳心法,尊為禪宗之初祖。而他在當時曾否談及武功方面的事實,現在已然無法考據,凡找不到證據的,難免有被後世的人假托附會的嫌疑。佛教早盛於印度,然在印度先於佛教的宗教還有婆羅門教;打坐行功方面,則有瑜伽,講究練氣修脈。印度之原始文化與中國道家修煉上更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達摩祖師來自印度,當亦可能精於這類武術。

至於瑜伽之練氣練脈,動作極為簡易,只有幾個基本扼要的動作,明白了以後即會做,但是易學而難精。如果與中國道家的功夫比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僅呼吸一法,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種,瑜伽則可分類成數十種。一般人認為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後,治瑜伽、道家於一爐,融會貫通而傳下少林武術。如傳說中或許可能有此一舉,但這只是強健養生之道,並未涉及到禪的內容。而縱觀少林一門的諸多武術的創始來源,有的類同中國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於佛,或入於道。有的是觸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後,政府則不加深究,可獲逭貸。總之,出家人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江洋大盜,亦有百戰將軍,紛紛退隱佛寺道觀之中,閒來無事,舒展拳腳,授徒開班,於是逐漸形成少林門風,亦並非不可能,故不必視後來少林的諸般拳術,儘是創自達摩祖師一人。

 

 

內 家

    如一般所謂的「內功拳」,歷來的說法亦是傳自少林。我國武術的內外之別,武術上有兩句成語。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可說是言簡意賅的說明,如南宗的白鶴拳,即是內家(內功拳)的一例。這是武當拳術,根據少林的演變,而衍成南宗諸拳,南宗即「內練一口氣」,亦即練氣,動作不能粗猛,此亦漸漸演變而來,不是一開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張三丰這個人,史上記載未詳,且有矛盾,究竟有無其人?近世考據學家,頗為懷疑,但據我的研究應該是確有其人,且為道家。因為歷代作史書的人,多為儒家,儒家的習性往往排斥釋道兩家人物,尤其在武術上有成就的人。或許因此在歷史上就起了爭論,也未可知。然而張三丰究竟是不是太極拳的創作者,則不必多言,試觀歷代道家有一種傾向,如老子所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從不愛為人知,不喜出名。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於發表而公諸社會,或造福大眾,或為利一己。中國人的習性則相反,學養愈深,武功愈高,即隱姓埋名,隱跡山林,不願為人所知。這種對於「名」或「利」的不同觀念,正可詮釋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別,而中國文化中尤以道家最為明顯。明白了這個關鍵,也就可瞭解無由考證太極拳是否張三丰所授、少林拳是否為達摩祖師所傳的道理。

另者,明朝永樂以後,少林寺成為一大叢林,張三丰為明代道教新興革命的一派,當時天下的各路流派,都歸向他,拳術內功,有一得之長的,咸歸功於張三丰,好像今日的種種創見,皆亦引證國父言論,天下之名也都歸之於國父相似。所以如今欲尋流窮源,追究根由,恐亦難獲結論,徒耗精力而已。

 

 

長 拳

    少林與武當兩派有什麼不同呢?最基本上是因南北地理環境迥異及生活方式不同而來。北方多陸地,南方多河川。北人善騎馬步行,南人好駕舟游泳,由於人文、地理環境的差別,於是影響武術的型態也有所不同。以我個人所知的經驗,少林多大架式,長拳遠打,大開大合,正如北方的文化特質一樣。如北方黃土平原,地多泥沙,我曾經見過北方有一種練腿術,一步一跨,大步踢腿,練功夫走路,都要踢腳而行。原來是因為爭鬥一旦落敗時,必奪路而走,此時把泥沙踢起則煙塵滾滾,猶如現代戰爭中的放煙幕彈一樣。

 

 

短 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環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於短打。好像在廣東,就流行一種「船伕拳」,實際即是少林五種拳中之龍形拳的綜合。練時兩腿下蹲,死死板板。蓋在明朝時代,倭寇騷擾我國海疆,我國訓練船卒,以御倭寇,(北拳則為在陸地上使用的武術,陸地平穩,但波船動盪,不宜使用。)得先拿穩身樁,才免受海浪擺動顛簸。所以就另創招式,如此漸漸形成閩粵間短打之風尚。天下萬事,其最早的源頭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後來,則因地域及時代有所不同而因應演變成不同型態。因之武術修為實不必有什麼門戶之見,倘使徒作門戶優劣意氣之爭,那實在是可悲又復可憐的事。

 

 

因 人

    武術的發展,除了時間、空間的影響外,再次個人體形、稟賦。更是重大因素。太極拳之所以能夠盛行,為一般大眾接受,無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長壽之道,都可藉此活動筋骨。亦因這個原因,男女老幼都練,於是拳勢越來越柔化。時至於今日,青年人打拳,姑且說句笑話,可以說是在跳中國之芭蕾,甚至真的有配以音樂節拍來練的人,足見時代在變,文化也在隨時變易中。

 

 

易經與太極拳

    一般文人學土,因為體弱多病,而去練太極拳以強身,本來是很好很適當的事,奈何文人好事,又創立太極拳是來自易經的說法,牽扯到陰陽八卦上面去。太極拳到底與易經之配合如何?大家可任意去信從,但無多大實質的關係,如欲以手形分成陰陽,配合兩儀,即以手背為陽,手心為陰等等,似嫌理論空洞。「太極」的名稱,並末見載於易經本文,而這名稱的出現,至少也是宋朝以後的事,因為易經太極之說,是宋朝理學家所倡,唐以前沒有。而太極一名,最早為道家人士所提出,宋理學家便以太極假借作他們學說的根本依據,進而以陰陽、八卦闡揚他們的學說,故有「太極拳」的名稱,也應該是宋朝以後之事,這是不會有錯誤的。倘說張三丰創造了太極拳,並無不可,但將那些易經理論上之事,加之於太極拳則不免多餘。易原為群經之首,放諸四海皆準而彌綸天地之道,博大精深,永無止境,但若牽強,將精力虛擲在研究其與拳術的關係上,似有偏離武功實際之嫌。

 

 

高矮樁

    太極拳尚有高樁矮樁之別,但練拳目的若在強身,則高、矮不必在意。反正筋骨做活動,終強過於不動,高矮任各人自便,不必強爭何者為優為劣。若執定高樁神,或矮樁妙,方可以長生不老,則古往練太極拳的人不知凡幾,到如今都已一坯黃土,還有什麼高樁、矮樁之爭呢?

 

 

由淺入深

    總之,做任何學問都一樣,無論是:打坐、修道、學佛、參禪、做內功,先不必好高騖遠,侈談高深理論,成仙成佛都暫不必談,但修養到在世無病無痛,死時乾淨俐落,一不累己,二不累人,這已是不易,且慢奢望成仙作佛,學太極拳亦然,應該有這樣的觀念,實事求是,從基本上做起。

 

 

時 地

    關於「道功」方面的事,很多人一清早就起床練太極拳,這在台灣也許是一件危險的事,我們知道中年以上之人,在台灣有四種難治之症:高血壓、心臟病,哮喘症、關節炎。這四種病,在台很難根治,如果作易地療養,如至美國、日、韓氣候不同或可稱有助益。在台何以難治呢? 試以拭擦銅器為例,在大陸拭擦一次,光亮耀眼,可維持二個月不變黯,然在台灣則拭擦的隔天,即開始黯淡。又曾經以洗油管的方法,問一汽車駕駛員,在台灣與在大陸有何不同?

他說大不相同,在大陸用水一衝即可,在台則需鋼刷括洗,再三清除始可,他亦不明所以。實則,台灣寶島,一如大海中一葉扁舟,空氣中內含海水中蒸發的水氣,一如澡堂中瀰漫水氣濕度大,而又多鹽份。試想處在這樣的水汽中,早起練拳,練深呼吸,怎麼會更好呢?怎麼可以呢?在高山上海拔高處還可以,在平地沿海的地區行之,則未必健康延年,反而容易致病,真有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之感。這是我個人之看法以及經過種種實驗研究後的結論。

台灣的氣候,因為經緯度不同而受太陽之放射線強弱亦與大陸兩樣,因此在台灣習拳,就不需要太早起,深呼吸也不必太猛烈,除非氣功真練到家,可以不在乎這些,(因練好氣功的人,在呼吸時,全身毛孔能配合適應。)否則,用一般老方法在台灣作深呼吸,應該加以修正才好。這是我四十年觀察實驗所得,大致或許可以不差,尤其在台有習拳、或打坐、或練內功、或練氣功、或練太極拳,久了而得病的人,更要特別注意這點。

 

 

練 氣

    其次,練太極拳有一方法問題,亦是一項事實,無論學道家或佛家打坐,曾經打坐過的人,就可體會到身體內有氣機。道家的理論,說人身為一小天地,這不是虛言,這就涉及到「練氣」。無論是印度之瑜伽,中國之道家氣功,皆以鼻練氣。世上最好之藥物,就是自己做氣功,而且鼻器官為自己所有,空氣也不必花錢去買,可惜的是,在千人之中有九百九十九人,對於練氣之功,不肯持之以恆去學,到了年邁力衰,百病叢生,也就真使人愛莫能助了。

 

 

任運自然

如果持之以恆,氣功練久了,就可知道使人健康長壽的,並不是對外界呼吸空氣的功效,乃是因此促動自身生命本能的動力,這好像是可燃之物不能自燃,還需要假借引火的東西或方法去點燃它,我們練氣功作呼吸亦是此理。中國道家所說的「氣」,一如今日科學所說的「能」,且還不是較低層次的「電」。以氣功的方法作練習,久而久之就自己會感受到氣機的發動,而且亦專一定之軌道可循,大家常常談論關於打通任督二脈的事,有的或者是受了一些小說上所渲染的影響,也跟著去做。其實任督脈不可用意去打通,應該在靜坐時,萬緣放下,將個人心中種種思想觀念越擺得開,越能通之於自然,這是所謂氣功修練的基本要點。

    一般靜坐打拳的人,多用觀念去通,結果是欲速而不達。有一個很好的譬喻,以車輪的轉動來比方氣機的轉動,如果把一個車輪離地架空起來,放鬆剎車,這時車輪不著於地,也不著於他物,只需輕輕一撥,即能靈活運轉,輕快無滯,倘使內用剎車掣住,外有磚物擋住,欲其轉動則非常之難。我們身體內的氣機時時都在運行,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尚未死亡之前,就本其軌道在運轉,可惜的是,大家因忙於外物的紛繁,不能精思反察於內,悟到這個原理。試看一個人於疲憊時,渴望歇息,一經休息,氣機即藉此循軌道而運行,疲勞盡去,精力恢復。打坐亦可看作是在半睡眠狀態,不醒不寐中,由此至少可瞭解到如此這種狀況,能減少生命力的耗損,而延長使用生命力的期限。亦即是得到延年益壽的效果,但並不是得之於外來的增添,而是原有本身內在的力量,獲得引力而生發,循其軌道,行健自強不息的緣故。所以任督二脈的氣機,務使通暢無滯為第一要點。

    一般都知道須打通任督二脈,但何以又不易打通呢?原因有多種,但大多數是因在打拳打坐時,腦海中存一欲打通任督二脈的念頭。此一念頭,就無異是掣動身內氣機的剎車,使氣機停滯於內,或又因外緣的紛擾,使停滯於外,既住於內,又住於外,必知其阻礙澀滯,故亦有打拳、打坐、練氣功,致紅光滿面者。大家特別注意,要知道這種紅光滿面,並不是好現象,很可能是氣血上滯,容易患腦充血而致命,莫錯以此為是無疾而終,而外行地誤會稱譽之為「有道之士」。其實真正氣機通了,非紅光滿面,中國人是黃皮膚,應是黃光滿面才對,但非黃膽病之黃,這也要分別清楚。

 

 

風擺梅花

    前面說過,拳術有高樁、矮樁之別,其實先不必泥執高樁或矮樁,功夫到自然都會。目前有很多老年人以練拳作為促進健康的休閒活動,且貢獻大家太極拳之一項基本動作,亦就是內功的「搖」。什麼是搖?即人站直,兩足並緊,全身沒有任何一處著力,四肢百骸都放鬆隨之輕搖,身如老樹迎風,就是颱風之來也不著意,隨之而搖,身體逆動,這叫作「風擺梅花」,名字極富詩意。搖之久,可將身內氣機搖通,老年人練它,功效不減於太極拳,更可能比太極拳還要太極。

 

 

因人施法

    僅以練氣為例,同樣是以鼻孔呼吸,但仔細分析下來,其方法有三百九十幾種之多,印度的瑜伽練氣有多種方法,究竟是用鼻或用口、吸時是否縮小腹等等,當因人而異。所有方法可以說都對,只是學的人各有稟賦,而應該重擇慎用,像年青健全的人與體衰病弱的人,其鍛鍊的方法固應不同,如果用錯了,反而會縮短壽命。這是應當深切瞭解及遵守的,學佛或學道,都應一律視為禁戒,如道家有的講究守竅功夫,所謂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就宜依各人自己體質而行,不可盲練,假使高血壓者去守上丹田,或守兩眉間的一竅,那麼就將促其早日「歸天」,又婦女如果守下丹田,久之則易釀成血崩等病害。故所有法門皆應因人施設,不可一概而論,這是基本原則!!!

