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19, 2018
學道之人,以治習氣為修行第一功夫
印祖說:「學道之人,以治習氣為修行第一功夫。若能克除一分習氣,其功夫方始實得一分。否則有因無果,難得與佛相應也。」是啊!我們是要一再地提醒自己,學道也有一段時間了,個人的煩惱習氣是否依舊?
沒學佛的人,心中所牽掛的不外是五欲六塵。羅狀元有詩說:「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我們不妨觀察那小螞蟻,牠們正是終日急急忙忙,匆匆地爬來爬去。細問所為何事?家計口糧而已。雪公說:「已聞佛法不可空過。修行全在個人覺悟,三業清淨,但去凡情,將世俗事放下就成就了。」
換個角度說,如果學佛多年,習氣依然故我,是非總是不斷,煩惱常駐心頭,那表示沒有得到佛法的實益,未曾善加修行。因為房屋的屋頂假使破損了,下雨時,雨水必定是會漏入的。人假使沒修行,煩惱就會像雨水一樣滲入無修行者的心中。那麼,如果妥善地將屋頂整修一番,雨水也就不能漏入。同理,善加修行者的心防護嚴密,煩惱也必不能入侵。
有人問雪公,「何以菩薩要經過那麼多的時間和階位,才能成佛呢?」雪公說:「因為菩薩要接受眾生的考驗啊!」人生在世間,不只遇到逆境,才會產生煩惱。在順境得意之時,內心也會奔蕩不定,心有動就起虛妄分別,就有煩惱。所以八風四逆四順,都在勘驗行者的心動或不動啊!
菩薩接受眾生的考驗,好比學生面對考題的測試。有多少實力,才有把握答對多少的試題。相同的,菩薩有多少的功力,才得以晉升到那個階位,紮紮實實,閃避不得。所以,修行人要轉凡成聖,是要有真實的行履。否則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脾氣愈大,行履愈下。好不悲哉!
民國七十四年靈山寺佛七講話 務去慢障 切求一心
●雪公講述/敬持敬記
自民國四十年開始,每年歲末,雪公老師在台中淨土道場──靈山寺,指導蓮友念佛,開創台灣「打佛七」剋期求證之先例。三十五年來,老人家年年前往佛七會上,為大眾講解念佛求一心之要義。與會者聞後,每每念佛更加懇切,境界異於平日。本文乃去年最後一次之講話,文中句句警眾,諄諄誘以向道,由此可略窺雪公之悲願。
各位老師、各位同修:今天來到這裏,首先聲明一件事:本人並非來講「開示」─這兩個字本人擔當不起,本人只是將自己的經驗拿來談談,彼此作參考而已。其次再聲明一句:這一席談話當中,一切俗套,皆可以免,只講究「一心不亂」,講的、聽的,都要以「一心不亂」為目標,不然一分心,便與打佛七不相應,請諸位收起心來,心無二用地聽!
談到「一心」,這是個老道場,諸位必定懂得,既懂得,要請問一句:「諸位有成就沒成就呢?」三十多年來,那位念到一心不亂了?要是年年打佛七,年年心亂,這打佛七豈不成了裝模作樣?然而,學佛的人,作事須求真實,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虛假的事,作也無益,既然如此,諸位不妨自問:「念到一心不亂了沒有?」
我不曉得諸位作到了沒有?倒是可以先問我自己。我的一心不亂,是有一定時間的,只在短短時間內得個一心不亂─說這話,已多少有些貢高我慢,自吹自擂了。下面我們就來談「貢高我慢」。我在這裏三十多年,打佛七談話也不知談過多少,講得太淺,諸位心裏就暗暗輕視,想道:「你不必說了,這些話我早就聽過了。」諸位啊!難道真的都聽進去了嗎?若是一存這種心,便不得一心,便是得的貢高我慢,便是煩惱了,這話怎麼說呢?
諸位聽的經也多,看的也不少,算得上多聞了,但是,懂得的卻只是些名詞,至於真功夫,可以說是談不上─論到真理,「心、佛、眾生」平等不二,這道理誰懂得?談到佛,沒見過;談到眾生,大家或以為都見到了,只是心中存在的是這樣的思想:「他們是眾生,我可不是!」這就是貢高我慢,這樣學,就只學得煩惱,我們何嘗見得「心、佛、眾生」是平等的?大家表面平等,都是人,心中多不平等,這即是大煩惱!
