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雲法師對戒殺戒婬的開示
懺雲法師
還是都講吃素好、戒殺放生好。祖師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需聽屠門夜半聲。」過去在西邊山溝裡有時候殺豬,半夜就聽見豬聲叫。殺了豬或是魚作碗裡的羹,活魚有八吃、豬肉還有豬腳,我們就吃它的肉、它受這個苦,千百年,唐朝到現在有一千三百年,宋朝一千年,都作碗裡的羹、不是魚就是肉,吃它的肉。「怨深似海恨難平」,它們心裡頭很氣阿!我們被人打一下都氣,何況要殺呢?「怨深似海恨難平」,心裡怨恨、不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要想知道世上刀兵災劫,「需聽屠門夜半聲」,豬叫牛叫、夜半聲。這是因緣果報。提起台灣怕不安、社會治安也不安,人心天天就殺、就打,這怎麼好?轉過來,台灣現在信佛的人太多太多、都歡喜信佛,因為信佛的人這麼多,大家都念佛拜佛,就有佛力加被,這樣台灣也就不至於遭什麼大的災劫。佛是聖中聖、天中天;我們凡夫天天在夢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中作夢。佛加被的力量偉大,凡夫精神很渺小,究竟佛加被,台灣還是較比安定。這是現實的事情,第一、我們要消災免難,應當吃素戒殺好。
還有,有這種事情:在街上,一個青年看見前面兩三位女孩子,佛門弟子不如此,這青年他不信佛、他不懂,就「噓!噓!」調戲這女孩。女孩子一聽就有點害怕、想躲,後面這青年就跟,再吹哨、再鬧點什麼,這女孩又怕又跑又要躲,鬧到厲害了,她回頭一看!青年一看:這女孩子是自己的妹妹!妹妹看見是哥哥,哥哥就不好意思。所以我們佛門弟子應當看:青年看見女孩子,都是自己的妹妹,妹妹被人調戲,我們心裡感覺不是滋味,人家的妹妹我們調戲也不好嘛!都當作是自己的同胞姊妹兄弟,沒有這些事!以至於KTV鬧的些事情,打呀、殺這些事件。我們在山上住,山門寫的蓮因寺,山門這邊有解脫門、有真如門,大殿門前有大雄寶殿的匾,又有佛法又有經律論、又有善書;一下山、到都市里一看,餐廳上寫的活魚八吃、還有種種葷菜的名字,再是花酒店、夜生活,都是顛倒。廣欽老和尚九十五歲,是他老人家要走,不走、還能多住。我有時候想起來就很後悔,我那時候留過一遍,我應當再去留老和尚,我想和大家一同跪在地下,請老和尚不要走,可是老和尚走了,老和尚要留、老和尚還能多住。老和尚五十年不吃人間煙火食,吃一點點東西,老和尚身體還能支持住,九十五歲。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也沒有吃高麗參、也沒有吃維他命,老人家怎麼那麼壽高、壽長?再怎麼補的藥,不如這個桶子不漏。你再弄的結實,抹油、弄鐵皮包這水桶,你再怎麼包、怎麼抹,可是它「漏」!男女一樣、他漏,你怎麼補?補了他就漏,再好的藥、不如佛法戒殺盜‘婬’妄酒,我自己也品驗這樣、最好!這是基本。
這是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的相片,他老人家在一百一十三歲被打斷兩個肋骨,還能打坐入定,以後又好了。這都是我們的榜樣。廣欽老和尚九十五歲、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有人問他:「您老人家高壽?」他客氣話說:「我還小呢?九十七歲。」人家問高壽,我不能說我高壽九十七,他說我還小,九十六、九十七。佛法就是妙藥、萬靈丹,我們只要照著做就好。