 

 

氣機行道

    其次,我們人類的軀體,大約可以在概念上分為上下兩截的結構,橫膈膜位於中間,以作上下的分隔,道家畫神仙,往往身背葫蘆、即像征有上下兩部。譬喻人身的氣機分為上下兩截,道家稱陰陽。印度瑜伽又有上行天、下行天、中行天、左行天、右行天等五種行天。以中國陰陽學說看來,則相當為五行,又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中央滕蛇勾陳,種種玄論,無非引證人體氣機之流行有五個道路。

 

 

死理學

    說了半天,或有人問:「氣機究為何物?人身上究竟有無氣機?」有些精通西方現代醫學的醫生朋友曾來研究,現代西方醫學不信佛道丹田之說,他們據依西方解剖學上的知識,並未在人體解剖上見到丹田這一物質器官,因而否認有丹田的存在。西方科學實證方法自有其求真求實的獨到之處,但科學隨時在進步,也隨時在推翻以前的結論,我們亦不可隨便認定他們實驗的結論都是對的。現在的中國人,有一種時髦病,就是「科學迷信」或可稱作「迷信科學」,這種迷信有時比任何事物都難破除。我們應該知道,西方科學的解剖、是以死人為施行手術的對象,而「丹田」這個東西,要在人生命活著時,才會有氣機作用,人一旦死亡以後,即失去此作用。所以他們所謂之生理學,客觀看來,實在只能稱「死」理學而已,但許多人,心甘情願,寧可相信科學唯物的、暫時的推論而不相信有功能可見的丹田,豈不是迷信科學。

 

 

活解求穴

    況且中國在古代已有解剖,而且是解剖活人。有史蹟可考的漢王莽,就曾集全國太醫、尚方以及巧屠共同活解死囚,在當時已能探知人身三百多穴道。人體三百六十餘穴中,僅有一、二十個穴道尚未能確定,那也是因為當時這些醫師,對於這種慘狀,目不忍睹而未竟功、後來到元初,宰相耶律楚材是個博通道家、佛家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種學問的人,他曾經在戰場上將垂死的人,作氣脈的研究,而將三百六十四穴全部確定,乃依據所得的結果鑄成穴道銅人二座,將穴道表現在銅人身上,詳細備至。該二銅人經歷代傳至民國時,僅餘一個,我曾在自流井看到過,東瀛日本曾有相當研究,近年台灣也已有仿製。

 

 

氣機天然

    人身氣機,乃自然之流通,一如地下水亦有必然之水路,每一水路各自形成一軌道。試將一杯水,傾倒在桌面,即可見到這水向四下散流,而水的流向自會循一定的路線,人身內的氣路亦是一樣的,各有軌道,各有自己的路線,我們不必用自己意念去另闢道路。中國醫經中曾講到過十四經,習靜坐而坐久後有所成的人自能體會得到,果真已通經脈之人,不必使用意念去駕御,他的氣機會自然流行,於十四經絡自行流注。

有時在不知不覺間,氣機自己起了動靜功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在氣機的動象中,發現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拳動的原理,亦即自身中十四經脈氣機動的原理,且循其軌道運行。故太極拳亦可視為「練氣」之功,久之可以練至「胎息」的境界,而普通人身體上下為兩截,相隔不通,呼吸僅及胸腔,久練之,漸漸可達丹田。

 

 

生命力之衰

    中國道家、印度瑜伽,或密宗的理論,都會談到人類關於「死」的問題,無論男女,每一人的死亡,都是自腳部開始,道家深明此理,故訓練「息息歸踵」,所謂「真人之息以踵」,一般解釋「踵」為足心的「湧泉穴」。試觀嬰兒躺在床上自玩,經常是活動他的雙腳,而雙手反而很少活動,後來漸漸長大,仍然愛跑、愛跳,雙腳好動,中年後一變,卻愛坐喜靜,反而討厭年少好動的人,殊不知他半身活力已消減,下身等於半死狀態了,所以倦於活動。

再看老年人,坐時更喜將兩腿蹺起高放在桌上,才覺舒服,這表明下部生命力已大衰,兩腳易冷,老態呈現出來了,若老年人能腳底發燙,腳下有力,則是長壽的徵兆。又看胎兒的呼吸用臍,丹田在動,嬰兒呼吸雖用口鼻,而丹田仍還自然在動。到了中年老年,丹田的動無力而靜止,改變位置,上縮至腹、至胸,再至喉至鼻,最後一口氣不續,鳴乎哀哉---就此報銷。可見生命力之衰亡,是由下而漸往上,逐步衰竭。我們做氣機功夫或練太極拳功夫,要「氣沉丹田」,使氣機暢運無滯為要,這是健康之道。然而應該用何法下手,則須看各人的資質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四、太極拳法要簡介

 

 

姿勢務准

    現在再轉入本題—「太極拳與道功」。但須再聲明我不是國術家,對拳腳一項,已根本擱棄,日常亦惟靜養打坐而已。現在僅就往昔所得的體驗,作一概述。練太極拳,姿勢很重要,若姿勢不准,則效果不顯著,對強身如此,對防身亦然。但倘使外家拳姿勢練得好,學少林拳亦一定準,若從二十歲左右開始練拳,則對「高樁」「矮樁」不必太專,越專越吃力,受不了如許苦楚。回憶當年練拳時,對於每一個姿勢,一擺即半小時至二小時,且用一面大鏡,照著矯正身形,身形正確後,再配合氣機來練。太極拳有楊家、陳家、吳家等等,達七八家之多,無論練那一家的拳法,姿勢務求正確,太極道理,渾身各部都在畫一個圓圈。譬如有一姿勢出手,自足跟沿膝蓋,達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關節都在活動,輕微地畫圈,勢正圈圓,配合人體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態,自必事半功倍。

一般楊家太極拳,流行最盛。因為當年在北京學習太極拳的人,多半是朝廷中的王公大臣,所謂士大夫階級,自然這些人都已屆中年人以上,一如今日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覺體衰之可怕,為了強身健骨,增進健康而鍛鍊身體,就學太極拳,如此輕摸慢轉活動筋骨而已。於是在練時,便隨興之所至,做得大致形似,即自以為可以了,後世不明白這種情形,對於姿勢的務求正確這一要項跟著都忽略掉了。

 

 

五 空

    其次,學太極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練時固然必須費神記憶,但練久後則熟能生巧,自可以練來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體內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

再要手空-----兩手心空松,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陽手,必要像挾有一個皮球在手中一樣,手指亦需在動,手必須要空。

    其次要腳空---兩腳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說,是為了方便在船上作戰,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馬上功夫。試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載於其上受搖動,必足跟與前掌之間拱起,足心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以上為五空的道理。

    複次,學太極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說的「精」「氣」「神」,所謂「煉精化,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極為重要。一般練太極拳不得要領的人,多沒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勢準確後,雙目應注視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無論為了強身或防衛退敵而練拳,不如此煉好精、氣、神,效果是不會顯著的。太極拳每一神態,都異常重要,姿勢準確,氣機配合,五空做到,精氣神自然揉合,這樣練去,必獲得它的益處。對於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導引,導引則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導引,亦並非如此解說的。

 

 

氣何所之

    或問呼吸進入後,是否應注入丹田,或灌至某處。這一點在前面已經用車輪加剎的譬喻說過,氣機剎住,反而不能到達。現在再作一個有趣的譬喻:試想人體皮囊,就像一個氣球,我們將空氣灌入氣囊後,要讓他停住在囊中的某一點不動,試問可以做得到嗎?行得通嗎?只要如以前所說的要點去練習,一切合度,那麼氣從鼻腔進入後,自然運行灌注全身,豈有停住丹田之理?且亦停留不住,所以不要妄立名辭,妄加解釋。當年老師教導時只說出氣可用口呼出,在呼出時嘴唇撮起,如吹簫的樣子比較好,進氣時閉口用鼻孔吸入,至於氣至何處,可以不問。因會自然全身灌注,人身每一部份,每一細胞需要氣,沒氣就死亡。所以氣無法停留丹田,而此所謂停在丹田間又有何好處呢?大家不妨再參參看!

    人到了中年以上,即不再練少林拳,而轉做達摩功,改修靜坐,這亦是必然的事。至於內功,宜採用道家或佛家的方法,姑且不談,反正都走此靜坐的大路,倘使到了四十歲以上,還踢踢蹦蹦,久了或者反而發生弊病。眾生是可悲的,當人類思想力最充沛的時候是在五十餘歲左右,這時也就是思想智慧達到最高峰的時節,(體力充沛則在四十多歲。)可是一如蘋果在樹,剛一成熟,即刻自然落地,走向下坡路了。所以佛家看眾生是可悲的,生命無常短暫。不分東方人或西方人,於內功、醫藥,用盡方法想把生命拉長,多活幾年,到頭來亦是枉然。永遠長生不死,實不可能。但能活時健康快樂,臨去時乾淨俐落,已是了了人生一大快事。你說是嗎?

    關於中西拳術比較的問題,依據統計,西方運動家,能活七十歲的,寥寥無幾、他們到了六十多歲大都非死不可,足見激烈運動之不宜。而中國拳術家多半能享壽八、九十歲。這其中,亦還有更細微的進一步分別;比如學少林拳而能享年百歲者就很少,除非他在中年後改學靜坐,而放棄拳術。另外有一種學太極拳者亦配合習靜坐、至於改練靜坐功夫後,對於拳功是否會全廢呢?

    答案是「非但絲毫不會因此荒廢,拳術反而因此更有進境」,所拋開的,只是技擊之術。而身內氣質之變化,使一身更加柔化,皮膚更加細嫩,病痛也逐漸消失,甚而身上多處像嬰兒一般,一切自然而然。太極拳之原理,曾見於楊家太極拳某著作中,引用老子話:「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近乎如此。所以練太極拳至後來的階段,應該走上內功的路才好。等到進入內功的境界,再體驗其姿勢,自然準確,可以隨心所欲不踰矩了。

 

 

處處太極

    偶然看到時下一般年青人練太極拳,對於、擠、按,任一動作,比如「棚」,看他們連「」的圓都未好,這是不對的。譬如這一姿勢是太極,第二姿勢進入時將手拉開,恰為一圓,既不扁亦不方,一路行去,要在在是圓,連綿不絕才是。

太極拳講究「移步」,所謂舉步輕如靈貓搏鼠,踏足重如泰山,陰陽虛實要分明,且步伐移時腳亦在動,而腳的姿勢亦是太極,若欲配合易經之理,處處一太極,移形換步,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極化了。

 

 

腰的運動

    太極拳主要的重點,還有腰的運動,即注重身體下半截的生命力,道家講任督兩脈是人體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脈為陽,自後腦腦下垂體區延伸,到下頸項部位,開始分支散為二支經脈於脊椎兩側,至腰下尾閭又合而為一,至會陰復再分支,行於兩足,下達足底,故練拳的人,久久練至兩腿足筋越練越柔,則自然長壽,一般人年紀越老,因體內石灰質增加,膠質減少,經絡萎縮,兩腿愈來愈捲縮,走路老態龍鍾,連頭頸都沒有彈性,倦態畢露。練拳的人,則鍛鍊筋骨,使之柔韌,隱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漸知痠痛,而漸復正常。練拳打坐能知覺腰酸背痛,亦是好現象的開始,以後即恢復自然,萎縮的筋脈亦拉長,每拉長一分,即有年輕一歲左右之妙用,當然這是假說的數字。總之,這時的練拳靜坐乃利用本身的潛在能量,使其發揮,而成為一種靜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動中求靜

    太極拳系求靜,非求動,更實際的說,是於動中求靜,現在再作進一步說明,凡人在靜時,心內思想反而繁亂,此是大家所曾體認過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為思想無所寄託,老年人最怕孤獨,感到人生沒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對於學儒、學佛、學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種享受,故能甘於寂寞,樂於清靜。這是對靜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養高深的人能達到此種境界。

    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淨寂寞中發動,老子說:「萬物芸芸,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這是一切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此靜的境界,得來不易。武術是人體在運動,不過雖是外動而內心反易得靜,以此求靜境,也同樣得到殊途同歸的妙用,利用這個動靜相應的道理而發明武術。凡人身體在勞動時,思緒反而不會紊亂,亦即有所寄託,若體不活動,無所事事,呆然不動,則反比死還難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閒居為不善。」足見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關聯互動影響的作用。

    太極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極拳是在動,由動中的體力勞動,進而漸漸達到內心清淨的境界。所以我經常以孟子的話來譬喻拳術的道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學拳的人,無論南宗北派,都在勞其筋骨,靜坐、練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業之人,則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歸。現在我們倘若能從勞其筋骨入門,自然也就可心志清淨,近乎道矣!