論到煩惱,百法中,「貪、瞋、癡、慢、疑、不正見」屬根本煩惱,此外還有塵沙煩惱、根本無明,這三項都是病,人人有,人人不自知,愈是學佛念經,愈是不自知,煩惱愈重,總以為「我所念的書,所研究的經可不少了。」然而經即如藥,假使吃錯藥,不對症,到底有什麼利益?所以我們的不成就處,就在這貢高我慢上,別的不論,光是這條,便令人往後退轉,那還談得上一心不亂?
這麼說,要怎麼去除才好?─「要心中真空,一念不起。」這是真理。原來本性是不動的,一動,就換了名義,叫作「心」,我們不是常說「起心動念」嗎?起心就是起念頭,一起念頭,就有了目標,便去造業,造了業就受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等報,還不能互相抵銷,是各作各報的。像現在我們得的報應,與下三道比較起來,還是好的,但是眾生包括九界,人只是其中之一,也只是暫時苦海出頭而已,卻還是多生多劫以來,不知幾時行了善,所暫得的善報,說是善報,因為得人身才得解脫,若不得人身,不要說是講佛法,連平常的語言溝通都有困難──禽有禽言,獸有獸語──再說這善報的人身到底由造何業得來,恐怕我們都不自知呢!
總之,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我們造造、報報,一直變化不休,那麼我們現在該怎麼辦?要推究方法之前,我們先明白:凡有身,便有苦,若無這四大假合之身,便沒有受苦之處了,想消罪業,須得從源頭來,源頭即是那個「心」,心沒有現象,卻是勾引我們淪落生死的原動力,我們因起心動念去造的業,累積多生多劫就不知有多少,經上說:「假如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不能容受。」這麼多的業,不要說佛念不好,就是念得好,是否即能消了塵點劫以來的惡業了?恐怕沒那麼簡單呢!譬如太陽照雪,雪化為水,但是雪山上的雪,何以終年不化?並不是太陽不照雪山啊!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單單靠自己的力量,怎麼得「心空」?怎麼消罪業?如此說來,是一定得找幫忙的了,這就是二力─第二種力量!
二,不是指兩個,是指多─比如在這道場中,有很多人,我們也可以說是兩類人,一類是講的,一類是聽的,所以說「二」,便包括了講的、翻譯的、聽的、辦事的…………種種,這個「二」字,亦即表示「許多」。阿彌陀經上,十方佛都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佛說與菩薩,菩薩再加以宣說,如此輾轉推廣,重重無盡,畢竟沒有終結,諸位想想看,到底多不多?所以惡業的力量固然大,十方佛的力量也很大啊!由十方佛來助我消業,那怕不成就呢?阿彌陀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念」的意思是:佛的心中有你,既有你,你若有事,他就來相助,這就是「護」。這麼說,我們就坐待佛來幫忙了嗎?
日本佛教有一宗叫真宗的,專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以為只要信,佛就來接引往生,其實那有這麼方便的,求佛來接引,得具備信願行,有感應才行啊! 什麼是感應呢?就像你在這裏念佛(並不是唱佛)「念」是你的「心」,你心起念在佛,佛護念你,兩相和合,這就是感應。然而念的什麼佛?「念的是阿彌陀佛。」若一會兒念阿彌陀佛,一會兒又念藥師佛,自己以為「反正都是念佛」那又錯了,那就不感應了,諸位且看,我這雙掌互擊出聲,是一種聲,以手拍桌,又是另一種聲,兩種並不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教你念阿彌陀佛,你便念阿彌陀佛,謹遵聖言量,才能得利益哪!