戒婬,沒有淫慾的心。我們的身體,要充實、要它健康,一定要真精不遺。凡夫愚癡,花了錢、費了時間、費了事,到不良、不好的地方,完了把身體弄糟了,花錢買罪受!不如在家裡安閑自在,在家裡連夫妻都是同修、一同修行的人,夫妻都是同修、都是菩薩,而不是彼此在淫慾上的對像。這骷髏骨的相,是我到美國經過日本,我看日本教科書,以至於醫院裡頭骷髏骨的相,我買回來作的鏡框,還託人印小一點,給學生看、在家庭裡也可以看。凡夫沒有證果,有了慾念怎麼辦?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慾念起來,都是凡夫,免不了有;就怕覺遲,馬上就轉、才好!慾念一起、又跟著,慾念再接著慾念,慾念連著慾念,越連慾念越厲害,晚間身體就失去了,男女一樣。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有慾念起來、馬上就轉,根本沒有慾念。「顏子三月不違仁」,三個月都不起慾念、就不違仁了!要三月不違仁,身體都要好,精神都很磊落,處事也有智慧,以至於道業就要進步。「人是鐵、飯是鋼,一時不吃軟丟當。」進一步講:「人是鐵、‘精’是鋼」精神飽滿、身就是鋼、變成鋼,從這鍛煉才好。要是念常常不起,佛菩薩加被、龍天也加被。我在十年前有一回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看,走廊上都坐著病人,椅子坐滿了,有人站著,站久累了、不能坐在地下,沒辦法就坐在樓梯上,一階一階地坐著、在那等。身體要好好調養好了,尤其是「精」充足、少病,哪有跑到醫院、坐醫院的樓梯呢?那很麻煩哪!醫生再高明、藥再是靈藥、良藥,不如沒有病好;要想沒有病,一定從戒殺盜婬上下手。
不罵人,也不挑撥是非,對張居士說王先生不好、對王先生說李居士不好,不給人離間。也不罵人、也不打妄語,真實,增加我們的信用。不兩舌、不給人離間,不惡口不罵人,也不綺語、不說笑話。紅樓夢這本書都是綺語。男孩見女孩、老遠又叫又喊的,大都是綺語。紅樓夢這種書我們根本不看,人生就像夢中作夢、兩頭空,可是編一本小說,認真了、看迷了。小說如此,電影也不看、電視也不看。我和道源老法師談話,他說:你作了晚課,晚課作得很好,在蓮因寺我就著重早晚功課,你作完了晚課、開開電視一看─晚課白作了,盡是電視裡頭演電影,沒有意思,這些我們都不看。
有一、二十年前的學生問我,要到馬祖當兵、又到塢丘當兵、又到金門當兵,問我怎麼好?我說一定要戒邪婬,戒邪婬少災禍,槍炮有眼睛它不能往我們身上打,菩薩加被。要想消災免難,現在金馬前線都平安,可是在台灣島,天天車禍好多好多,其它種種。說是做工的人,一天平均能有十八個人受傷。我們不上前線,要想平安,也盡量戒殺盜婬妄酒,尤其是戒酒、再是戒邪婬,以至於戒慾念,才好。要是學生考試、考大專,心裡就戒慾念、戒男女的事情,戒慾念較比能考上。古時候考狀元都講究這個,有時候狀元就做了駙馬種種,品學兼優,駙馬就是皇帝的女婿。佛門弟子也不求這些功名、不求富貴榮華,還為的道業,不求人天福報,求成佛道。要是戒淫慾,徹底地戒、夫婦都戒,或者我戒一個月,我身體不好、戒半年,或者我現在譬如競選、競選總統,也要戒,身體才好。我們做國民,也不想選這個、也不想選那個,我們戒自己的,學虛雲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學佛菩薩,要戒。短期一個月、兩個月,夫婦戒男女的事。上士分房、高明的人分房;中士分床;下士才坐彈簧床、雙人床,躺上都不好。盡量戒邪婬;進一步正婬也戒,為的身體、為的事業、或者為的道業。我問諸位要是戒正婬、就說「能持!」戒邪婬也是「能持!」。戒邪婬、我能持不邪婬,進一步我正婬都戒、那更好。
「善男子善女人,不邪婬、不淫慾就是不正婬,是優婆塞優婆夷戒能持否?」「能持!」
這是放寬來說,戒邪婬不戒正婬;再進一步嚴格說,戒邪婬也戒正婬,也可以夫婦分房,為的身體、分房,或是為的事業太忙、也可以,為的道業種種,短期一個月、或是半年一年都可以。
* * *
為何日日鬚髮今日必死之心
益西彭措堪布
為何日日鬚髮今日必死之心
一 總說:
論云: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鬚髮今日定死之心。
所謂思惟死無定期,即在今日以後,百年以前,死亡已定,而在此中間時段,死亡何日來臨亦無固定日期,即今日死或不死,皆無法決定,然而心應執著死亡方面,鬚髮起今日必死之心。
或有人疑:既然無法決定今日是否會死,可說今日死,亦可說不死,何鬚髮今日必死之心?