 

 

總之,太極拳是「動中求靜」,由靜而達到靜坐、內功所證到之境界,動靜互相配合,則於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這是必然而無可否認的。

 

 

 

 

 

 *****

 

 

南懷瑾先生的簡介

南懷瑾,壹玖壹捌年出生,樂清南宅殿後村人。幼承庭,少習諸子百傢。

浙江國術館國術練員專修班第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係肄業。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旋即潛心佛典,遁蹟峨嵋大坪寺,閱藏年。後講學於雲南大學、肆川大學等校。赴臺灣後,任文化大學、仁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數年前旅美,現尚寓香港,未定所居。在港、臺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並關心傢鄉建設,1990 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門南普陀寺修建堂,倡建金溫鐵路,作出鉅大贡献,眾所皆知。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大學微言、老子他說,及佛、道兩傢十多種著作,有經英、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捌種語文翻譯流通。曾講學歐、美、日各國,美國華盛頓大學尚設有南懷瑾學院。

其門生博士,自出鉅資,用其名義在國內創立光華獎學基金會,資助十多所著名大學,嘉惠研究師生等舉。要之:其人壹生行蹟奇特,常情莫測,有學大師、國學大師種種稱譽,今人猶不盡識其詳者。近年為重續中華斷層文化心願,致力提倡幼少兒童智力開發,推動讀經及中、英、算並重之工作。又因國內學者之促,為黃河斷流、南北調水事,倡立「參天水利資源工程研考會」,作科研工作之先聲,不辭勞瘁,不避嫌雲雲。

人物生平

1918 3 18 日出生於浙江省樂清柳市;

國立藝術院第期畢業;

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

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係肄業;

1945 年,前往肆川、西康、西藏參訪。期間在峨眉山中大坪閉關年。(為了修學)

離藏後赴昆明,講學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肆川大學。

1947 年返回故鄉柳市,不久,歸隱於杭州天竺之間。後又在江西山天池寺附近清修。

1949 年春前往臺灣,相繼受聘於中國文化大學、仁大學和國立政治大學講學。

1969 年創立"東西精華協會",後創立"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林書院"

1971 年創辦《人文世界》雜誌。

1976 年到1979 年閉關於鬧市年。

1985 年旅居美國,成立弗吉尼亞"東西學院"

1988 年到香港居住。

1993 年應妙湛長老之邀到門南普陀寺主持"柒日——生命科學與修實踐研究"

2000 年由南先生任理事長的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將"兒童中華文化導讀"活動嚮祖國大陸及華人世界全面推廣。

2006 年在江甦吳江的太湖之,創建太湖大學堂。

習武

太極拳協會會長"立法委員"韓振聲先生,曾經以「太極拳與道功」這個問題來問我,所以就我個人年輕時學拳的經驗提出來與他砌磋研究,我們壹致以為學太極拳到最後階段,應該走入修道的途徑較為圓滿。由於那次相談得很投契,後來又應他的邀請於"民國"伍十伍年(壹玖陆陆)十壹月十壹日,假立法院第會議室做了此次講演。當天報紙刊出的新聞,誤以我為國術傢相稱,實在不是事實,只是覺得國內的武術精神,與日俱衰,令人心,正如今日中國文化之亟亟待興壹樣,而返觀太極拳在歐美各國則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國外寄來的拳姿照片,卻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講演的機贡献個人壹得之見,以就教高明,並以述我中華文化中武藝精神內涵之壹般。

習武訪師童年

我自幼個性就好動,並嗜讀武小說,剛在十歲時即開始習練種種武藝。此前在至十餘歲時期則因體弱多病而日與藥物為伍,且目患近視、常私自貪閱武小說而躲在樓上書房按圖瞎練,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飛檐走壁,自亦練學跳梁倒掛,有壹天,不慎從梁上跌落到地,聲震壹室,傢父聽到鉅大聲響上樓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習武,當時他老人傢並沒有對我責怪,反而聘延武師到傢教我武藝,這時起我才正式開始習武。

啟蒙

當時在傢鄉浙江樂清壹帶盛行所謂的「硬拳」,與今日壹般練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隨師習練時,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而學此剛猛之拳是否適當?又不能分辨拳藝的優劣,每回習拳之後卻有頭腦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從小誌慕客義行,所以也就勉強自己而照練如

訪師

其後負笈肆方,人事接觸漸廣,以心喜武術道功,乃不計耗資,不論宗派,凡遇有壹技之長的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頂叩拜為師。因此到十歲前,所拜的師父,各門各派,積加起來亦多達捌十餘人。所學範圍包括南宗、北派,長拳、短打,乃至十捌般武器,至少亦習弄過十肆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撲擊等,真可謂:「樣樣統摸,般般皆弄。」

比賽

有壹次,中央國術館張清江先生,於杭州國術主辦全省性國術比賽,我亦參與其盛,以姿勢優異而穫冠軍。抗戰前,各縣市普設國術館,都有專人負責,武風維揚,盛極壹時。然我私自反省所習武藝實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過略其門徑而已,乃決心繼續尋師訪道,親近高明。

習武訪道劍仙

當時聽到杭州城隍山上有壹老道,傳說係滿清王室公子出傢者,這位老道須眉皓白,童颜鹤發,神釆奕奕,據傳已成劍仙;得此消息,心中萬分興奮,即行前往拜數次,都未得見面。(想起當時訪師求道之誠懇,見面即跪,而今日朋輩相訪,談玄說道等,甚或有人還以此過訪談道為對主人的—種施惠,算是看得起對方,今非昔比,想來頗多感慨)。聽說這位道長當時逢人來求皆推稱不會劍術,若慾習畫他則教人畫梅。幾番週摺後,我終於見到了他,即嚮他再懇求學劍,只學此項,不求其他。因為我意誠心堅,終於穫得進壹步約談。

他見面壹開頭就問:「曾習何劍?」我答:「學過青萍、奇門等等。」於是道長即命我當場試練所習。我練了壹陣以後,他批評說:「這真的只是兒戲,不可再練,徒費光陰,還是以讀書為好」,又接著說:「你所聽說壹些小說書上說的白光壹道,口吐飛劍,這類的話,在世界上並無其事。劍仙雖有,但並非如同小說上所描述的那樣;今天你暫且試練壹下,每天晚上把門窗緊閉,房間內不點燈,使內室漆黑,僅點香壹枝,嘗試用劍劈開香頭,手腕著力,而臂膀不動,等練到壹劍迅下,香成兩半時,才進入第壹階段。第步再把豆子嚮空中,用劍劈在空中成兩半,功夫能練到這裡,再來見我,再為你解說劍路。」

當時聽了以後,心想這實在太難了,雖然心知天下無難事,這樣練劍,也不是不可為,但因當時立誌學文兼學武,俾能經世濟時,而諸事分心,惟恐心不專壹則反而壹事無成。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罷。放棄作劍仙,然而對於學拳仍舊勤勞,每日凌晨時,必起床練拳,兩小時後,再沐浴更衣。當年杭州西湖壹帶,武師甚多,我亦朝夕浸潤其間,躍馬佩劍,臂縛鐵環,腿,也相

近於那時的「太保學生」了。壹笑!以後訪遇僧道甚多,皆各有專長,然所說與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總之,我在那段學拳時期,練習武功,可以說從來沒有間斷過壹天。

入川

抗戰前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後壹些朋友也隨政府轉來到了陪都肆川,相遇時都說,我有先見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學劍的心願。記得那時壹路訪道,到漢口時,曾遇到兩位異人,壹道壹俗,道者紅光滿面,俗者跛其壹足。手中均捻弄鐵彈,笑容然,我竟不覺尾隨其後,自黃樓前到後山,他兩人壹直走亦不稍回頭。翻山越,直到下坡時,才回頭問我:「奇怪!年輕人你跟我們到這裡幹什麼?」我本想把訪師求道的心意告訴他,忽然感覺到天下騙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騙,那就麻煩了,於是說是遊山。他們又問我將往何處去,我說打算到肆川,道人仔細看了我壹回,然後說:「好的!你應該入川,我們後會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們了。」他並留了以後見面的地址給我,就此分別。至今回憶起來,該人神態舉止都很奇異,令人回味無窮。後入川,遍訪青城、峨嵋仙佛觀寺,壹路亦未有些時中斷過。

遇異

肆川名勝鳴山,為東漢期間道教祖師張道陵隱居之地,山上住有壹位名號王青風的道士,是肆川境內傳說的劍仙,我曾經上山尋訪他,多次以後,終於見到面,他亦是壹位奇人異士。他說:並無飛劍這種事,但劍仙卻是有的。然而他的說法又與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說稍有不同。他說劍為壹種「氣功」,所謂以神御氣,以氣御劍,百步之外可以御敵。又說劍有伍類,大別之為有形、無形。他知道我慕「金光壹道」的劍術時,告訴我需備壹寸分長金質小劍,再以道傢方法習練。壹如道傢練丹之法,可將黃金化成液體,並可服,若中了毒,道傢並有解此毒的藥。當時私自想到,現在到了科學昌明,炮及炸彈等威力無比的利器皆已發明了的時代,還去苦練這種劍術幹什麼?如果是為了強身,則個人已經知道的許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費時間在這方面。就因這樣想法,意誌始終未能專精堅持而放棄了。

後來請王青風老師表演,那時我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請求。壹次他站在山頭上,用手壹指,數丈外對峰上的壹棵老松即應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驚訝地問他何以無光。他說:「我早已經告訴過你並無此事,慾練至有光,另有壹番道理。」

這時他的大弟子亦在旁邊,這個人也是道士裝束,我亦請他表演,但見他用鼻孔吼氣,便看到他站立之處,週遭山土轉即成飛揚。此次表演都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由此而相信中國武術,的確可練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壹。

位所遇到的異人,在肆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學」聞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學問、見識廣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見,其所著作的「厚黑學」,如其所說:「撥開黑的,讓人見到真正的。」旨在諷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時候,就說在附近傢崙鄉下,有壹位捌十多歲的老先生,是得到武當內傢武功的真傳,輕功已經到了「踏雪無痕」的境界,如果隨他學習,只須年的時間便可有成就。因為這位老人的師父籍貫浙江,所以亦慾授壹逝籍弟子以報師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願為引介。

於是我們坐「滑杆」下鄉去拜訪,相談之下,連稱「有」。老人見我對於飛檐走壁之事,心存懷疑,不大相信,他洒然壹笑之後,即疾行壹裡多路,又快步走回來,這時剛好新雨初晴,地上泥,老人腳上穿的壹雙白底新靴,壹趟回來後,鞋底壹點也沒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時,未見拿架作勢,洒然來去自如。他又問慾見走壁的身手否?隨即見他張臂貼壁,亦未有任何架勢,人已離地拔高,笑說:「你現在相信吧!亦願學否?」並稱說學這些功夫只有柒十贰诀,歸納成柒十字,壹字壹,壹字壹姿勢,循序漸進,無需廣場,僅樓之上,即敷應用,若願住年,即可示教。我當時考慮再,複因恐怕自己誌趣不專,弄得百事無成,故只得婉辭。後壹路代可傳的人,卻沒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掛念遺憾。

棄武學

後來到了成都,遇到壹位河南籍拳師,教我「十大法」,即是太極拳衍變的十架式,不剛不柔,然而每壹個動作,招招可以致人死命。頓時感覺到倘使學這套拳的人沒有道德修養,動輒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從此棄拳不學,專誌學,在峨嵋閉關年,壹直與拳絕

太極拳種式頗多,陳傢的雙邊以及楊傢太極,都曾習練,到現在還能勉強記憶的是楊傢拳之姿式,若演練全套,則因荒已久,頗有勉強之感。我對拳術,壹擱就是十年,既不練習又不與人較量,可說壹生從來未曾施用過,且越到後來越怕動手,愈厭習武。春秋法傢韓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亂法,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輕,武人從來不服輸。好勇鬥狠,粗暴勇,有時令人難忍,因此以後與習武朋友也就漸漸地疏遠了。武功的根源,首當追溯到我國伍千年前深遠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為武,即已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亂,以求「和平」。

後世學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學文亦是如此,這也是使我棄武學之主要動機。以上是我學武的經過,同時亦足證明我並非所謂的國術傢。