以下再將祖師所教念佛的方法提出來供養諸位,果能如法而行,便可伏惑,得個假一心
(一心有二,理一心是真理,事一心是表面相狀,是方便,所以稱作假一心)以後必得往生。
「念佛不必求多念」─念佛不必求念得多。「但念百八心不亂」念一串念珠,一百零八聲,卻是一字也不亂。「其中若有一念差」這百八聲中,若是有一念念錯了。「掉轉珠頭都不算」把珠頭掉轉過來,方才念的,都叫白念。─這話多懇切!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自念自聽」念時念得清清楚楚,聽時,也聽得清清楚楚,一旦念錯了,就再另念─諸位作正功課,便依偈中指示的方法,教它「一心不亂」,至於散念,便可以隨緣了。
以上聽明白了,就毋勞多說,回去照辦即是,下面以一首偈子作這次談話的總攝:
「萬法精華六字包 聖言真量拔心茅 持名容易難除慢 無價寶珠從此拋」
「萬法精華六字包」佛法無邊,中國叫作三藏(實則未翻譯的尚多)總名萬法。精華,是指真正精神,亦即重要的話。只念六字,就把三藏十二部都包括了,也就是說會講三藏十二部,才會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若全藏念不完,念六字也一樣。
「聖言真量拔心茅」為何說六字括盡三藏呢?你要真正收心念這六字,心不往外跑,便是到了快開悟的時候了。然而,諸位開悟了嗎?沒有。為何沒有?因為心眼被茅草塞住了,所以不開竅,現在遵聖言量念這六字,就是拔了茅塞,開了竅了。
「持名容易難除慢」名是指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另有本名,阿彌陀佛是他的號。持是拿著,不放下,也就是念,持名比念經等算來容易,可是也有難處,就是有貢高我慢,以為「我行了,我懂了!」有了這根本煩惱,便不成就─學佛第一步要無我─有了我,也往生,只可惜是往生六道,永不解脫,所以想解脫,必須先去我慢,怎樣去呢?佛家講究「六和合」(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記者按)一律平等。孔子也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是要去我慢。但是這我慢卻很難去。
「無價寶珠從此拋」假如不去我慢,那如無價(表示價值極高)寶珠的三寶,就從此輕拋了。
諸位在這裏,試著用以上所說的方法作試驗,一切都放下,但求一心去!
行善大功課
●治煩
「少殺生命,最可養心,最可惜福。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間,何等苦惱?我卻以日用口腹,人事應酬,不為彼思量,豈復有仁心乎?供客勿多餚品,兼用素菜。切切為生命算計,稍可省者便省之。省殺一命,於吾心有無限安處。積此仁心慈念,自有無限妙處,此又為善中一大功課也。」
(明代高攀龍《高子遺書˙家訓》)
減少殺生食肉,最能培養仁慈心,最能愛惜福德。動物和人都是血肉之軀,牠們雖然不能說話,同樣怕痛,恐懼死亡。動物被宰殺的當下,有多麼的痛苦惱恨!人們卻為了口腹欲望,天天殺害食用,更以此應酬宴客,絲毫不為牠們設想,這樣還算是有仁心嗎?
招待客人,不要太多肉食,可兼用素食菜餚。切記要為生靈設想,能省就省,儘可能不傷物命。少殺一條生命,內心便多一分安寧,如此積累仁慈之心,久之,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而且這是行善的一件大功課。
【前期連結】齊家之道:子弟須因材施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詩偈是這麼的淺顯,春夏秋冬,搭配風花雪月,老弱婦孺都看得懂。禪師的悟境要如何解讀呢?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何謂閒事啊?修行人只要跟增長智慧,斷除煩惱無關的事,都是閒事。一般世俗人,閒閒無事,就吃垃圾食物,聊八卦新聞消磨時間。而垃圾食物一旦吃進身體,體內器官就慢慢起變化,肝腎會代謝不良,血管也會開始阻塞,高血壓、高血脂就一一出現。身體原本無事也就變有事了。再來人們一再將別人的是非,或自己的煩惱,輾轉地傳播或重複地講述,這樣亂糟糟過日子,生活怎會平順呢?
話說遙遠的堯時,有一位高士許由先生。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堯認為許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德行,就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逃避到箕山之下隱居起來。後來,他的行蹤還是被堯知道了,就派人召許由為「九州長」,許由聽後,不但沒接受,還跑到潁水之濱洗起耳朵來,正洗著,碰到了另一位高士朋友巢父先生,牽著牛要來喝水。
巢父問:「老兄,你在這裡洗什麼呀?」
許由將來龍去脈告訴了巢父。哪知巢父竟生起氣來說:
「哎呀,老兄,你只顧洗乾淨自己的耳朵,卻沒有想到將這麼不乾淨的話洗到水裡,把水都污染了,我的牛怎麼能喝呢?」
說完,巢父速速地把牛牽到遠遠的上游去喝水。
高士們隱居自己的行蹤,遠離名位、權勢與財富。連被徵召為九州長的消息,都認為玷汙了耳朵。甚至連牛都不讓牠喝洗耳的水。高遠的氣節,令人敬佩。那麼,修行人要認真經營自己生命中的好時節,是不是也該放下心頭掛著的紜紜閒事啊!