答:確實以分別心既可想今日死,亦可執今日不死,然名言中作用不同,以前者引生過患,以後者引生利益,故鬚髮起今日必死之心。
以下從過患門與利益門進行分析:
二、執今日不死之過患:
論云: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
由憶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心便執著不死方面,專門籌辦準備久住現法之事,不能籌備後世之事,在籌備現法期間,一旦為死主所攫,則須滿懷憂悔而死,故應發起今日必死之心。
《竹窗隨筆》中記有一則公案:有一僧人,常年患癆病,卻未起必死之念。若對其提及死亡,便會不悅。時蓮池大師命人轉告,望其速速籌備後事,一心正念。彼卻言:「男子生病,最忌生日前死去,待生日後再作考慮。」當月十七號為其生日,豈料十六號便猝然而逝。此僧死前數日,仍執著今日不死,故未籌備後世之事,下場極為可悲。
大恩上師《厭離今生之歌》中云:「心中雖有人生定死之信念,然而未於死時無定精進修,從生至今之間多年已逝去,修此聖法成就心中無把握。自然而然之中造下諸多罪,漸積各種惡行心中無處容,若於今日死主閻羅忽降臨,去處唯有惡趣此外更無有。雖獲暇滿未得佛法精華義,雖遇上師未勤習學密意行,雖獲甚深教言煩惱未對治,一生空過生起猛厲悔恨心。」
三、執今日必死之利益:
論云: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
此從功德門宣說執著今日必死之利益。
若天天籌備死亡之事,則多數能成辦後世義利,即便不死,造作此等善法亦為善妙。若當日死亡,則此作法尤為必要。譬如,自己有一能作猛利損害的大敵,從今日起至某日間,知其決定會來,然而不知何日到來,必須日日對彼謹慎防備。
印光大師早年在普陀山法雨寺時,鮮為人知。永嘉周孟由兄弟,前來普陀參訪時,見印祖寮房上寫有「念佛待死」四字,便知其中定有高人,二人便叩關頂禮,方知內為印光大師。後印祖在蘇州報國寺閉關時,關房門上貼有警策文:「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蒙鑒愚,真是蓮友。」而且印祖念佛時,在佛堂內貼一巨大「死」字,以此時時警策自己。
四、總結:
論云: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
若日日之中,皆能發起「今日必死」之念,下至能憶念多分是死,便能修作所要前往後世之義利,不再為久住現世而籌備。若未生起如是意樂,以見尚能長久安住於現世,便會籌備現世利益,而不修作後世義利。
再以比喻說明此理:
論云: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鬚髮起必死之心。
譬如,若想長久定居一處,則會計劃準備久住彼處所須之事,若想不住而前往他鄉,將會籌備下一步之事。故每日之中,定鬚髮起今日必死之心。如是方能一心成辦後世大義。
來源 :
http://m.fodizi.tw/qt/qita/62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