品茶

蔡俊,壹個為南懷瑾先生制茶的青年。用蔡俊的話講,(南懷瑾)眼睛壹

就喝茶[1]

南老師只喝岩茶,他覺得岩茶不像鐵觀音那麼浮,內斂但是有香氣。他喝的岩茶出在坑兩,第壹坑是牛欄坑,第個是慧苑坑,第個坑是大坑口,也稱玖龍坑。條坑是嚮的,兩是橫嚮的,兩壹條是流香,還有壹條為悟源。最好的岩茶就出在這裡。

最好的正山小種出產地為麻粟,產量很少,每年蔡俊都要到麻粟收購壹些原料,然後再回來制作。對茶的認知度每個人都不同,所以蔡俊也不會譁眾取寵。做茶要物盡其用,物質本質的美好不能因小而失大。他的理念如此,應用也用心良苦,把做好的茶供養給南老師。

南老師非常受用蔡俊的茶,傢鄉的味道或者是童年的味道,引起老人傢無盡的回憶。從早到晚,南老師都喝茶。他的作息時間與我們常人不壹樣,我們的晚餐像他的午餐,他壹天只吃壹頓飯。

南老師最喜歡的茶就是岩茶,不講究品種,只要是好的,追求壹個結果。所以,每年專門有壹兩款給老師的茶,命名為老茶鬼。選擇武夷山坑兩中的茶樹,旁要有水流過,並且要藏風聚氣。

人物評價

南懷瑾的著述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壹個重要引導,南懷瑾的言談生動有趣、博大精深,可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代言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複興與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沒。人們尊稱他為"教授""大居士""宗教傢""哲學傢""宗大師""國學大師",壹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在中國大陸有多數的民眾由西方哲學轉入東方文化,代表作品如《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其中刊正了許多以往對傳統文化的誤解。

在臺灣則多由佛道入門(大多數為佛教眾),佛教學方面如《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南懷瑾可說是密教準提法在臺灣香港的重要推動力。

道傢方面,南懷瑾的書籍在命理及中醫學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階,如《老子他說》《莊子諵譁》《道傢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等。

延伸閱讀

南懷瑾非常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因此反對伍肆運動,認為其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南懷瑾先生認為中國能歷數朝甚至外來統治仍不亡,乃是中國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幾年來大力推動兒童讀經運動,希望能將讀中國古書的基礎往下扎根,以挽回目前中國人幾乎對中國自身文化毫無認識的大斷層。惟其兒童讀經運動,

以推動"中、英、算"者並進,非獨厚中國國學也。而所注重之讀經部分,又以肆書伍經為主,尤以肆書為重,冀能為中國孕育出經世濟民之材,而非詩詞歌之材也。

\

杏壇春意暖教化滿人間——記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時至今日,在海兩岸,在日本、韓國,在東南亞,在北美、歐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國傢和地區,南懷瑾先生依然是壹位頗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且名播遐,聲譽日隆……

早在伍十餘年前,作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先生即在臺灣傾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從學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間大眾,先生不辭辛勞,奔波教化十餘載,內容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傢,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著述凡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壹個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後,先生又奔走於美國、香港、歐洲等地,雖偶於經領域度化,然其根本心願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數十年來,南先生雖旅居海外,然心懷故土鄉梓,深切關懷著祖國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導海外眾多弟子赴大陸投資,引進先進科技,支持國傢經濟建設,並率先在大陸投資1286 萬美元修建金溫鐵路,籌集鉅額善款在大陸南北十餘所高校設立"光華教育獎學金",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愛心……凡此種種,令人深為感佩。南懷瑾先生到底是怎樣壹位傳奇人物呢?

長憶峨嵋路繩床月滿天

1918 年,壹代奇才南懷瑾先生生於浙江樂清柳市區壹個世代書香之傢,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到十柒歲時,先生除精研儒傢肆書伍經外,涉已遍及諸子百傢,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歷史、琴棋書畫、詩詞曲、醫藥卜算、天文歷法諸學,每得其精髓而以為樂焉。這位孜孜以求的好學青年,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秘,不畏艱險,跋山涉水訪求多位岩穴高隱之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的法門和秘學。

抗戰軍興,年輕的南先生毅然辭親遠遊,入川任教於中央軍校,報效國傢。在川時又入華西金陵大學研究院,專研社會福利以便服務社會大眾。當時報載:

"有壹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壯誌凌雲,豪情萬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躍馬西南邊陲,部勒戎卒,殖,組地方,以固國防。迄任務達成,遂悄然單騎返蜀,執教於中央軍校。只以資超脫,不為物,每逢假日閒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盡高僧奇士。複又辭去教職,棄隱青城靈岩寺,再遁蹟峨眉山中峰絕頂之大坪寺,學仙修道雲雲。"

離成都不遠的灌縣青城山,有壹傢著名的靈岩寺,南先生至交傳西法師在此住持。當時不少知名學者如友蘭、錢穆等均住在寺內閉關靜修,大居士亭老人袁仙先生也在寺裡閉關。袁老先生乃名重壹時的川北宗大德,他散盡億萬傢財,行腳遍天下,求法忘,大徹大悟,潛心內典,栖誌心宗,亦睹明星以

悟道,見拈花而破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沉淪,眾生之沛,乃以如來傢業、孔老薪傳,立己立人而及國傢天下,與虛雲大法師並世弘法,法鏡高懸,宗風燿,壹時影從之名流學者不惜千裡跋涉而就教於先生。

南先生於休假閒暇亦時常往來於青城山,在寺裡小住,有結識了袁仙老先生,晤談之下,遂為忘年之交。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捨,南先生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捨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多有會心之處,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而師生情,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時正值十伍歲華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參訪虛雲大法師,親聆教,隨老師到潼南玉溪口過冬,更得老師親炙,心得更非同壹般。其後,南先生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離開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伍大名山之壹,為普道場。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僧松月法師開山,地處懸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兩條崎的山路可通,山上無水,所用僅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蹟罕至,確為閉關靜修的好去處。由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經,又有友印華法師的提議及普欽大法師的首肯,南先生便選定此處閉關了。

年閉關閱藏,南先生穿上僧衣,於青燈古佛旁戒素食,日夜苦讀經、律、論藏十部伍、千卷佛傢經典,以經為法,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致終生受益無窮。其間,袁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並在大坪寺為僧眾舉行了壹次柒,又欣然題筆為大坪寺作了壹幅永的對聯——"此地即普道場,來天末雁,看外雲,數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壹;何處見秀頭和尚,饮赵州茶,讀慈明榜,歷畫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輪。"

對於這壹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記憶,"長憶峨嵋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對提議他到此處閉關的印華法師,南先生心中更是時時感念。印華法師為當時川西尼眾楚,南先生閉關期間,她是虔誠發心供養的外護之壹。南先生在壹首憶印華法師的詩中寫道;"印心促膝記當年,定起繩床月滿天。幾點腊梅花慾蕊,經窗相對兩無言。"對當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細的描述,亦對同道至交表露了深的友情。

後來,南先生從峨眉山又來到樂山竹根伍通多寶寺閉關靜修,由於聞訊而來訪者日見其多,遂移至弟子張懷恕傢書樓之上安居,修打坐外,便埋頭於書之中,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肆庫備要》等經史典籍,所穫甚豐。

1945 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風了和尚陪同下,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風了和尚為其護法並安排行程,滿空法師擔任藏語翻譯,肆川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謝子厚大居士則供養他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許是由於南先生擁有當時西康行公署少將參議的頭,因此他能在康藏壹帶得到順利的安排,並有得以參透密宗各派秘的方便。在此期間,南先生參訪了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師印證,承認南先生為合格的密宗上師。後來,噶活佛還在成都古大慈寺,特地為南先生傳授了顯秘大小戒律,並親手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付南先生。

在川玖年,南先生雖歷盡艱險曲摺,然終於修得大成,豈非前世因?南先生有詞雲:"雲水萍豈偶然,玖年足蹟遍西川。管他到秋邊白,落得人間月似空轉,事難全,又入浮慾界天。樽前酒醒荒唐夢,君嚮潼南我嚮滇。

"是即將離川的惘,還是哀民生之多艱,抑或是若明若暗的語,或許是者兼而有之吧!

人生知何似景德傳燈時

南先生取道重,離川赴滇,講學於春城雲南大學,其間又短期回到蓉城,講學於肆川大學。1947 年,先生返回浙江樂清故裡,旋即歸隱杭州天竺,細細披閱了浙江省立圖書館所藏文渊阁《肆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繼而避亂世於江西山天池寺結茅棚清修。1949 年春,先生經波歷險,始來臺灣。

南先生初臺灣,受朋友恿,壹時興起,與友人合作經商,然適逢時變,加之友人經營失誤,竟至本利無歸,陷於困頓。然先生未加責怪,反於友人多方撫慰,並備酒肴款待,聞者無不感佩。斯時,先生栖身基隆海壹陋巷中,口擠在壹小屋內,瓦可漏月,門不閉風,子女尚在髫或襁褓,生活甚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當時之境況:"運厄陽玖,伏海疆,矮屋風檐,生釜甑。"然先生素來超然物外,坦盪洒脫,故窮而不愁,潦而不倒,依舊滿面春風,並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臺的第壹部鉅著《海蠡測》,就宗要旨、公案、機、證悟、神通及與丹道、密宗、淨土諸法之關係,玄剔要,精微述,為求證無上菩提大道者,架設壹條登堂入室之梯。

不久,先生遷居臺北龍泉街,寓於壹處菜市場中,環境喧鬧,污堆積,雖身居伍陋室,仍每每右手執筆疾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還要不停地蹬著搖,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鬧,又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兩部傳世之作。"自從壹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粕書。"前者探尋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門、悟證真空妙有的壹部奇書,更是抱本修行、閉關悟道、直至證果均須臾不可離身的修持指南。後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壹百零捌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堪稱佛門唯識學寶典。"楞伽印心"宗伍祖宏忍,即以此驗證學人是否開悟。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煮字療饑",但先生自奉甚,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先生雖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饑己饑",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傢門口,令人有米為炊,免於饑,如此嘉言善行,亦不勝枚舉雲。

幾年後,先生相繼受聘於文化大學、仁大學執掌教席,且應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舌耕筆耕收入漸豐。其間,先生焚膏繼晷,筆耕不,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面對當時學術界對學與道傢的諸多誤解和歧見,先生揮如椽鉅筆,寫出《宗與道傢》壹書,正本清源,全面宗宗旨與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宗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深遠影響。該書亦以翔實史料論正統道傢及隱士、方士、內丹、外丹各派源流變遷及其修要旨,使學術界耳目為

之壹新。該書壹經問世,各界讀者若久旱之望雲霓,迅即暢銷內外,南師之名遂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1969 年,南先生以"熟讀經書徒論議,實行道義太伶仃",不忍中華傳統文化日趨式微,發願"慾為天心夢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意慾為臺港工商社會注入中華文化之清泉,並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務於社會與大眾。

東西精華協會坐落於臺北市青田街,雖為壹室壹的小公寓,卻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中懸掛著南先生親筆題寫的兩幅對聯"上下伍千年,橫十萬裡;經纶叁大教,出入百傢言。""海納百川,龍奮風雷開宇宙;天容萬象,飛窅冥啟東西。"其氣勢自是非凡。難怪莘莘學子、各界達深深為之感奮,捐資出力,共襄勝舉。

協會會務繁忙,先生講學範圍又極廣,除深入淺出講述儒、釋、道傢之學外,尚有中國文化大係、歷代謀略學、中華醫藥、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中國企業管理,以及詩詞、書畫、星相、堪輿、卜易之學……前往聽講者極為踊躍,名流學子,販夫走卒,靡不俱備,講堂內外,均人滿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裝革履,風趣幽默,侃侃而談,聽眾每有所得,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

東西精華協會會務發展,影響日大,遷其址於臺北信義路段之複青大。其間,南先生不勞苦又創辦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寫文稿肆、伍篇,皆為通宵達旦之作。雜誌壹期期面世,其中連載的長文《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引起眾多讀者的熱列反響。先生此文融合儒、釋、道傢靜坐原理,參以中西醫學學術成果,對數千年來各傢修道者的修持經驗,予以深入淺出的介紹和解答,揭示了幾千年來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和先生對歷代門祖師公案予以新解的《話》相繼刊印了單行本,以解學人之渴。

接著,先生創立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為"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創立了"

大乘學捨",後更名為"十方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誌。雖日見繁忙,然先生矢誌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夜以繼日,揮毫寫下係列傳世之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易經係傳別講》、《歷史的經驗》、《新舊的壹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林制度與中國社會》、《道傢密宗與東方神秘學》、《觀音菩與觀音法門》、《習錄影》、《觀正脈研究》、《壹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原本大學微言》……其中相當壹部分為學生整理的先生講學記錄。與此同時,南先生整理出版了與袁仙老師合著之《維摩精捨書》、《定慧初修》,出版《金粟紀年詩初集》和《金粟詩詞楹聯詩話合編》……真是著作等身,蔚為奇觀。南先生將畢生心血結晶盡數贡献給了社會大眾,如先生者,今世能有幾人?