退失智慧
在《大寶積經》,佛開示大迦葉尊者:菩薩因有四事而退失智慧,一是不尊重佛法,不尊敬法師。二是學甚深的佛法,卻秘藏不肯說盡。三是有人好樂佛法,卻故意刁難。四是說各種因緣,阻礙人學佛,自我傲慢輕視他人。
科學與佛學
近年來,許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量子力學乃至宇宙學和佛法有太多的匯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在接近光速時,物體的長度和速度會改變,也就是著名的「質能互換」(E=MC 2)。這在佛經中信手捻來,「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隨意所須,悉皆如念」無不匯通。愛因斯坦說過:「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就是佛教。」(陳琴富〈當霍金遇上禪〉)
撲死佛子
善無畏,中天竺的王子,唐玄宗時來到長安。道宣律師駐錫長安的西明寺,善無畏來此過夜,睡相粗率,道宣律師十分嫌惡。半夜,道宣律師捉了一隻身上的蝨子丟於地上,善無畏連聲呼叫:「律師,你撲死佛子啦!」道宣律師才知他是大菩薩,次日整衣向他恭敬行禮。(見〈唐洛京聖善寺善無畏傳〉)
儒家精進
雪公云,儒家的精進,「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今的佛教徒反不如儒徒了。
心靈健檢
雪公言:「心未淡泊利名,行故多違務本,知見不正,所以動作乖方也。」
走上修行一途,不論出家、在家,名利心未除,所行所為總多浮誇不實。加上學佛知見不正,凡有動作容易偏離正軌,錯亂方向。常說,學佛可以開智慧,增長知見。但是不以解脫為知見,不以求往生為信願,又放不下世間的名韁利鎖,這樣學佛愈久,祖師說,這就成了「江湖頭」,而非「善知識」。
雪公又說:「求道求名,兩相背馳。故真實學人,必遠名聞利養。此關不破,遑能論道。昔蓮池大師,遠參遍融和尚,膝行再請,融僅曰:『守本分,不要去貪名逐利』數語。退出,同行者大笑曰:『千里遠來,原來不值半文。』蓮師卻奉若拱璧,一生遵守,故其成就也大。」
生在世間,原本就是浸滯在名利的大染缸裡,不知不覺中,愈染就愈深。果覺悟了,要脫困蛻變,非得下很大的決心不可,否則一不留神,就又回到舊習氣上頭。常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屠刀,就是名聞利養,就是財色名食睡。俗云:「浪子回頭,金不換。」放蕩子能夠洗面革心,改邪歸正,是得來非易,千金不換的。
〈昔時賢文〉云:「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淡泊不了名利,心頭總在那裡翻攪盤算,煩惱自然也隨著猖狂熾盛,這樣佛前燈怎麼點得著呢?修行人要時時檢省自己心的方向,爭功德了嗎?爭排名了嗎?爭上香了嗎?有人瞧不起我了嗎?道場不尊重我了嗎?以前雪公常說:「君子之德隱,愈默默奉獻,功德愈大。」善根福德,不是爭來的,也不是靠宣傳被投票來的,更不是結黨營私而來的。它是靠紮紮實實自己修來的。聲名遠播財利亨通,都無法了生脫死,進了修行場,要再一次像浪子回頭一樣,徹底洗面革心,就像蓮池大師說,雖已出家,久了還要再出一次家。好比現代人,要定期做身體檢查一樣,頻頻檢視健康狀況,以防萬一。修行人更要頻頻檢省,以防退轉,以免枉費此身聞道修行的出世因緣。
往生的功夫 ●鞭鼓生
雪公云:「往生是神識往生。雖云佛接亡靈,但功夫都在生前成就。」又云:「往生功課,只在六字聖號,多念少念,在乎有恆不退。如忽作忽輟,只種善根。古人云:『饒他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雖不能一心不亂,然習慣熟成,必須做到,方有往生之希望。」
「往生的功夫都在生前成就的。」淨土行者,都要深深警醒,切莫悠悠忽忽,以為念了幾聲佛,臨命終又有人助念,就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是善根的因,往生是果實。《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全經的精華。樹如果無根就無法生長,然只有小根小鬚,也無法茁壯,更開不了花,結不了果。
我們都知道,念佛功夫是正行,是種善根的力量;六度萬行是助緣,是修福德的力量,這叫做正助雙修,缺一不可。而不得往生的主因,就在「正助」兩功,俱不精進。修行人臨命終時,如果不能念佛,即是顛倒,這怎能往生?又有被病魔折磨多年,思緒紛亂,提不起精神念佛的人,病前的念佛功夫,也無習慣熟成,這又要如何往生?
記住,淨土法門貴在相繼有恆。今生得聞如此殊勝的當生成就法門,務必令自己不虛此生。古德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往生的功夫都在生前成就。」修行人要護自己的法,將這句話深深烙印在腦門上。否則當今「失智症」、「失憶症」……那麼普及,修行人一旦不會念佛,不知念佛,那可真是呼天不應,叫地不靈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