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02, 2018

《玅境長老開示》慈悲與智慧的反應

凡夫與聖人或智慧高與智慧低的人,遇見相同境界時,反應不一樣,就是因為熏習不同。

看看歷史上司馬懿、孔明、張良、韓信這些大智慧人,遇見事情時的反應!

反應不對勁,就失敗了。

現在約凡聖說:

聖人是學習佛法,熏習成就慈悲和智慧的種子,當遇到任何境界時,不起惡心,你打他、罵他,他沒有瞋心,而是用慈悲心回報。

這要熏習的呀!

現約「受想行識」來說:

有的人非常享受,一點也不知足;

有時候,傷害了別人--「他死活不關我事!我要拿過來!」

只是為自己想,從不為別人著想。

這是一種受。

但是有的人認為:「大家都要生存,不能只顧自己!」

人的思想不同,受想行識都不一樣。

譬如做醫生,先得學習醫學知識,看病時,以前學過的知識就出來了--這是什麼病、用什麼藥。

如果沒學過,什麼病、用什麼藥都不知道。

為什麼?因為沒有熏成種子故。這種說法的確是有道理!

因此,我們遇到境界時的心理反應,是以前熏習過的種子,再引發出來的。

其實明白說,不管做夢或白天遇見事情的心理反應,都是久遠以來熏習的種子不斷地再現出來。

除非遇見佛法,改變思想,熏習才不同。

佛法,就是要改變凡夫這種沒有慈悲心的受想行識,要改變不慈悲的瞋心、殺心、惡心。

怎麼辦法呢?

觀一切法都是空的、唯心所現,沒有那回事!

心裡執著那件事是真實的,這樣反應是不對的!

像神經病和人打架似的,並沒有那麼回事,何必打呢!

佛法說:你所分別的那個對象,沒有那麼回事啊!不要和他鬥了!

這樣子,長時期的訓練,受想行識改變過來,才能消滅久遠來熏習的憤怒、恨、殺等的功能;

消滅以後,遇見任何境界,沒有瞋也沒有殺心,就是慈悲與智慧的反應,不再是愚癡的境界。

《玅境長老開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