杏壇春意暖教化滿人間

1986 11 14 日,臺北《中央日報》有壹則新聞稱,澎湖馬公市有壹對男

女青年,男的叫張建勝,女的叫陳淑子,他們以騎馬迎親,按古礼仪式舉行婚。當雙方互信物時,新郎以《論語別裁》予新娘,新娘則以《孟子旁通》回。兩書均為南先生著述,先生於臺灣青年之影響,由此可見壹斑。難怪臺北壹傢刊物將南先生赫然列入在臺灣最且影響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

南先生的講演錄《論語別裁》,長達67 萬言,係先生以博學識,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對《論語》原文作了翔實、準確、生動的講述,並以經解經,發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對原文串講撮編為壹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實為解讀古聖的上乘佳作。盡管先生自"個人壹得之見,不入學術預流",然自《人文世界》雜誌和《青年戰士報》慈湖版連載及臺北中央廣播電臺連播後,引起極大轟動。1976 5 月,該書由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面世,迄今已印行數十版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爭相翻印,"洛陽紙貴",信不謬也。

南先生以其等身著作,空中授受,教化人間,受益者啟迪心智、增廣學識、修養身心、博大襟懷,從東到西又何止千萬?而那些追隨南師左右,耳提面命,親聆教者,更是殊勝有加,何其倖運!

東西精華協會與十方林書院在南懷瑾先生主持下,會員學員無分老幼尊卑,無分在傢出傢,皆為同窗道友,如兄弟,似手足,然壹個和睦興隆的大傢庭,而南先生便是大傢共同尊崇的傢長。在眾多的學生心目中,身材不高,率常總是身穿壹襲青衫、腳踏壹雙布鞋的南老師,既是骨格清奇、神採逸、眉宇間隱現著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又是才高捌鬥、學富伍車、博大精深的學界泰鬥,還是淡泊名利、不求聞達、永遠寧靜超脫且情意醇厚的仁慈長者,但更是永遠微笑、呵護備至、較親生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嚴師慈母。

宅心仁厚的南先生,素來輕財好義,慈悲為懷,每每捨已為人。協會會員的會費始終是新臺幣20 元,雖然會員們壹再提議增加,但總被先生否決。協會經費盡管十分拮據,但每年仍要捐出不少資助清寒學子的獎學金、救濟金,鼎力贊助社會慈善和公益事業,有時還要供養壹些出傢人的零用金,所須經費便全靠先生歷年在各大學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講學、著述的收入來維持。至於先生以密宗上師身份為弟子們灌頂所收受的供養紅包,從不打開看,遇有來訪的小朋友,隨手打開抽便拿出來送人。先生之博愛襟懷,素以天下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兒女為自己兒女,然對親生子女庭甚嚴,其子女可孟、聖茵、壹、國熙均天真活慧過人,大學畢業後,即練他們自立。如今,他們在海外自我奮鬥,均已卓然有成。

"友天下士,讀世間書"的南先生頗具古義之風,"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凡來訪客,無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貨的夥計、來收的先生,南師也要讓他們吃完飯再走。凡好酒好菜統統用來招待客人,常常席開肆、伍桌,先生自己則幾十年如壹日,午、晚兩餐各吃壹小碗紅薯稀飯,各色菜肴僅淺嘗而已,酒幾乎是點滴不沾。而南師每日的工作卻異常繁忙,講學、會客、教拳、佛、經、參、打坐、處理會務及往來信函,夜晚還要巡視全樓,待夜深人靜時,方能坐擁書城,閱讀寫作,常常是"未眠人在書裡,寂寞

燈曉色臨",匆匆中又開始了新的壹天。

先生嗜書成癖,藏書之富、讀書之多,世人難以企及。所藏之書,上自先秦,下至民國,經史子集、詩詞曲、佛道經典、名人傳記、世界經濟、外國史地、哲學論著、各國政論、中西醫藥、當代科技,甚至中外美術、音樂、武小說……堪稱收藏宏富的圖書館。先生讀書既多且快,壹目十行,過目成,隨口引證,令人為觀止,誠天之資,非常人所能及也。

集中華傳統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滿天下,引起各國人士目。美、英、法、德、日、韓、加拿大、比利時、菲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壹些名牌大學的專傢、學者和男女學生,仰慕中國文化,崇敬南師的人品學問,紛紛登門拜訪、學習。南先生總是以誠、以相待,傾心傳授,不講求代價,更不要求回報,因而不少從南師學習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國文化薰陶,逐漸進入東方文化的人生境界,與南師有若傢人父子。壹位德國來的學生學成歸國時,更嚮南師行中國的跪拜大辭行,起來時仍淚眼婆娑,依依不捨。加拿大學子文儒從師先生門下,不到壹年,竟比不少中國人還中國化,他恭有,敬業樂群,好學不倦,文質彬彬,堪稱西方儒者,受中國孝道影響,求學期間他還設法將寡母接到臺灣觀光。學成歸國後,文儒出任加國文化部專員,公餘之暇,將《論語別裁》譯為法文,以廣教化。委內瑞拉學者達易理擅長意書畫,對易學興趣尤深,他專程來臺從師研習易經,經先生親炙及嚴格考試後,穫先生親自簽署之適任海外易學教授證書壹紙。達易理欣然返國,執教於委內瑞拉國立大學,專任中國週易課程。

出身紐約時報名記者的美國宗鉅子卡普勒,法號大心淨圓,其弟子遍及伍大洲,為尋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來參訪宗大德南懷瑾教授。兩夕徹夜長談,卡氏心誠服,受益良多,臨行緊緊擁抱南師,激動地壹再說"我不能不再來"。回國後,卡普勒極口稱贊南師是壹位現代難得的開悟者,壹位了不起的當代宗大師,並常介紹他在歐美等地的門弟子,不斷到南師處訪談求教。

以壹部《中國科技文明史》而聞名於世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對道傢學術極為推崇,在寫這部鉅著時,曾專程赴臺訪求有關道傢學術方面的學識和資料。陳立夫先生陪同他來南懷瑾教授處訪談,相見之下,晤談甚歡,談了個多小時仍興致盎然,倖自己如入寶山,迭穫寶藏,終不虛此萬裡迢迢之行。

1985 年盛夏時節,南先生應邀乘上赴美班機,抵達華盛頓,成立了"東西學院",致力於東西方文化溝通,弘揚中華固有之學術凡載。旅美期間,幾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來訪,其中有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藉華人、旅美胞……多數為學者、教授,也有將軍、議員、政要及工商子,他們不但來請教中國文化和佛學方面的知識,話題亦時常涉及經濟、哲學、宗教及國際關係等等,來時虔誠、尊敬,走時喜、滿足,傾心於先生的學識、修養和無窮的魅力。

來看南先生的還有壹些小職員,小餐館的老闆、做臨時工的黑人等等,南師

與他們歡坐壹堂,妙語迭出,笑聲不斷,他們說:"聽老師講話真開心,我們在聽笑話中便懂得了許多道理。"

春風化雨,百草沾恩,南師教化凡伍十餘載,其著作惠及當世,亦將澤被後人,有倖法乳之惠者,又豈可以數量計?

龍天齊問訊回首照中原

旅美載,南先生未嘗壹日不思念中華故土,歲在丙寅,中秋月圓,先生夜不能寐,口佔壹絕以慰思鄉之情;"江山今古壹輪渾,海外中秋月在門。百萬龍天齊問訊,何時回首照中原?"

其實又何止是旅美期間,先生旅臺年,因"書劍零,不見慈",常常是"幾回好夢到傢鄉",每逢生日從不言寿,而遵佛陀教,將生日稱為"母難日",每屆此日,均有詩感懷,如"丁巳母難日並聞旱象"詩雲:"思親飛夢到傢山,手自焚香淚自潸。化作慈雲功德水,春雷普覆護重關。"思親戀鄉之情發於伍內,感人肺腑。就先生而言,對父母的思念和對故土的依戀是統壹和而不可離分的,久而彌深,老而彌

在美期間,南先生在臺門生絡於途,而留美的大陸學子亦紛紛拜於門下,先生關懷愛護青年,使其無不如沐春風。浙江溫州市領導人知悉先生在美情況,遂專程拜訪這位鄉前輩,並歡迎先生返鄉贡献心力。先生對大陸近年來改革開放政策早有認同,對鄧小平先生重視農業之舉尤感欣慰,並認為改革開放須避免

"嚮錢看"等弊病,而應實實在在投入資金,引進先進科技,確實達到淑世濟民之目的。

1988 年,南先生移居香港,中共溫州市委書記董朝才等來訪,亟盼先生倡導、推動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提及的金溫鐵路,以利浙西壹千肆百萬百姓。金溫鐵路自1915 年浙江省長公署嚮北洋政府提出建議起,到1984 年浙江省嚮全國人大提案修建該路,並穫鄧小平先生批示,柒十年間幾次"胎死腹中",卻因山高水急,投資過鉅而擱淺。先生以生為念,為造福桑梓,振興中華,不避艱險,竟發大願心,慨然應允,挺身作了金溫鐵路的催生者,旋與弟子成立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並撰《對金溫鐵路的淺見》壹文交浙江省及溫州市負責人參閱。不久,經大陸多層機構審批,中外合資之金溫鐵道開發公司正式注冊登記,聯盈公司1286 萬美元亦分期提前注入。

1992 12 18 日,金溫鐵路舉行開工典,十萬民眾自動湧來參加,人人額手稱,大陸、港臺傳媒亦紛紛報道。鐵路施工建設中,雖困難重重,然先生矢誌不移,迭良策,鼎力支撐。1997 8 8 日上午7 時零5 分,金溫鐵路全線通,1400 萬浙西南人民企盼了近壹個世紀的夢想,終於成真。在萬民歡騰的喜中,國務院發來電以示熱烈祝

此刻,無限欣喜的南先生立即決定功成身退,還路於民,將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全部股份轉讓給地方,並詩壹首,詩曰:"鐵路已成,心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車行?"此刻,南先生想得更多的是北宋大儒張橫渠先生所

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要在物慾橫流、浮躁不安的現代工商社會重振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為世道人心設壹條和有序、健康發展的坦途。

幾乎與催生金溫鐵路同時,南先生的著作在大陸不而走,熱潮迭起。繼北京團結出版社率先於1989 年推出南先生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之後,1990

年,在出版界享有盛譽的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不甘人後,隆重推出先生的部權威著作《論語別裁》、《與道概論》與《歷史的經驗》。後者亦為先生講演錄,該書蕤《長短經》、劉嚮《戰國策》、桓範《世要經》精華,參以歷史興亡成敗之實例,精辟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並對《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逐句串講,以壹百伍十則歷史故事,供讀者經史合參,從中悟得創業、待人、處世之真。此數部著作出版後,迅即引起轟動,幾經印刷,仍供不應求。

1991 年冬,上海佛學書局恢複伊始,便推出國內信眾早就嚮望的南先生伍部佛學專著《如何修證佛法》、《觀音菩與觀音法門》、《壹個學佛者的信念》、《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書局負責人週傢俊先生在序言中介紹出版起時敬稱:"南教授對佛學書局素有好感,有深。聞悉今夏上海佛學書局恢複,生大歡喜心,即委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嚮上海佛學書局聯係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養有,以示對書局的庆贺和支持。上海佛學書局為滿足廣大信眾的需求,為著弘揚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舉。正是因殊勝,功德圓滿,錄數言,聊以為序,共沾法益。"

南先生《如何修證佛法》等重要的佛學著述在大陸印行後,深受僧俗大眾及佛學界人士歡迎,多次加印而仍難購求,往往壹書在手尚未讀完,而親朋好友已有十數人等待於後。有於此,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於1993 年再授權有影響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以簡體字印行《如何修證佛法》,出版後不到壹年,又發行萬餘冊。

《如何修證佛法》原名《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為避免與其他經論混淆,才改為現在較為淺顯的書名。本書係南先生於1978 年春在臺北閉關靜修期間,抽暇為海內外弟子們所作的係列講座,共十捌講,對實際學佛修證的步驟,有精辟講解和具體指引,是絕對的過來人語。尤為難得的是,本書對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覺的錯誤,都壹壹點破,並將楞嚴經所講伍十種陰魔境界所藏的修行解脫的大秘密和盤託出,對學佛者確是彌足珍貴。

該書於1989 年在臺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餘版之多。1990 年,該書即引起美國學術界關注,美國翻譯界有名的兩兄弟之壹傑西.克裡瑞立即著手將其譯成英文在美出版。傑西.克裡瑞的弟弟汤玛.克裡瑞則翻譯了南先生的《與道概論》,並已付梓。汤玛斯在給南師門生、《如何修證佛法》英譯本序言的作者包卓立的信中,談及他們兄弟從1980 年便開始閱讀南懷瑾教授的著作,認為南氏學術博大精深,融通各傢,既有理論,又有實證,為當代所罕見。

在大陸"南懷瑾熱"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傢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則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與《老子他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和複旦大學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係列著述,將大陸"南懷瑾熱"

推嚮了新的高潮……

慈雲楊枝露化雨作春風

南先生移居香港後,居處頓成熱點,在臺、美時的門生故舊往來如梭,大陸政商界重量級人物亦不時來訪,世界各地的參修道者更是函電交,時時請教。先生壹如往昔,不辭辛勞,熱誠相待,有函必複,其情其景,甚為感人。雖然在臺時,經國先生曾嚮先生有所請益,臺北政要如王升、馬紀壯、肖政之、崔之道、劉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於先生門下,然先生絕口不談政治,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已任,學而不厭,人不倦,身體力行,以利益天下眾生。

1993 年農歷正月初門南普陀寺的節日氣氛比往常更濃烈,許多大陸人士從各地紛紛趕來,還有不少人士從美國、加拿大、法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專程前往,參加這裡舉辦的壹次別開生面的修實踐活動。尤為引人目的是,此次修活動的主持人南懷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師的再邀請下,首次回到了別肆十餘年的故土。

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傢之學中藏著極為豐富的人體生命科學的內涵,如何使之在現代社會發揚光大,始終是中國文化事業上的壹個重要課題,對此南先生已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此次修活動,即是南先生以現代科學精神結合古代佛教柒形式所進行的壹次修持實踐。對於此次活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初居士親自致函祝,中共門市委、市政府為此舉辦了大型歡迎宴會。

在世紀之交,由南先生任理事長的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於臺港等地相繼開展的"兒童讀經"活動已使百萬兒童受益,為中華民族"百年樹人"計,遂將"兒童中華文化導讀"活動嚮祖國大陸及華人世界全面推廣,以傳承中華文脈,開發兒童潛能,陶冶高雅情操。基金會將精心編纂的中國古詩文經典教材、英文文化導讀教材及兒童"珠心算"教材免費提供給讀經兒童,並派專傢導,收效頗佳。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海內外已有數以千萬計的兒童從小便以聖為友,與經典同行,必將終生受益。更為重要的是,這壹活動亦有效促進了全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回歸,厥功至偉。

與此同時,南先生將他關愛的目光投嚮了直接關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2004 10 月中旬,清華大學在上海舉辦高層經理人研討會,特邀南先生前往演講。壹連肆個小時,南先生以古喻今,妙語連珠,對中國當代社會走嚮及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並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應對方略,南先生的真知灼見令全場與會嘉宾叹為觀止。

2005 9 28 日,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2556 週年的紀念日,這天,南先生應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商界成功人士發表了精彩演講,話題仍是中華傳統文化。演講中,先生口若懸河,诙谐幽默,既深入淺出,又引人深思。先生精辟

地指出,現在很多人還不知道什麼叫"事業",其中,"事業"的定義在《易經係傳》裡很明白地告訴了我們,那就是"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他解釋說,"

壹個人壹生裡做壹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大傢,這個才叫事業。像大禹治水,這叫事業,因此他為萬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沒。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討飯的,都不是事業,那是職業。在座的工商界老闆生意做的很好,賺錢很多,要講事業那還差得很遠。"對先生鞭辟入裡的論述,與會工商鉅子贊不絕口,都說到今天才真正懂得什麼叫"事業"。壹位全國工商聯的負責人感慨道:"我是負責光彩事業的,查過《辭海》,竟然找不到'事業'這個詞。今天聽南先生講中國文化,才幡然大悟。"

2006 8 4 日,南先生為《文彙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電視臺聯合主辦的講座又做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的主題演講,對當今新聞與出版業面臨的種種挑戰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他認為,文化人首先要建立壹個人生目標,要為社會負起責任來,新聞出版不應稱為媒體,而應是文化先驅。他強調出版應有精品意識,"但得流傳不在多",而教育的目的是教做人,人做不好,再好的理想目標也沒辦法做到,因為事情是人做的。在演講中,先生鼓勵現代人要讀歷史,要獨具慧眼,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要對社會多些善意的建議,他指出,惡意的批評很容易,善意的建議很難,可行的建議就更不容易。先生長達肆個小時的講演,令與會百餘位海兩岸新聞、出版界人士眼前壹亮,豁然開朗,人人皆感如醍醐。

先生以88 歲高猶盡全部心力度化眾生,不避風霜勞苦,唯以天下生為念,正是:高山苍苍,河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而世人也將永遠記得——

"在當今這個時代環境裡,還有這樣壹位眾所景仰的國學大師,奉自己的全部心力,繼續著孔聖、釋迦文佛以來的偉大教化,薪火相傳,永不止息……"

為兩岸和平作贡献饮水毋忘掘井人

近日,讀老友魏承思新著《兩岸密使50 年》,感慨良多。自1949 年臺海兩岸分治以來,國共兩黨多次秘密接觸,鮮為人知的形形色色密使,甘冒風險,為兩岸溝通、和解和統壹,穿梭往來,辛勞奔走。有蒙冤鐵窗的,有無功而返的,有痛失時機功敗垂成的,也有施欺騙伎倆終陷兩岸於劍拔弩張困境的。直至今年3 29 日,江炳坤正式以國民黨副主席身份率

團訪問北京,國共兩黨才得以公開握手。50 多年來,為改善兩岸關係默默奔走的密使們,是功不可沒,值得懷念的。

李登輝接過經國權力後,沈誠被"高檢""涉嫌叛亂"罪名起訴,後雖被判無罪,卻從此失去兩岸傳話人的作用。這時,大陸選定蜚聲海兩岸的國學大師南懷瑾為居中牽線人,在香港開辟新的兩岸秘密溝通管道。

80 年代中,臺灣發生"十信案"經國借機將壹批黨政軍要人整的整,,調的調,抓的抓,連南懷瑾也被懷疑為"新政學係領袖"1985

年南懷瑾不得已"避蹟出鄉邦",離開了生活36 年的臺灣,到美國華盛頓隱居3 年,直至經國逝世後,才途經日本返抵香港定居。不想在香港剛住下第天,南懷瑾當年在成都軍校的老同事、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副主席亦斌突然找上門來,幾個月後又介紹中央對臺工作有關負責人楊斯德與南懷瑾接上關係。

南懷瑾這個"跳出界外,不在伍行中"的隱士式人物,為什麼會被選中作為兩岸關係的傳話人呢?壹是南懷瑾與李登輝能夠說得上話;是他在兩岸政治圈中有廣泛人脈關係,了解兩岸的政治和歷史;是南有壹定社會地位和威望。應當說,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南是唯壹合適人選。為著民族統壹大業和兩岸人民的福祉,南懷瑾抱著"買票不入場"的態度參與其中,不久即應李登輝的邀請啟程從香港重返臺灣,與李當面商討對大陸政策。從1990 12 31 日開始,終於促成兩岸密使在南懷瑾的香港寓所重開國共兩黨會談。

第壹次會談結束後,南懷瑾分別給兩岸領導人寫了壹封信,表達自己及時抽身、樂觀其成的心願。信中說:"我本腐儒,平生惟細觀歷史哲學,多增感。綜觀捌十年來傢國,十萬裡地河山,前肆十年中,如陰符經言,

人發殺機,天地翻覆。後肆十年來,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及今時勢,吾輩均已老矣。對此劫運,應有總結經驗,瞻前顧後,作出壹個新好榜樣,為歷史劃壹時代之特色,永垂法式,則為倖甚!但人智各有異同,見地各有長短,壹言興邦,豈能望其必然,只盡人事以聽天命而已。我之壹生,只求避世自修,讀書樂道了事,才不足以入世,智不足以應物,活到現在,已算萬倖的多餘。只望國傢安定,天下太平,就無遺憾了。目前你們已經接觸,希望能秉此好的開始,即有壹好的終結。惟須松手放我壹馬,不再事牽涉進去,或可留此餘年,多讀壹些書,寫壹些心得報告,留為將來做壹點參考就好了。多蒙垂注關愛,寵暫領,容圖他日報謝。"

兩岸領導人並未讓南懷瑾如願。壹年半後,即1992 6 16 日的壹次會談,南懷瑾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壹建議書》,壹式兩分,交密使分別送達兩岸最高當局。建議書內容如下:"有關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問題,適逢汪道涵先生、楊斯德先生、許鳴真先生等與甦誌誠先生等,先後在此相遇,廣泛暢談討論。鄙人所提基本原則條認為:雙方即應迅速呈報最高領導批示認可,俾各委派代表詳商實施辦法。如蒙雙方最高領導採納,在近期內應請雙方指定相應專人商談,以期具體。如未蒙批示認可,此議作罷。基本原則條:1.和平共濟,祥化宿怨;2.同心合作,發展經濟.

南懷瑾先生永垂不朽

小雅

南懷瑾先生的人生終點

2012 9 29 日下午肆時,南懷瑾先生於太湖大學堂去世,享年95

歲。

當媒體中已經陸續有壹些報道之時,太湖大學堂裡,那些作為南懷瑾先生的貼身弟子們,卻迟迟未對外界正式發布此壹消息,壹直到10 1

日才透露出南師去世的肯定答複。為什麼這樣,其中另有隱情。

早在10 天前,也就是9 20 日左右,媒體上已經有南師病危的消息傳言,甚至壹度傳出去世的消息,後經確認為消息不準確。南師這期間確實因感冒而身體不適,曾入上海中山醫院治療。但西醫只能治表而不能治本,在南師的示意下回太湖大學堂閉關入定。

入定是佛傢功法中壹種既簡單又高深的靜坐定,也是人永生的唯壹有效辦法。人之所以有生老病死,就是因為人有慾望和行為,而這些慾望導致的行為,消耗著我們人體的心血,從而導致各種病狀。入定就是用定功法來主動關閉人的慾望和行為,使人體保持壹種絕對平衡的自封閉狀態。對於外界來說,入定之人幾乎沒有氣息,和去世在現象上沒有太大區別,但不同的是,入定之人還有出定的可能,而去世則永遠不能活回來了。

太湖大學堂之所以後於媒體發布消息,就是因為南師處於入定狀態,對於弟子們來說,無法確定其去世與否,但外界的人可以隨便說說,而弟子們誰也不能也不敢輕易斷定老師是去世還是入定。壹直到現在,雖然被迫承認南師去世的消息,但仍沒有辦理後世的任何行動和方案出臺,因為大傢寧可相信入定,也不能冒險當作去世來火化處理。

南懷瑾先生的豐功偉績

早在2010 年,南懷瑾先生仍然不時地會見壹些來訪者時,小雅就曾經與太湖大學堂的負責人聯係,希望能拜見南師,壹方面希望南師安康,另壹方面為勸學網對南師作品的侵權表示壹點歉疚之心。不過,小雅的請求被管理人員斷然拒絕。

雖然沒有見到過南師,但小雅自認為是南懷瑾老師的弟子,而且是壹名優秀弟子。因為小雅是在南師書籍的指導下,逐漸打開了國學大門,從此看清了萬物變化之理,百傢變通之,並且走上了國學普及教育的行列。如果沒有南懷瑾老師,也許小雅再摸索10 年,未必有如此進展。因此南懷瑾老師的功德,決不是那些跟隨他學習準提佛法,修炼禅定之弟子所能感受到的。

壹些知名人士、著名網站,在講述南懷瑾老師的豐功偉績時,總時羅列出南師對儒釋道的精通、詩詞書法的造、兩岸和談的梁、以及佛學方面的壹些奇聞秩事。這些內容誠然都是南懷瑾老師的過人之處,然後卻並不是南師的主要功績。這就如同我們贊美關羽時,渲染他的胡子有多麼的美、他的青龍偃月刀有多麼的沉重、他的武功有多麼的高強,卻輕描淡寫地說壹下他的忠義。

南懷瑾先生,從小受過良好的國學教育,因其個性受鑽研,對自己不明白的道理持之以恆地不斷追求,這是壹種常人所不具備的精神。除此之外,還必須博聞強記、觸類旁通的悟性,不斷尋師訪友的毅力,才成就南懷瑾先生精通儒釋道易的深厚底

這些深厚底,本身並不是南懷瑾先生對社會的贡献,這只是他個人的才具。只有當南懷瑾先生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之後,通過演講、著書等方式,讓成千上萬的華人,明白或有所領悟國學的精髓,這才成就了南懷

瑾先生的偉大功德。在所有在華人中間,知識水平與南師相當的國學專傢並不少見。但他們知識再豐富,也只是他個人的財富,並沒有為廣大群眾帶來任何好處,這就是南懷瑾先生的閃亮之處。

如何繼承南懷瑾先生的遺誌

南懷瑾先生入定或去世,小雅感到非常悲痛。悲痛的並不是南懷瑾先生的逝世,而是中國失去了這樣壹位能夠去除幾千年國學臭味,讓國學展現其真實面貌的人。引用臧克傢的壹句名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象“中文在線”這樣打著維護版權的幌子,幹著敲勒索他人財物的勾當之人,在小雅的心中已經死了,而南懷瑾先生和他的著作壹樣,永遠活在小雅的心中。

南懷瑾先生的著作博大精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也並不是每壹個愛好國學的人,都能持之以恆地學習下去。所以,國學的推廣和普及任重道遠。小雅雖然不才,但壹直在認真學習國學,並且將自己所理解的內容,無私地講解奉給大傢,這就是用行動來嚮南懷瑾先生學習,而不是停留在口頭或表面,也不是分鐘的熱度,事後各行其事。

記得2 年之前,新浪下屬企業,曾組團去拜訪南懷瑾先生。在交流時,大傢所提出的問題,全是南師在著作中經常提及或強調的內容,而他們竟然壹無所知,這讓南師感到很不高興。表面上對南師無比崇敬,實際上又不去閱讀南師的著作,這樣的人豈能算是對南師的尊敬?

還有壹些南師的弟子,成天講壹些佛學中的功法,自以為是南師的嫡傳弟子,小雅壹直認為這很可笑。因為大道當前,悟則假徒亦真,不悟則真徒亦假,豈能因為你有當面聽者,你就真的是南師的徒弟了?小雅自然也不會來爭此虛名,只是要讓大傢明白,繼承南懷瑾的傳承,每個人都有機會,只要你去認真閱讀南師的著作,並且將所學內容傳之於他人,使國學真傳不至於斷絕。

老子、孔子已經去世2500 年以上,但小雅仍是老子、孔子的弟子。伏羲、炎黃也已經有5000 至上萬年的歷史了,但小雅仍是他們的嫡傳弟子。如果沒有自己的著作傳世,就算將你封閉成木乃伊,將來也只能是遺臭萬年罷了。因此,小雅將來的奮鬥目標,壹定是將自己所理解的國學精華,用之於企業、社會,讓大傢真正明白國學的精髓。

南懷瑾先生著作出版順序

南懷先生著述目錄:

1.海蠡測(1955

2.楞嚴大義今釋(1960

3.楞伽大義今釋(1965

4.與道概論(1968

5.維摩精捨書袁仙南懷瑾合著(1970

6.話(1973

7.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1973

8.論語別裁(1976

9.錄影(1976

10.新舊的壹代(1977

11.日記(初集,原名:外婆)金滿慈著南懷批(1980

12.參祥日記(續集)金滿慈著南懷批(1983

13.定慧初修袁仙南懷瑾合著(1983

14.孟子旁通(壹)(1984

15.淨名庵詩詞拾零.佛門楹聯廿壹副.金粟詩話捌講(1984

16.觀音菩與觀音法門(1985

17.歷史的經驗(壹)(1985

18.道傢、密宗與東方神秘學(1985

19.中國文化泛言(原名:序集)(1986

20.歷史的經驗()(1986

21.觀正脈(上)(1986

22.壹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行願品講記(1986

23.老子他說(上)(1987

24.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1987

25.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1987

26.易經雜說——易經哲學之研究(1987

27.金粟紀年詩初集(1987

28.如何修證佛法(1989

29.易經係傳別講(1991

30.圓覺經略說(1992

31.金剛經說什麼(1992

32.藥師經的濟世觀(1995

33.原本大學微言(1998

34.南懷瑾選集(十冊合集)(2003

35.花雨滿天維摩說法(2005

36.論語別裁(2005

37.答問青壯年參者(2005

38.南懷瑾說佛: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2007

39.南懷瑾與彼得.聖吉:關於、生命和認知的對話(2007

40.莊子諵譁(2007

41.人生的起點和終點(2008

42.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2008

43.週易今注今譯解十卦(2009

44.老子他說續集(2009

45.與生命的認知初講(2009

46.南懷瑾先生答問集(2009

47.我說參同契(2009

48. 老子他說續集(2010

49. 維摩的花雨滿天(上下冊)(2010

注:1、新添加的著作,括號內時間皆為出版日期。2、《週易今注今譯》後更名為《白話易經》,此書並非南懷瑾先生所作,書中解釋不正之處太多。南師說明過,此書原本請南師來寫,南師雖答應了,但因多種原因並能夠沒有抽出時間來細寫,只粗略寫了前20 卦的譯文,解釋部分更沒有來得及寫。後主辦方催促,南師自己也覺得承現而有詳單,遂同意由徐芹庭來寫。寫完後在南師不知情的場合下就出版。此事曾讓南師很不高興,並作了公開聲明。小雅細讀過此書,認為此書再出版將影響南師聲譽,希望出版商不要繼續打著南懷瑾的旗號騙錢。

南懷瑾先生的詩詞選

骨柔情天付予,臨風玉樹立中衢。

知君兩件關心事,世上生架上書。

--錢吉

蜀道初登壹飯難,唯君母子護安康。

肯知甦季非張,不信曾參是項梁。

徒使王陵有母,奈何維學空皇。

千金投水淮陰恨,今古酬恩枉斷

【注】南老師初到成都時,和錢吉結成了患難之交。伍十多年後,南老師懷念這位老友,寫了這首很富感情的詩。

東風日玖州,壹局殘棋尚未收。

雲散澜沧上,有人躍馬拭吳

【注】南老師在川康邊境大小涼山地區,創辦殖公司時所寫。

雲作錦屏雨作花,天豪富到僧傢。

住山自有安心藥,問道人無泛海槎。

月下聽經來虎豹,庵前伴坐侍桑麻。

渴時或人間水,但汲清江不煮茶。

【注】南老師在峨眉山閉關時所寫。

門外忽傳走轉車,聘書遞送卻愁餘。

自從長揖山林後,又嚮人間填表書。

【注】1963 年,“中國文化大學”聘請南老師擔任教授,這是南老師在臺灣的第壹份正式工作。南老師在接到聘書後,非常感慨,寫了這首詩。

壹紙飛傳作委員,卻無力負仔肩。

人間到處宜為客,免著頭較自然。

【注】1963 年,當時臺灣的某委員會給南老師送來壹個聘書,請南老師擔任委員,

南老師堅辭不受,寫了這首詩。

辛苦艱難獨自撐,同寥落少晨星。

松筠不厭風霜苦,雨露終教草木青。

熟讀經書徒議論,實行道義太零仃。

乾坤古人常在,慾起天心夢醒。

【注】1969 9 月,在壹些外籍學者專傢和南老師弟子門生的籌劃下,“東西精華協會”在美國加州成立。同年十壹月,在臺北創立了“東西精華協會”總部,南老師自任會長。

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

謀身與謀國,誰解此時情。

患千千結,慈悲片片雲。

空王觀自在,相對不眠人。

【注】1976 年底,南老師把出版社的事交給學生古治國,自己掩室謝客,在鬧市中閉關了。這兩首詩偈是在閉關前所寫。

不是乘風歸去也,只避蹟出鄉邦。

江山故國情無限,始信尼山輸楚狂。

【注】1985 7 月,南老師在門生李傳洪、李素美等人的陪同下,匆匆到了美國。這首詩是南老師剛到美國時寫的。

柒十年來春夢,肆恩未報客心驚。

雲山傢國愁千節,未轉金輪愧此身。

【注】1987 年中,南老師在美國已住了兩年多,身在異鄉,心嚮故國,寫了這首詩。

墮地匆匆卅年,肆恩未報事如天。

栖皇遁世謀常拙,離亂苟全難息肩。

道力徒增衰改,情懷猶為世缘颠

茫肆顧生淚,何日人歸浮海船。

--癸巳母難日

思親飛夢到傢山,手自焚香淚自潸。

化作慈雲功德水,春雷普護透重關。

--《丁巳母難日閱報知大陸旱災》

【注】上面兩首詩,南老師分別寫於1953 年和1977 年母難日。

壹世人如兩世人,全傢十口肆方分。

卅年多少冤魂淚,況有哀鸿隔岸聞。

【注】這是南老師1978 年收到第壹封傢書,第壹次知道了父親的情況時所寫。

漂泊平生負孝慈,勞君艱苦費撐持。

辜恩有愧難為報,松柏春陰應較

【注】這首詩寫於1981 年端午節前,在給他原配夫人的回信中。

壹生誌業在天心,慾為人間平不平。

愧我老來仍落拓,望渠年少早成名。

富貴原餘事,濟世利他重實行。

憐汝稚任遠道,強涕淚暗傷情。

【注】這首詩是南老師在1969 年寫的,題目是《勉幼子國熙赴美留學》。

火焙香靜自焚,維摩壹室斷聲聞。

到門刺如紅葉,過手傢財是白雲。

食少祗堪分料,心空無礙入群。

盡將書籍零星買,遮眼維留梵文。

繁華裡壹閒身,卻嚮他途別春。

千丈懸崖能撒手,不知誰是個中人。

他方旅愁千,傢國情懷感萬重。

我亦藏身無處住,如何淺水走蛟龍。

【注】這首詩是南老師在1986 年寫的,題目是《悼朱生文光》。南老師對朱文光的驟然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和萬分的惋惜。

同心協力是何人,辛苦艱難賴有君。

壹會靈山終不散,偕行悲願濟斯民。

十餘年舊道場,孤身冷喜清涼。

相逢猶似當年境,不覺人間歲月長。

【注】這首詩是南老師給李淑君的,題目是《書淑君學子》。

懷數千年文化,開解讀之難;傳諸百傢思想,立傳承之瑾

上聯:懷數千年文化,開解讀之難;

下聯:傳諸百傢思想,立傳承之瑾。

【注】小雅於2012-10-04

驚悉懷瑾先生仙逝,深表哀悼。先生壹生為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令人敬仰,切盼先生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嚮先生親屬表示慰問。

――溫家寶

零壹年玖月十玖日

上聯:壹腔熱血曉通儒道佛桃李滿天下;

下聯:兩袖清風播撒真善美恩澤潤伍洲。

橫批:萬世楷模

南國壹老夫,精通佛道儒。

上下伍千年,橫萬裡途。

百傢爛於胸,真言溢於書。

大師從此去,玖州同悲哭。

【注】雪岩《悼念南懷瑾先生挽聯》

上聯:是儒,是道,是釋,無古無今,天地獨懷瑾;

下聯:非聖,非仙,非佛,有晴有雨,悲喜不住心。

【注】勸學網QQ 群收集

上聯:生前多奇舉;

下聯:散淡任評說。

【注】勸學網QQ 群收集

上聯:潇潇洒洒無來去,群蒙;

下聯:只恨當時相逢晚,不忘南師壹生情!

【注】勸學網QQ 群收集

上聯:教兼修,兩岸傳燈,學海經神無玷玉;

下聯:中秋未滿,伍湖駕,瀛洲方丈後凋松。

【注】勸學網QQ 群收集

南人懷美瑾,含笑列仙班。

看我釋儒道,國學普世傳。

釋僧積善苦,儒士化仁難。

道體明不易,傢壹念觀。

不須歸滿月,玖玖兩留

學止還無盡,終亦未完。

中西為體用,青定勝於藍。

華夏薪火舉,文明正涅磐。

【注】勸學網QQ 群收集,《挽南懷瑾》(伍言絕句4 首)

上下伍千年,橫十萬裡,

纶叁大教,出入百傢言。

【注】勸學網QQ 群收集,《挽南懷瑾》(伍言絕句)

勿成迷,勿著相,來來去去了舊賬,

秋風拂面太湖水,碧波後浪湧前浪。

何用悲,何來傷,南師自己有主張,

辛勤耕耘春復秋,無生滅處是故鄉。

莫私語,莫喧鬧,心燈相續最重要,

金粟軒裡青青秀,同願同行菩薩道。

不可言,不思議,月圓天心在秋季。

今朝撒下菩提種,他日龍華共相遇。

【注】宗性法師(中國佛學院副院長、教務長,成都文殊院方丈)挽於壬辰年,中秋日。

南懷瑾先生仍未去世的疑點

小雅

《小雅挽南懷瑾老師》

上聯:懷數千年文化,開解讀之難;

下聯:傳諸百傢思想,立傳承之瑾。

有關南懷瑾先生去世的消息,從9 20 日起就已經從媒體上陸續傳出,但經過太湖大學堂工作人員的證實,南師是屬於入定而非去世。壹直到10 1 日,仍有記者追問南師的死訊,得到的回答是“入定”而非“去世”。直到當天各大媒體報道出來之後,太湖大學堂的工作人員,才不得不確認南懷瑾的去世於9

29 日下午4 點,更讓人吃驚的是,南懷瑾先生的遺體,已經於9 30 日火化,

這中間有許多疑點,經不起推敲,這中間壹定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由於9 20 開始就已經有南師去世的傳言,至26 日太湖大學堂正式對媒體發表申明,說南師曾壹度身體轉惡,目前處於“入定狀態”,而不是“去世”。天後去世的消息不公開,對外的理由是南師曾遺不要聲張、壹切從簡。小雅認為此事有悖常理,主要分析有以下幾點:

1、南師弟子眾多,友人遍布各地,這其中許多人甚至比自己的子女還親。南師作為壹個大德之人,不可能不通人情世故下此遺

2、去世後沒有必要隱消息,第天迅速悄悄火化更是離奇。南師已經是海內外少有的國學大師,連起碼的照片、錄音也不公開出來,這是無法想象的。即使火化,也不可能沒有捨利子。

3、去世的時間選擇在中秋國長假前壹天,這更有玄機。這樣壹來,許多匆匆回傢過節之人,壹時不方面修改行程來甦州參與悼念活動。

小雅認為,以上事情聯係起來思考,不難得出幾方面的結論:

1、南師去世前確實是在“入定”狀態。26 日的申明內容並沒有錯。

2、南師29 日並未去世,而是仍處於深度入定狀態。這樣的入定,有可能需要多年,甚至是幾百幾千年。以前南師在講學時也說過這種可能性。

3、之所以選擇29 日去世,並在10 1 日公布,這是因為不能讓更多的人知道此情況,迅速火化是因為南師的深度入定,不能有任何幹擾。這樣的深度入定,即使門外有人經過,南師也會微妙玄通,感覺到外物的變化,從而影響入定狀態。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地點。

根據以上分析,雖然理由不充分,但小雅堅信南師仍沒有真正去世,否則就無法解釋太湖大學堂如此奇怪的治喪方式了,畢竟南師不是他們幾個人的老師,而是千萬人所尊敬的老師。

南懷瑾辭世經過及舍利子

以下是我知道的有關懷師辭世經過和懷師荼毗後捨利子等的若幹情況,傳達此消息的師兄因我未信守言、保守秘密已被我得罪並斷絕聯絡,如今公布出來是為了讓大傢免於苦悶,增強信心,因為懷師說過:道是天下人的公道。而懷師也是大傢的懷師。

有關懷師辭世的經過

2012 9 19 日早晨,懷師在與兒子南國熙講完話後,說“我累了,要休息了”,隨後入定坐化,此時懷師氣住脈停,體軟身熱。弟子們心存希冀,只好宣布入定,不觸碰懷師,全力護持,為懷師祈福經。至9 25 日柒日內,懷師體溫和頭部溫度都未大變,身體柔軟,體出檀香。

9 26 日發覺懷師體溫明顯下降,遂宣布成立護持工作小組,並開始準備後事,進行修建荼毗等事宜。至29 日懷師狀況再無逆轉。

9 29 日下午,上海中山醫院的醫生到太湖大學堂審視並確認懷師已無生命蹟象,開具死亡證明書,認定懷師辭世時間為2012 9 29 日下午16 26

分。之後為懷師換衣時,懷師身體柔軟。

9 30 日晚中秋之夜在太湖大學堂進行了懷師荼毗式。

有關懷師荼毗後捨利子的情況

懷師荼毗式結束後,弟子們經過討論商議,在否決了就地不開建塔的方案後,於2012 10 5 日早晨肆點打開荼毗,看到經過荼毗後,懷師的頭骨完整,上面滿各色捨利子;頭骨壹半呈現黃色,壹半呈現藍色;舌頭完整,上面布滿蓮花狀捨利子;其餘身體化成捨利子無數。

根據安排,懷師的捨利子不日將運往肆川成都文殊院,在那裡將舉行法會以示紀念。懷師捨利子的照片也應會在近期公布。

有關懷師圓寂的

有關懷師圓寂的起,據說有

其壹,懷師身心疲,世已盡。

,在道法上,覺得大傢未能遵循他的教導,走平實的入世修正心行之道,反而視他為仙佛之流高推聖境。

,懷師的接班人據說已經等到並接過棒子,懷師覺得後繼有人、再無掛礙。

以上是我了解的些許情況。懷師心思非壹般人所能揣度,抑或懷師喜歡這種不知所終的結果吧。

補續

懷師經過依佛荼毗後,頭骨完整,下巴完整,舌根呈蓮花狀,舌頭為半透明粉紅色,過去曾有此異象的據說只有摩羅什法師。這是說法如雨,舌燦蓮花的果報,也證明老師講的法都是真實的,沒有壹句虛言。

(加注:據記載,摩羅什法師心知世寿已盡,但還希望繼續譯經弘法,當他稍覺身體肆大不調,便為自己持咒加持,又請弟子共同念,然而回天乏術。圓寂之前,摩羅什嚮僧眾告別時發誠實誓願:“若我所譯經典,合乎佛意,願我死後,荼毗時,舌根不壞。”當他示寂以後,弟子們依佛予以荼毗,整個肉身盡

化,唯有舌頭不爛,完好無損,“薪滅形碎,唯舌不壞”,即舌頭久焚而不壞,紅如蓮花,成為壹鉅大的捨利子。可見他譯出的佛典與佛義是完全相合的。)

老師的捨利子共裝了柒罐,有淡綠色,藍色,透明如水晶狀的,非常非常多,非常漂亮。這是老師真修實證的實實在在的證明。據聞老師最後在醫院身體非常不適時, 仍每日做工夫, 實地證明了他自己常說的“我隨時隨地都在用功”, 念念在定慧中。

他最後反複強調生命的意義不在肉體上,自性是光明的,不要被肆大牽著走,

不要玩弄肆大,他又反複強調“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的道理。

他希望弟子們整合歷史,肆書伍經,及佛法,要弟子們不斷反省自己,虛,用功。

老師常說人要平凡,他也選擇了壹個平凡的方式走了。

我寫下以上真實的事情是希望增添師兄們對佛法的信心。老師真實的證實了何謂“真修行人”是也。

南懷瑾先生辭世的傷痛

古國治

懷師走了,有太多太多的傷痛。

懷師壹直是中國文化的護持者,中國近壹百多年來,因為國體積弱,深受英法德日等國的船堅炮利之害,國人為了圖強,紛紛興起嚮西方學習之風,從廢除科舉到國傢體制改革,到辛亥革命,伍肆運動,文化大革命。這段期間,中國人壹直在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政治,否定自己的教育,否定自己的習俗,最後否定了自己的文化,你可以從南先生的書中,處處看到他為此感到傷心痛心和耽心。因為文化是立國的精神,是立國的根基,壹個人有形而無神,那是什麼樣子,中國人沒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思想,還叫中國人嗎?

所以他講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他講易經老子莊子列子參同契,他講金剛經圓覺經維摩經,譯釋愣嚴經愣伽經,而且講得深入淺出,希望人人都能懂能,能夠普及到各個層面,其目的無非為了恢複中國文化的元氣,為自己的國傢民族贡献心力,贡献智慧,為了做這件事他捨傢,捨財,捨身命,說來如何不令人傷痛?

如何捨傢?他在大陸有子,壹玖肆玖年獨自壹人赴臺灣,假如他為了傢人留在大陸,在那個時代,請問他能夠講佛法講論語孟子嗎?能夠推廣中國文化嗎?在臺灣他另有女,在生活堅苦的情況下,對子女每人送壹張大學文,做完父親的責任然後送出國,要求他們今後自立,子女想要來看父親,因為身邊有客人要接待,往往推另約見面時間,即使見面亦因身邊有學生或客人而不能談話,假如你是他的子女,請問是何感受?他給子女的時間不及別人的千分之壹萬分之壹,為了弘揚中國文化,懷師捨掉了給兒女的時間,捨掉了含弄孫,然對子女

並非無情,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亦谆谆,而子女亦付出了對父親的思念,思此,如何不令人傷痛?

如何捨財?懷師沒有房產地產,唯壹有的是老古文化事業公司,但是利潤和版稅並沒置私產,都這邊給那邊給,只要有利於文化的事或別人有需要,都捨出去了。他生活簡朴壹天只吃壹餐,吩咐做好菜但不是為了自己,壹件衣服經過幾十年還在穿,生活沒有娛樂,曾經有人送懷師名貴的玉器古玩,他堅持不要,唯壹的愛好就是讀書,買書又花不了幾個錢,有錢沒錢不在乎,視金錢如土,辛苦壹輩子,自己沒有任何物質享受,懷師自己當然無所謂,站在我們俗人的立場來說,亦令人傷痛!

如何捨身命?懷師為了弘揚佛法,在臺期間曾數次主持柒,柒天柒夜下來,往往因疲而大病壹場,還不要學生照顧,捌十多歲在浙江義主持柒,亦因人多如廁不方便而生病,玖十多高還是和往常壹樣,白天接待客人解答問題,夜裡回複信函,處理事情或校對書稿,因為要對讀者負責,壹言壹字不能出錯,出書前均親自校對稿件,後來視力不佳,每天還須以聽的方式校稿,經常還要隨機講課,懷師對自己要求甚嚴,壹生忙碌,沒有休息,能作贡献,盡量贡献,不計身心勞累,做到不能做為止,除了敬佩之外,何嘗不令人傷痛?

懷師曾經創建金溫鐵路,那是為了造福鄉裡,並不是他真正想要做的事,他曾經說過世間須大道,何只車行,他想做的事除了弘揚中國文化之外,想開拓壹條人走的大道,他的理想是融會東西方文化的精華,集合科學傢哲學傢醫學傢等各類專傢探索宇宙生命的秘,解決唯心唯物的問題,為世界人類作贡献,而今這個理想尚未實現就走了,令人傷痛!

懷師的學生很多,他將他的人生智慧、領悟心得、修行經驗贡献給學生,付出了無數的時間精力,而學生卻不成才不成器沒有成就,那是很痛苦的事,所以經常感沒有學生,如今走了,如何不令人傷痛?

就我個人而言,我年輕時消極悲觀厭世,是懷師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猶如再生父母,給了我新的生命,要不是有懷師,我的生命早已不存在,懷師走了,內心的傷痛,無以言喻。

懷師的仰慕者數以萬計,而且有許多人因看了懷師的書而豁然開朗,改變了人生態度,這些人對懷師均心存感激,對仰慕者感恩者而言,因為太多人要來,無數人要來,不能壹壹滿足,在他辭世時未能親赴靈前致哀致敬,這是很遺憾的事,我亦為此而傷痛。

逝者已矣,壹切都化為灰消雲散,生死本無常,唯有先生的精神常存,思想常在。願把此傷痛化為學習與實踐,學習實踐他捨己利人的精神,學習實踐他做人做事處處替別人著想的風範,繼續把中國文化的種子傳播下去,把生命智慧的火炬接續下去,遂不辜負他老人傢在天之靈。

古國治敬筆致哀

零壹年十月伍日

宗性法師悼南懷瑾先生

月圓之夜恩師別,花雨滿天心相隨。

--中秋之夜南公懷瑾先生荼毗時刻

0 年農歷捌月十伍晚在太湖大學堂為南公懷瑾先生舉行荼毗式時,壹輪皓月高懸天際,清明的月光下,中國佛學院副院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師為懷師舉火。整個祭奠告別式莊嚴清淨,殊勝圓滿。以下是宗性法師為南公懷瑾大士荼毗語。

《為南公懷瑾大士荼毗語》

應化人間樂太清,柒星了然住大坪。

遠走康藏通那,紛法雨紫雲。

恭維南公懷瑾大士。壹玖壹捌年農歷日降生。浙東樂清人士。壹世行藏,已載籍章。上下伍千年,橫十萬裡,經纶叁大教,出入百傢言。平生功績,難描難0 年農歷捌月十肆日,化既盡,大事已畢。遊戲人間玖十有伍載。醉心法海柒十餘春秋。嚮上壹乘,早識貧無立之旨;隨順世情,不費依樣畫葫之機。今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笑曰:俄而壹夢,是夢非夢,夢裡夢外,夢夢夢夢。南公懷瑾大士,印如是耶?既今末後壹著荼毗壹句,又如何舉揚?

靈岩諸子出火宅,太湖水印娥眉月。

肆大伍如意樹,壹粒粟米

宗性拙

資料來源:勸學網大家藝文天地彙編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